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张宣统元年(1909年) 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的毕业证书。证书的主人是清政府派往美国留学的中国第一代留美幼童梁普照之子梁启英,捐赠者是77 岁的老人、梁普照之孙——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委的离休研究员梁赞勋。在这张晚清学堂的毕业证书一边,以朱笔题写的是光绪33年清政府严令学生谨遵朝廷政令的谕旨。在这张证书上,还写有主考官——第一批留美幼童詹天佑的名字,毅然送子赴美留学的梁启英祖父梁焕南的名字,第二批留美幼童梁普照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后辈——一个充满抱负、决心承继先辈救国宏愿的青年梁启英的名字。在这张承载着浓浓历史气息毕业文凭背后,记录了一个留美幼童和他的后代感人至深的“平凡”经历。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留美幼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1872年(同治十一年)在洋务派的敦促下,清政府首次派遣了第一批留美学生,开中国近代留学运动之先河。自是年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分别派遣了30名,共120名幼童,分入美国中小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的滞留与中国政府的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中国而言,留学生的派遣从来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交流活动。自1872年晚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起,留学生的派遣就打上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深重历史烙印。一百年后,中国在改革开放思想指导下恢复了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活动,这一活动依然肩负着一个民族忍辱...  相似文献   

5.
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幼童留美计划虽遭夭折,但留美幼童回国依然身体力行,影响和带动了中国继续向西方学习,他们的下一代也纷纷负笈海外,学有所成,甚至宋氏家族也受到留美幼童的重要影响;留美幼童还首倡了庚款留学,促成近代中国第二次大规模的留美运动,造就了一大批年轻有为、杰出优秀的科技人才,对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本文拟对留美幼童的上述历史影响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6.
留美幼童撤回原因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向明 《清史研究》2007,(2):94-102
同治十一年(1872)至光绪元年(1875),清政府先后选派四批幼童赴美国留学。此举以中国近代首次官派留学,在洋务运动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较大影响。但如所知道,这些学生未能按计划完成其为期十五年的在美学习年限,而是在大部分人尚未修完学业的光绪七年(1881)夏,便被提前撤退回国,是为留美幼童撤回事件。关于这一事件所以发生之原因,以往论者多依照容闳回忆录《西学东渐记》中的说法,认为是某些守旧派官员阻挠破坏所致,另有美国政府施行排华政策方面的因素。本文通过对李鸿章有关通信、奏折等文献资料的考察,认为该事件主要是因为容闳出于…  相似文献   

7.
1872年至1881年,清政府派遣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幼童前往美国生活和学习,这是近代中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便于管理,清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并由专人负责。这些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与美国同学共同学习,并且接受清政府的统一管理。在此过程中,幼童逐渐西化,引起清朝官员的不满,最终导致留学计划提前结束。这一事件是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曲折过程的缩影,体现当时中国社会和中外关系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首批中国留美幼童被中途召回的原因,除清政府经费短缺、幼童“洋化”令政府不能容忍外,主要有:驻美肆业局委员吴子登不断向国内反映留美幼童“离经叛道”,并力主裁撤肄业局;李鸿章屈服于保守派的压力,未能峰持幼童留关事业“善始图终”;首任驻美肄业局委员陈兰彬,因个人私利推动清政府中途撤回留学生;热心幼童留美事业的容闳处境尴尬,对清政府幼童留美事业的决策无多大影响力;清政府的顽鄙守旧等。  相似文献   

9.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派出旨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幼童留美。幼童虽然是异域留学,受到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冲击,但他们在美国的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生活都表现出色,迅速适应了美国社会,甚至使当时的美国人都大为赞赏。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幼童年纪幼小,特别是来自美国友好人士对幼童"家长式的爱护"等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的留美学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留美学生的高潮是1911年前后,其发展则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中国近代最早赴美留学的是容闳、黄胜、黄宽三人,时为1847年,出于美国传教士布朗先生相助之功。1854年,容闳归国后,经过十几年辛苦奔波,结识了曾国藩,终于在1872年陆续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但由于顽固派的群起反对,这批幼童于1881年“凄然归国”。此后赴美留学者一度中断。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通过留学救国曾是许多知识分子的呼声,于是人们再度飘往太平洋的彼岸,企求救国良方。但至1900年,留美人数仅有十多人。八国  相似文献   

11.
《沧桑》1994,(2)
中国近代教育学家舒新城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一书中曾说:“无容闳,虽不能一定说无中国留学生,即有,也不会如斯之早,而且派遣的方式也许是另一个样子。”此话是有道理的。容闳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开拓者,他竭力主张并促成的幼童留美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的重要群体,而容揆则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个。与其他官派留美幼童不同,容揆在1880年因入教、剪辫、逃跑等事件,与“幼童出洋肄业局”决裂,因此避免了在次年与其他留美幼童一起撤回国内的命运,并在容闳的资助下顺利完成了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作为自由职业者,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容揆,却在美国排华盛行的环境中坚持传播中国文化,并尽力帮助当地华人社群。作为职业外交官,容揆在驻美使馆近半个世纪的工作中,亲历了许多重要的外交事件,同时也在侨务工作和留学生教育事业上颇有贡献。容揆的经历也具有其普遍性:以他为代表的留美幼童是这一时期中西交流的桥梁,他的经历也是官派留学生和外交官群体的典型写照。这些都反映出留美幼童在时代浪潮中的多重面向。  相似文献   

13.
提到詹天佑,人们想起的往往是留美幼童,是京张铁路,是中国铁路之父.很难想象,这位学习土木工程铁路专习的书生曾经纵横海上,与敌人浴血奋战.但事实的确如此,詹天佑曾经参加了著名的中法马江海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海军勇士. 1872年,年龄还不足12岁的詹天佑成为首批赴美留学幼童中的一员.詹天佑天资聪颖,又勤奋用功,因而他的成绩十分优异,成为第一个考入美国耶鲁大学的留学生,并曾经两次获得耶鲁大学数学第一名奖金.1881年,詹天佑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这时恰逢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对中国移民和留学生进行了诸多限制.加上其他原因,清政府很快下令,所有官费赴美留学生全部回国,以示抗议.詹天佑也因此奉命回国,不能继续深造.  相似文献   

14.
"30年前这些都是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为什么现在成了顶尖的一批人?"留学中国最早的非官派留学生是随外国传教士走出国门的。1872至1875年,大清王朝分四批共派出120名9岁至12岁的幼童留学美国,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  相似文献   

15.
<正>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詹天佑(1861—1919),号眷诚,字达朝,广东南海人,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省)。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中学读书的时候,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留美幼童双重人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美幼童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他们经历中西两种文化碰撞融合的阵痛成长起来,从而形成双重人格特征:既忠君报国、绝对服从国家需要;又张扬个性、追求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在他们的人格中既充斥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又不乏美国的时代精神;既体现着传统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又反映了美国近代的民主平等价值观念。这一双重人格形成的两条主要路径分别为"本土情怀"与"西学开化",同时双重人格对留美幼童的命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留美幼童中西合璧的双重人格特征,可以为我们今天在全球化大潮中寻求多元文化的积极交融提供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以清末民初留美生的专业选择、培养方式和就业质量为切入点,考察清政府与北洋政府时期留学政策的实施与成效、留美生在美国的实习经历以及留美生专业选择及其对就业的影响。研究显示,从清政府到北洋政府,留学政策开始呈现出专业性、针对性与计划性的特点。留美生大多以社会需要作为自身专业选择的依据。随着国人对实学专业认识的逐渐深入,实学不再单纯局限于理工科,商科等文科专业同样受到留美生重视。留美生培养的计划性,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才培养专业与就业的有效衔接,提高了留美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了留美生的就业能力,对近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蔡廷干是被清廷选派为第二批三十名幼童之一赴美留学的,最初分派到康纳狄格州哈特福德语文学校学习,不久又进入新不列颠中学读书,因蔡氏品性比较顽皮,被同学称之为"好斗的中国人"。在长达八年的美国生活中,他和多数的留美幼童一样,在西式教育的影响下,对中国固有的封建礼教社会伦理的观念有所淡薄,成为几名首先剪掉辫子的学生之一。1901年,袁世凯出任北洋大臣,蔡廷干经唐绍仪的推荐,为袁收入幕府,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李鸿章对晚清幼童留美计划前后不同的态度转变,指出李鸿章的态度转变是导致该计划中途夭折的重要原因.而李鸿章对幼童留学事业前后不一的态度,则折射出了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思想观念仍旧拘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樊篱内.这种观念,不仅导致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实际上也预示了后来整个洋务事业的命运与结局.  相似文献   

20.
1872年晚清第一批官派留学对中国近代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政府对西方文化主动吸取地尝试。本文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论述了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必然性以及从一些主客观条件阐述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