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立明  郑毅 《文史月刊》2012,(Z3):173-174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信仰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是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状况的调研,分析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不足,提出了分层递进式信仰教育的实现方式和内容设计。  相似文献   

2.
目前大学生信仰缺失现象尤为严重,对社会和个人发展不利。图书馆应适应新形势需求,更多关注大学生精神信仰教育,利用各种资源配合学校思政教育开展多种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以凸现新形势下图书馆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经典信仰是人类文化信仰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信仰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经典信仰文化建设,是构建和弘扬该社会信仰文化和信仰精神的有效途径,也是这个社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主流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艾磊 《黑龙江史志》2013,(17):220+223
"危机"给信仰带来挑战,同时危机的解决又有利于信仰的建立和深化,危机对信仰的双重影响要求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危机,抓住"机"遇,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以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与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左传》公仪休拒鱼的故事入手,分析了这个广为流传的廉政故事中值得警惕的问题,并运用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价值现象学的观点"对廉洁"的价值进行了界定,认为廉洁是一种崇高的价值信仰。正确看待廉洁的信仰价值,处理好个人嗜欲、修身与廉洁的关系,是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是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李琦 《神州》2012,(34):145
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努力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首先探讨了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要表现,然后分析了重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陈曦 《区域治理》2022,(5):205-208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于社会现存道德规范的认可和遵守,并在此基础上超越自我、追求更高道德价值而产生的自我意识.青年树立和完善道德信仰对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和青年个体与社会、企业协调统一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两微一端"作为新媒体下产生的信息传播平台,为青年道德信仰教育载体进行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分析"两微一端"在道德信...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信仰是具东北特色的山神信仰文化之一,也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山信仰经历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时代,发展为物格神崇拜、人格神崇拜,历史上帝王封禅、民众祭祀是推动长白山信仰不断演化变迁的推动者。近代以来,长白山信仰发生了变化,从官方信仰空间转换为民间信仰空间,其发挥了调节心理、整合地方、规范道德等社会功能。以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关系为视角,考察近代长白山信仰的发展及内涵的变化,发现在长白山区一带,广泛存在对长白山山神的祭祀和崇拜,其对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郭在东 《神州》2012,(5):136-136
信仰决定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当今青年的信仰出现多原化得倾向,正确引导和教育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年人的信仰也关系到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张燕 《神州民俗》2009,(6):20-22
“冼夫人信仰”是茂名的重要民间信仰之一,这种民间信仰在当地的乡村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尝试考察民间信仰及其在当地文化建构的作用,以及乡村社会对传统资源的再次塑造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与世俗权力纠葛的过程中,中国民间的信仰实践往往呈现为两种文本的信仰表达形式。显在的信仰文本处于权力的监控之中,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性的信仰表达,除了呈现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地方利益,地方信仰的实践本身也是村落的"人格"在信仰世界中的具象表征。相比之下,民间信仰实践的隐藏文本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性的信仰表达,在性质上是对地方社会传统信仰结构的延续。实践中的中国民间信仰是一种权力的建构性与信仰的意志性相形而生的概念,地方信仰的"真实"并不是臣服于世俗权力的建构形态,而是一种脱离于权力意志和具有独立运作逻辑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郭援 《黑龙江史志》2010,(3):136-137
大泉村是一个土汉杂居村,村中并存着两种宗教信仰,黑虎神信仰与天主教信仰,该村在民族分布与信仰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本文试图在描述这种过渡性分布的基础上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最后以该村四月八庙会为例展示该村土族的信仰现状,指出宗教活动在社会整合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钟宗炬 《黑龙江史志》2013,(15):311-313
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地位和内涵决定了其在高校大学生信仰上的主导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了解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的困境,多角度分析导致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困境出现的原因,加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途经的探索,是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4.
黄娟 《沧桑》2009,(6):152-153
中国民间信仰是中国人特有的区别于宗教的独特精神生活。功利性特征在民问信仰的流变中至关重要。新时期,流传了千百年的运城池神信仰的衰落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且它的发展变迁还集中体现了中国民间信仰运行机制,即:客观基础和主观精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段亚蓉 《沧桑》2012,(5):107-109
民间信仰,是一种与文化、社会等分离不开的意识形态。民间信仰作为社会中、下阶层一种十分复杂的民俗性、宗教性信仰,它一直被视为"迷信"而受到抵制和批判;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是落后的,但它那丰富的文化资源又确有其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复杂的意识形态——民间信仰又得到了复兴,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各种民间寺庙得以修复或重建,各种民间信仰活动也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对于民间信仰复兴的各种影响因素也值得人们深入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16.
陈必昌 《民俗研究》2005,(3):255-260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历了整整两千年,已成为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不断适应中国土壤和环境中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对中国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的教义。一种宗教,只有教义被大众广泛接受,改变了大众的思想甚至灵魂,才能广泛传播,影响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民众的信仰。佛教传人中土后,其教义中的普度众生与救世济民、轮回转世与天堂地狱、功德与功德转让等核心思想深深吸引了中国民众,对中国民众的信仰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民众的信仰内容、信仰方式和信仰手段,这也是佛教在中土广为传播并被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宋代民间信仰世界出现的重要变化之一,是部分神祇挣脱"祭不越望"观念的束缚,到外地建立行祠。两宋之交政治、经济、交通网络等方面的变动,使张王信仰的传播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以临安为中心的东南地区出现张王信仰传播的热潮。东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只是张王信仰向外传播的隐性因素,一些转任各地的官员、士人和释道人士是推动张王信仰传播的主要力量,朝廷的态度在其中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新 《民俗研究》2010,(1):57-66
民间信仰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主要存在于民间社会所存在的历史时段中;它发生于文明诞生的过程中,与民间社会共同萌发、共同形成。同时,民间信仰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精神世界,不同时代的民间信仰因其信仰群体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民间信仰的研究范围是民间社会所发生与传承的种种信仰,对于官方社会中所存在的民间信仰的行为,可视之为民间信仰的影响与延伸。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是客家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从客家民间信仰的内涵与外廷、客家民间信仰的特性、客家的神明崇拜与风水信仰等方面对近十年来国内客家民间信仰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进行了评析,以期展现十年来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谭鑫 《黑龙江史志》2013,(21):365-367
关帝信仰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是关帝信仰形成并向江南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苏州地区关帝庙祠兴修和扩建的重要阶段。苏州各州县庙宇称谓多样,地位较高。随着关帝信仰的演变,关帝的神职逐渐多样化,在官方,不仅保留其忠义的形象,还扩展到模范作用,勇武层面;在民间也被赋予求财,保平安等新的神职功能。统治者有目的地增加关帝神职,以此来通过管理这一信仰形式,来组织民众,以达到维持社会稳定,控制百姓生活的作用。而普通民众也在热闹的祭祀活动中得到了心灵的满足。这两方面也同时促进着关帝信仰的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