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之窗     
考古与文物今年5—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北郊大明宫乡炕底寨清理了一座极为罕见的北周墓,出土一具反映突厥化粟特人风俗的贴金浅浮雕围屏石榻.该墓坐北朝南,为多天井砖砌单室壁画墓,全长40米,有5个天井,壁画位于1-4号天井底部左右两侧,剥落严重,内容基本为拄剑武士像和带明显袄教特征的祭祀图案.围屏石榻位于墓室中部偏后,由屏风及榻构成.屏风为左、右、后三块石板围成,内面刻有出行、狩猎、乐舞等12幅图案,表现方法为减地浅浮雕、彩绘、贴金.画面中的100多个人物多为深目、高鼻、卷发的胡人,人物服饰、舞蹈等带有明显中亚特征,酒器多为粟特风格.画面留白部分均贴金,整个画面构图合理,刻画精细,加上贴金,彩绘更显富丽堂皇.此墓的发现,为我们研究袄教徒的葬俗、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突厥化的粟特文化向内地的传播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之相关问题浅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伽,字大伽,姑藏人,其父突建,曾任冠军将军、眉州刺史。安伽在北周为同州萨保、大都督,卒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享年62岁,葬于汉长安城东3.5公里的今名炕底寨村之西北。姑藏即凉州,这里是南北朝时期粟特胡人的聚居地。[唐]宝林《元和姓纂》(卷四)姑藏凉州安氏条云:安氏“出自安国,汉代遣子朝国居凉土,后魏安难陀至孙盘娑罗,代居凉  相似文献   

3.
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北周安伽墓由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砖砌甬道和墓室组成。石门额彩绘雕刻袄教祭祀图。墓室中有一围屏石榻,石屏内面有浅浮雕贴金彩绘的图案12幅,内容有出行、狩猎、宴饮、乐舞、家居等,人物、情景等充满异域风情。据出土墓志,安伽为姑藏昌松人,北周时官为同州萨保,卒于大象元年(579年)。安伽墓出土的石刻极为珍贵,为研究祆教的流传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关于围屏石榻的研究是随着北周安伽墓的发现而开始的,笔者写了拙稿《天水出土围屏石榻及相关问题研究》,之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又积累了一些资料,对其中的某些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加以整理和总结,不足之处请学界师长和同仁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5.
<正>孝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底张镇陈马村,是北周武帝宇文邕(561~578年)与皇后阿史那氏的合葬陵,是目前发现并发掘的北周时期的唯一一座帝陵。由于屡遭盗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咸阳市考古研究所于1994年9月联合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金、铜、铁、玉、石、陶、玻璃器等随葬器物数千件[1]。为了解北周时期金属器的材质、制作技术与工艺,我们已对出土的22件残损铜器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汉故博士常山大(太)傅王君坐?(榻)"是河南省郸城县出土的一件重要文物,学界目前对其年代的判定尚未统一。结合古代文献分析,石坐榻或为西汉常山国遗物,也可能属东汉常山国。石坐榻上铭文的笔画形态与字体结构与东汉中晚期(多为桓灵时期)碑刻文字类似,其家具形制为东汉中晚期样式。综合分析,石坐榻为东汉常山国遗物,其年代属桓灵时期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陕西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所存胡舞舞姿形态丰富且极具代表性,但简报对其舞种归属均较模糊,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本文通过对安伽墓围屏石榻的舞姿形态,进行拉班动作分析以及史料梳理后认为:安伽墓石榻围屏后屏一、六舞姿形态只存在动作幅度的区别,应同为胡腾舞。右屏二舞者在服装、身体使用部位等重要方面与后屏舞姿图像存在较大差异,为胡旋舞。同时根据史料记载,挖掘出胡腾舞表演细节,将胡腾舞研究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8.
马琳燕 《文物》2013,(7):83-89,97
1982年6月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村的隋唐彩绘围屏石榻[1],现收藏于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1988年曾对石榻进行了修复,但修复材料因年久已老化,加之2008年发生的大地震的影响,急需对  相似文献   

9.
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00年5月底,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省政府二号小区工程文物清理工作中,发现了一座罕见的北周大型墓葬。该墓位于西安市北郊大明宫乡炕底寨村,西距汉长安城遗址约3.5公里,南距唐大明宫遗址约300米(图一),这是继咸阳原北周大型墓葬群之后,首次在北周长安城附近发现这一时期的大型墓葬。发掘工作自5月24日开始至7月初结束,出土的文物虽然数量很少,但其精美和稀有程度却是空前的,甫一面世,便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现将墓葬结构和发掘情况及出土物简报如下,石刻画的具体内容将另行刊发报告。  相似文献   

10.
贵阳名胜——开阳马头寨古建筑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先龙 《贵阳文史》2006,(5):F0004-F0004
马头寨,位于贵阳市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这一布依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古老村寨,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头寨始建于宋代,初名杨黄寨,元明时期逐步形成底窝八寨布依族聚居区。元初(1283)置底窝紫江等处(相当于下州)于杨黄寨,并建总管  相似文献   

11.
北周《独孤宾墓志》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至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建设考古工作中,发掘了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龙枣村的北周独孤宾墓(墓葬编号2007XJGM10),这是近年来北周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1]。该墓出土墓志一合(编号M10∶28-1~2),形制完好,字迹清晰,为确定墓主的身份提供了直接证据。通过与文献对照,确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50年代以来,西安地区陆续出土单体石立佛造像。据笔者实地调查及已刊布资料,本文对保存较好的39件单体石立佛的佛衣,进行考古类型学分析,根据造像纪年并结合其他地区年代较清楚的造像资料,将西安地区单体石立佛造像分为三期,第一期主要在北周时期(557~581年),第二期主要在隋代(581~618年),第三期大致在贞观时期(627~649年)至开元(713~741年)初。  相似文献   

13.
<正>1997年8月,山西省柳林县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在柳林看守所施工工地,清理出7件画像石。该处位于杨家坪村北,南距三川河约0.3公里,东距1997年发现的离石石盘汉墓[1]约24公里,距1990年代发现的离石马茂庄汉墓群[2]约27公里(图一)。这些画像石为同一墓葬的部分构件,分别是墓门的门楣石、右门扉石、左右门框石,墓室东壁的左右竖框石、横额石。该处未找见  相似文献   

14.
<正> 1919年献县农民在城南8里挖地时发现了一方墓志,邑人杨籙之购置于劝学所中。今志石已佚,其拓本照片仅见于1935年3月出版的《河北》月刊。 墓志石质。志盖无存,志底一方,纵48.5、横49.5厘米,厚未详。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立。志文首题为“大唐故刘君墓志”,18行,行18字,全文实有311字。字体为楷书。 据墓志记载,墓主刘洪,河间乐成(今河北献县)人,东汉河间考王刘开第22代孙。六代祖刘伯阳,官拜北魏太尉公。曾祖刘赤,北齐兖州刺史。祖父刘温,北周洺州博士。  相似文献   

15.
《文物》2018,(12)
正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位于临汾、长治、晋城三市交界处,地处晋南太岳山东南麓,沁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虽然有关安泽地区佛教信仰情况的历史文献较少,但留存至今的一些北朝时期的摩崖造像[1]足以证明其时佛教在当地的传播盛况。其中,雕凿于北齐河清二年(563年)的上寨摩崖造像,位于良马乡上寨村西约1公里外沁河支流泗河西岸老庙上岭山腰处,坐北朝南(图一)。现存两个像龛刻在一块完整岩石上,  相似文献   

16.
芝屏     
1980年为原承德地区文物商店收购"芝屏"一件。芝盖呈赤褐色,芝阴呈浅黄色,为不规则半圆形。高22、底长44、底厚处12、半圆弧71厘米,重1.35公斤(图一)。芝阴有阮元用泥金隶书《圣制咏芝屏八嘏》,计题一行;正文十行,每行八字;共八十七字。居中,排列规整,疏密得当。大部字迹清晰,残缺十二字(图二)。全文如下: 故土辞山泽,新屏[厕]几帷。丹青难[与]绘,雕琢未曾施。相则檀紫称,藉惟茆白宜。质犹[盈]尺富,岁以[数]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2004年美国纽约"Ritual objects and Early Buddhist Art"展览所见画像石榻的形制规范、画像内容、图像程序、制作年代及葬具主属作了初步研究。无论形制规范,还是图像题材,抑或艺术风格,纽约石榻均具明显北魏遗风,为北魏画像石葬具典型作品,而且是北魏画像石葬具制作盛期——宣武至孝明年间(500~528年)"东园"遗物,其规格极高,应为北魏后期魏廷诏赐"东园秘器"中之金饰葬具遗存。  相似文献   

18.
黄金庆 《文史博览》2006,(11):18-19
195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在湖南省桂东县寨前圩奉命誓师西征,拉开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序幕,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按照国务院国发[1977]13号文件指示精神,密县于1977年10月15日至12月25日对全县文物进行了普查。普查中在县城西北38里的尖山公社国公岭大队上香峪寺发现东魏天平二年(535年)造像石龛一处。石龛位于上香峪寺北一里许的牛山腰,座北向南,在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北周墓葬主死葬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北周墓葬主死葬地考周伟洲一北周是由东胡鲜卑字文氏所建,为时仅25年(557~581年);然其上承魏晋,下启隋唐,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周的建立与灭亡,都是通过宫廷政变性质的“禅代”形式,故其与前后王朝交替之时,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