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燕 《神州》2014,(10):66-69
<正>时下,有一种说法,说死人与活人在争地皮,人实在是死不起了。死后没地儿埋,买块墓地与买一座房子一样贵,甚至更贵。为此,全国各地,墓地天价频频逼近人们的生活。天价墓地里的"活人墓"这是一辆从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出发的轿车,车内两位女乘客要去的地方叫德陵公墓,在昌平区十三陵镇德陵村。她们是去看墓地的,而组织者就是德陵公墓的  相似文献   

2.
彭德怀速写     
正"一到战场上,我们便只有一个信心,几十个人的精神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谁也不敢乱动;就是刚上火线的,也因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声命令‘去死!’我们就找不到一个人不高兴去迎着看不见的死而勇猛地冲上去!我们是怕他的,但我们更爱他!"这是一个24岁的青年政治委员告诉我的。他说的就是彭德怀同志。彭德怀同志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  相似文献   

3.
脸谱     
托尔斯泰"复活" 继《战争与和平》后,又以长篇巨著《安那.卡列尼娜》震动世界文坛的苏联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为了避免采访、宴请、求签名的包围,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对佣人说:"从今天起,我‘死’在这房里了。"此后,每当有人来访时,佣人便作出十分悲痛的神情说:"先生死了,死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周西成之死     
周西成并非死于争夺地盘之战。他的省主席地位是经全国强烈吁请委任的,而他的江山建立在全省高度的统一和绝对信赖的基础上,这个地盘谁也夺不了。而关于他的死,也并非如许多人说的那样是“死于流弹”。周西成作为贵州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尤应匡正谬误,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谁也不能和西藏人说没有鬼怪这类的事情。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过于迷恋死后不得不留下的东西,例如:财富。那么在他死后,他就会变成鬼。还有一些人变成鬼的原因是因暴怒而死。因贪恋东西而死的鬼会常常出没在生前集聚东西的那个地方,而因暴怒而死的鬼会对使他生气或使他死亡的人进行报复。如果不举行适当的程序复杂的驱除妖魔的仪式,进行祈祷的话,他们将永世为鬼。  相似文献   

6.
从前,有四个骗子,好吃懒做,整天凑在一起盘算如何敲诈勒索别人。一天,四个骗子东游西逛,路上碰到一个老人,就想在老人身上打主意。他们对老人说;“我们想跟你打赌。由我们各人先说一个故事,然后你也说一个故事。谁要是不相信对方的故事,谁就为输。输了就要给对方做仆人,不然就得出钱。”老人一听,感到这个赌打得太稀奇古怪,但冷静一想,就摸透了对方的心,于是满口答应道:“好,好,你们就先说吧!”四个骗子满以为可占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第一个被军法制裁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是谁?他因何而死?《军事执法第一枪——李服膺之死》讲述了一个国民党中将被处决的经过。  相似文献   

8.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徽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答曰:“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子死了。”他也回答:“那太好了。”他的老婆因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  相似文献   

9.
人殉,又称殉葬,是用活人为死者殉葬,或杀死后殉于墓坑,或生者闭于墓道内。《说文》无“殉”字,古籍多通用“徇”。“殉,从也”,即跟从,跟随。故以活人随葬死者日“殉”。人殉一般盛行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和国家出现的初期,是一种同人类的原始信仰特别是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联系在一起的极其野蛮残酷的陋习。人们为了让死者的灵魂有所寄托,将他们“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都与已死的占有者一起殉葬到坟墓中,以便他在幽冥中继续使用”。可见,殉葬,特别是人殉,在奴隶制时代的原始信仰的基础之上,又反映出阶级压迫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一切生命而言,死亡是谁都不能回避的归宿。由于中国古代先民认为灵魂不灭,死不过是向另一个世界即阴间过渡。因此,古人把对死的安排(即丧葬)变成一种生活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方式。葬俗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丧葬习俗对研究逝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也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11.
<正>曾国藩爱写挽联,以至于常给活人生挽。活人忌讳死,他就偷偷地写。某年新春,好友汤鹏到曾府拜年,延入书房聊天,看见砚台下压着几张纸,以为是新  相似文献   

12.
且读王小波     
初读王小波,是因为他的死。他死在1997 年,死后,他的夫人写了一篇悼文,称他为“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 说他的生命像樱花,说他带给了她幸福的二十年。我很好奇,便问母亲:“王小波是谁?”母亲连连摆手:“那个人的书你看不懂的。”我那  相似文献   

13.
在丽江关坡下,有一塘清汪汪的池水,人称犀牛潭。相传,潭里有一对犀牛,每到风和日丽的日子,两头犀牛会上岸来玩。可是,说是说了,听是听了,谁也没有见过这两头犀牛。关坡村里住着两母子,儿子叫阿鲁。他十岁上死了父亲,阿妈由于悲伤过度,哭瞎  相似文献   

14.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08,(27):18-18
十年前,在广州上一个培训班,听一位专家讲课,这位专家说中国很多企业家总是把企业当儿子养,养一辈子,养到死,等自己死了儿子也死了。我当时觉得他说得有一点道理。后来又听到李嘉诚说他投资某个企业的时候,提前就要考虑以后怎么卖出。所以我觉得企业确确实实需要当儿子养,但是要当猪卖。——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说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一条』,在当年看来,是一个左也是死、右也是死的『死案』,在后世看来,更是一个板上钉钉、永世不得翻身的『死案』。然而,百年的沉淀后,它日渐清晰的轮廓却让人大吃一惊。这是一次确凿的耻辱,但不是一场束手就擒的游戏,甚至可以说,它是中国外交的一次『总动员』,其中种种手段,不乏缜密,不乏细腻,也为这场较量带来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成鱼翻身,却让人多多少少开始怀疑:『二十一条』,真的算是签过了吗?  相似文献   

16.
章亚若是蒋经国在赣南时期的情妇,为了避人耳目,1942年自赣州躲到桂林,为蒋经国生过一对双胞胎,但不久就因病住院,猝然死亡。关于她的死因,有三种说法,一是急病而死,一是自杀,一是死于中毒。其中,以中毒说占优势,但到底是怎样死的,凶手是谁,一直没有  相似文献   

17.
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已有很多,也出版了不少书,但大多是资料集。比如北大出版社的《西南联大校史》,最后的修订我也参与了,可那本书我也不大满意,因为它都是资料数字,虽然也有用,但毕竟是死的,而真正的历史是要把人的精神写出来。从1939到1946年,我在西南联大整整度过了七年,下面要谈我亲身经历的事情,不见得很正确,也不见得和别人的印象一样,但它毕竟是一个活人的感受。在政治挂帅的日子里,往往特别突出政治斗争的一面。大学不是独立王国,不可能脱离政治,肯定要参与到社会的政治斗争里边去,这是不成问题的。可大学毕竟不是政治团体,并不是把…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一家平时和睦相处,但有时也会出现"风波"。最近,爸爸工作特别忙,家务事都是妈妈一个人承担,于是妈妈就对爸爸有意见了。这天早上,两个人因琐事吵起来了,吵架之后,就谁也不理谁了。家里失去了往日的欢乐。怎样让爸爸妈妈和好呢?我想出了一条妙计。这个星期天的早上,我五点钟就起床了,悄悄地在厨房里热牛奶、烤面包、切香肠。爸爸起床后,看到桌上的早餐,十分惊讶。我忙对爸爸说:"爸爸,这是妈妈为你准备的早  相似文献   

19.
谢洪欣 《民俗研究》2007,(4):189-197
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中,人们的基本信念之一就是"不死其亲",即不把死去的亲人当成亡人,而是把他视作灵魂和肉体仍存的"活人"。在这种"不死其亲"的观念支配下,"视死如生"的葬前礼俗便表现得十分隆重而繁琐,据儒家经典《礼  相似文献   

20.
讨论西宁定位,研究西宁文化资历颇深的陈宜先生说得好:不自今日始,好像已经搞了四五年。这个话题从一开始就呈现出这么一种状态:谁家谁都能说上几句,但是谁也说不全,说不准,说了也不算数,于是就成了一个"不了了之"的结局。怎样从这个鼎沸不绝"搅沫沫"的圈圈里跳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