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复留英回国后 ,光绪六年在北洋水师学堂所任职务是“洋文正教习” ,而非“总教习”。严复有很强的语言才能 ,他关注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 ,但专业成绩与实践能力并不出色。在海军初创、急需舰队军官时 ,严复虽为驾驶科班出身 ,却未上战舰 ,转而从事教学 ,且所教并非军事技术而是“洋文”。这是沈葆桢、郭嵩焘、李鸿章等人因材用人的安排 ,并非他人排挤 ,或不被重用  相似文献   

2.
俞政 《安徽史学》2004,(1):75-79
1研至1879年留英期间,严复起初倾心于西方自然科学,后对外交感兴趣.他对顽固思想有所批判,大体相当于洋务派的思想水平.他之所以没有进入外交界,是因为得罪了李凤苞和曾纪泽.  相似文献   

3.
刘晓琴 《史学月刊》2004,39(8):47-51
晚清留英教育在船政学生留英之前已经开始,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就派遣了同文馆学生赴欧洲游学。之后,历届驻英公使都带有同文馆学生充任使馆随员或翻译学生,在处理外交及使馆事务之外,这些同文馆学生还负有学习的任务,可以入英国学校学习。19世纪90年代总理衙门还制订章程,派遣了两次同文馆留英生。20世纪初,京师同文馆归并京师大学堂改称译学馆后,再次派遣学生赴英留学。同文馆学生留英在整个晚清虽然不多,但也自成一系,是晚清留英教育中重要的一支。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严复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是留英同学的传闻开始出现,其内容和细节在流传中愈益翔实。1990年代严复一些未刊书信面世,在《致梁启超》一函中,严自称留英期间与伊藤博文同窗数载,回国后的待遇、命运则大相径庭。尽管该函两个标点本的识读有一定差异①,但考查这一时期严、梁的言行、交往、境遇,其内容有真实性,不能简单认定为伪,何况传闻的出现时间远早于此函。依据传播学原理判断,“同学说”的始作俑者可能就是严复本人。  相似文献   

5.
来信     
留学改变中国什么对“留学改变中国”的结论,多数人不持异议。应该感谢当年接受容闳“派遣留学生”条陈,从而揭开中国近代留学史的晚清政府,他们未必知道打开这扇门之后,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意义。留学生的确改变了中国。真正能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是那些从西方国家吸收社会科学及哲学思想的留学生,其中包括严复、孙中山、鲁迅以及当年国共两党有过留学经验的政治精英……  相似文献   

6.
严复与方伯谦同是福州人.同是福建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后学堂轮船驾驶专业首届毕业生.又同被派赴英国留学深造。学成回国后.严复主要在北洋水师学堂执教.方伯谦主要在北洋海军中任职,都成为海军界栋梁之才。不同的是。严复成为著名的社会科学启蒙思想家和优秀的爱国者.方伯谦则因甲午黄海海战中的表现问题被处以极刑.其是非得失至今仍颇费评说。  相似文献   

7.
严复、何启二人,先后在19世纪70年代留学英国,留学的时间几乎同时。严复留学时间颇短,而何启时间较长,但似乎并无机会碰面。前者习海军,后者习医学及法律。回国后,二人有不同的事业发展。何启以香港为基地,施展其所学之长,服务香港社会,成为一位重要的华人领袖,对香港的民政建设,建树良多。严复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并积极介绍西方的学术思想,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们二人有关中国近代化的改革蓝图,从提倡的初始即出现不同的取径,从而显示两种不同的近代化模式。严复认为英国的盛强,不在其船坚炮利,而在其学术之至真和风俗之至善,他深受斯宾塞学术思想的影响,视民质的提升为强国的根基,以自由主义的学术思想启蒙国人。力倡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用渐进的方式使中国社会迈向文明进步,最终成功近代化。何启熟悉英国的政情,深叹其政制之美,视英国的强盛与进步之基乃其政治上的公平、自由和民主。力主中国应修明内政,引进英国各项先进的政经制度以为改革的张本,期望清廷通过政制的全面革新来实现近代化的目标。严复以西学来改造中国,取态是温和而缓进的;何启以西政来革新中国,取态是迅猛而急进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初期,爱国华人包玉刚向中英两国政府提出了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该计划得到了中英两国领导人的认可,并一同实施该计划。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历经十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留学教育模式,为以后留英教育提供了经验,加强了与华人华侨的联系,发展了中英关系。三边互动的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教育交流模式,有利于香港政权的平稳交接以及回归后的稳步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中英两国关系全面发展。这种三边互动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产物,它不仅表明了中国政府能够采用多种形式发展留英教育事业,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政府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瞿边 《世界》2005,(9):70-72
格林尼治大学的背后就是格林尼治天文台,国际子午线就从校区穿过;它拥有英国最好的建筑与园林设计专业,它的校园建筑群号称英国的凡尔赛,六个各具特色的校区宛如泰晤士河畔的明珠;中国第一批留英学生严复、林永升就是在这里学习的造船与驾驶。泰晤士河,这条英国历史悠久的河目睹了两岸文明的发展和变化,也见证了格林尼治大学的成长历史。创立于1890年的格林尼治大学,其前身是建造在18世纪英国皇家军械库遗址上的英国第二所工程技术学校——  相似文献   

10.
皮后锋 《史学月刊》2008,(11):41-50
严复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期间,日本东乡平八郎在英国商船学校学习海军技术,其政要井上馨在英国进修财政经济,还有一些中日留学生同在法国学习造船技术。基于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96年最早提出当时日本执政大臣多与福州船政学堂首批留学生"同堂肄业",陈宝琛1921年继之明言严复有"日本同学"。直到1932年,林耀华、钱基博将"日本同学"细化为伊藤博文,严、伊"同学"传闻遂告定型。严复本人并无借伊藤抬高自己的动机,更不可能从生前并不存在的传闻中受益,据伪造"严复书札"断言严复是"同学"说的始作俑者,显然不正确。  相似文献   

11.
严复的家庭     
严复一生有二妻一妾,五男四女。 第一位妻子王氏是1866年他12岁时受父母之命娶的。壬氏是福州乡下人,与他年纪相仿,不通文字。婚后不久,严复父亲去世,举家迂回阳歧祖居。严复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后,求学5年,船上实习6年,后又去英国留学,家中诸事,皆由王氏照料。1892年王氏去世后,严复曾感叹,“不料四十之年,一家旧人部尽,此后纵极荣华,而同苦者不能与我同乐,此所以略一思量,不禁放声长号,哽咽无已也。”两人仅生有一子璩。  相似文献   

12.
正严复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考入福建船政局创办的"求是堂艺局"﹙俗称船政学堂﹚学习轮船驾驶。学制5年,于同治十年毕业。光绪二年(1876年),严复作为船政局的官派留学生,赴英国留学深造,入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学习海军战术、海战、公法及建筑海军炮台等。光绪五年学成归国。~①严复的这种中西兼修的学习经历,  相似文献   

13.
《文史天地》2009,(1):68-68
1877年10月16日,清朝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受到伦敦电气厂厂主毕谛的邀请,并访问了毕谛在伦敦附近的电气厂办公地。毕谛特意请郭嵩焘参观贝尔1876年刚发明的电话,请郭嵩焘试打电话。  相似文献   

14.
郑剑顺 《福建史志》2014,(1):28-31,56
严复是福建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后学堂首届毕业生,学习轮船驾驶。毕业后官派赴英国留学深造。学成返国后,他没有当轮船管驾,而是先在福建船政学堂任教习,后调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从事教育工作和翻译,  相似文献   

15.
郭嵩焘外交思想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嵩焘外交思想浅论周文宣郭嵩焘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洋务思想家,他的思想认识水平高出同时代人许多,在洋务理论中独树一帜。其中,他的外交思想是其洋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对郭嵩焘的外交思想作一简要评述。一郭嵩焘外交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严复是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严复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学术思想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深刻影响的重要人物。严复(1853——1921年),初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字畿道。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他父亲是一个普通医生,他十四岁时父亲就死了,一家四口人就只靠他母亲作女红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严复十四岁,以第一名考入刚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五年后,他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在海军军舰上实习和工作。1877年,他被派到英国留学,在抱穆士德和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学习海军。在英国两年多时间他除了研究物理、化学、海军战术、枪炮等学科外,并注意探讨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留心观察当时英国富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郭嵩焘出使英国时的矛盾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嵩焘是中国首任驻外公使。对于郭嵩焘在中国步入世界过程之中的先驱者地位,论者皆有定论。对他是否自愿出使这一问题,一般也予以肯定回答。如熊月之就以为郭嵩焘出使英国是“心甘意愿”的,郭的这一举动是向天朝自大的传统观念公开挑战。  相似文献   

18.
人事站     
中国使用电话第一人1877年10月16日,清朝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受到伦敦电气厂厂主毕谛的邀请,并访问了毕谛在伦敦附近的电气厂办公地。毕谛特意请郭嵩焘参观贝尔1876年刚发明的  相似文献   

19.
<正>湖南省博物馆馆藏郭嵩焘未刊信件14通52页,2013年为了《郭嵩焘全集》的顺利出版,我有幸整理校点了这批信件,之后就一直思考以这批信件为基础做一些研究。在仔细收集目前为止研究郭嵩焘的相关资料和重要成果的同时,我对这批信件有了一些感悟。这批未刊信件时间跨度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包括:郭嵩焘中进士前后一段时间写给刘蓉的五封信,入值上书房以及入僧格林沁幕在天津参办防务期间写给左宗棠的四封信,出使英国前和赋闲在长沙创办思贤讲舍期间写给陈士杰的两封信,写给龙汝  相似文献   

20.
留英学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友良 《安徽史学》2006,6(2):45-51
五四时期留英学生的思想活动鲜见论者讨论.本文以留英学生1917年初创刊于上海的<太平洋>杂志为中心,讨论其同人群体及其文化思想和教育主张.作为留英学界的一股知识力量,<太平洋>同人所提供的新思想观念,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积极推动和引导作用,这与以<新青年>作为运动的指导力量并无二致.但<太平洋>的思想背景有着浓厚的英伦调和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