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叶尔羌局是清代新疆红钱铸钱局中开设最早的铸钱局,所铸红钱大都规整精美、足重大气,少有残次品面世,因此颇受红钱爱好者的喜爱。笔者在二十年前,在老家新疆哈密曾收到一枚别样的叶尔羌局铸乾隆通宝小平钱,特介绍给大家,望同道赏评。  相似文献   

3.
数年前,笔者从外地泉友处购得一枚奇特的“乾隆通宝”宝福局小平钱。该钱为红铜质地,钱体呈暗红色,径25.5mm、穿5.5mm、厚1.2mm,重4.76g。面“乾隆通宝”四字对读,文字朴拙,字迹略显漫漶,背左右满文“宝福”(如图)。  相似文献   

4.
<正>唐国通宝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铸币,始铸于李璟显德六年(公元963年)。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兵围金陵,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南唐灭亡。由此可知,唐国通宝铸行时间约12年。从存世及窖藏出土的唐国通宝数量来看,唐国通宝当时铸量极大。这是由于当时南方战祸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南唐建国后,重视农桑,改善内政,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经济贸易繁荣,因而货币铸行量居于十国之首。唐国通宝小平钱版式繁多,有篆书、楷书、隶书多种,钱文美观,铸工较好,其中许多少见品  相似文献   

5.
大朝通宝小平钱,有银、铜、铅三种质地,其中银质最为常见。钱面文字楷书直读,大多数素面,也有的背面有各种近似文字的戳记。大朝通宝近年来在内蒙古、甘肃、陕西等省区屡有出土,总数已不下百余枚①。新近发现的大朝通宝都是银钱,其大小重量均不相同,有的外郭不圆且宽细不匀,背郭有的浅而不显。钱文均为楷体,其中“大”、“通”、“宝”三字,近似金代大定通宝钱文。但在字形的工整、深峻方面均相差甚远。由此可见,不同批次发现的“大朝通宝”,均非同时铸造,也非出自同一工匠之手。  相似文献   

6.
<正>安徽省凤阳县是一座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明都古城,城外群山环绕,明时期这座古城光辉灿烂,祥端威严。在这悠久的文化圣地东约六公里处的雷家湾,一农家建房时,挖出一小砂罐,罐内仅有古钱三百余枚。其中,发现"崇祯通宝"小平背穿上"户"一枚,穿下"户"一枚,特别还有一枚背直读"户二"小平钱,其余三百多枚"崇祯通宝"纯是清一色光背小平钱。"崇祯通宝"背铸"户二"小平钱,宽缘,"通字"单点,锈色少绿,钱体较薄,文字笔力遒劲,  相似文献   

7.
王小塔 《中国钱币》2010,(2):56-57,I0004
近年来,陕西榆林古城在老街改造和榆溪河河滨公园建设中先后多次发现崇祯通宝背“榆”、背“制”、背“制奉”小平铜钱。早在2004年春榆林籍民工在位于榆林古城西的榆溪河清理河底沉沙时挖出一批背“榆”崇祯通宝小平钱,其钱品相极佳,刚一面世泉友一片哗然,疑为仿品。这批钱尚未流通,  相似文献   

8.
刘雷 《神州》2012,(34):238
数字技术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其对博物馆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给博物馆的结构与实现博物馆职能的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对博物馆工作人员来说,在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上也是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9.
《行旅图》是青岛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原件破损严重,画心残裂绢质酥脆并且中间部位有大块缺失,修复难度大。笔者现将在2005年于故宫博物院学习期间主持修复《行旅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整理出绢本画一整套修复程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归根到底传播的是一种依托“博物馆物”重构的信息,这种“信息论”目前在博物馆界已达成初步共识。随着认识论问题的迎刃而解,方法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何国内外博物馆都主要借助物及其所载信息进行传播,但却在信息的阐释程度和观众获益上存在显著差距?在爬梳相关学术史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中西方这方面差异的根源在于方法论:我国倾向于使用还原论方法将信息传播的整体拆分为各项业务,缺乏将业务化零为整的一体化考虑;西方则多选择将业务碎片缝合起来的整体论方法。造成方法缺陷的内因在于我国博物馆管理体制,从行政上推动体制改革固然重要,但更需要从专业上研究如何在整体论方法指导下实现信息有效传播,为此一方面从内部切入探究策展人制度和一条龙制的中国化改造及新生,另一方面从外部着手借助前期规划和后期评估实现业务供给与公众需求的联动,以达成信息传播在各类业务、机构内外部整合后,一加一大于二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宣传介绍"信息定位型"概念、特点,以鄂尔多斯地区博物馆打造信息定位型展览为例,阐述信息定位型展览理念对于提升地方博物馆展览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引用当前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研究的最新成果,针对山西博物院信息化建设实践需要,按照可行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框架及运行模式,就本院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建设的项目背景、重要意义和平台的主要功能给予详细介绍,同时也指出了实践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秦新华 《沧桑》2014,(1):193-197
本文引用当前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研究的最新成果,针对山西博物院信息化建设实践需要,按照可行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框架及运行模式,就本院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建设的项目背景、重要意义和平台的主要功能给予详细介绍,同时也指出了实践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周婧景 《东南文化》2021,(2):136-145
博物馆传播的是依托实物重构的信息.当前,以观众为中心的认识论偏差,以及立足物及其研究进行的多元阐释的耗时耗力,导致了 一部分博物馆出现信息传播的错位和偏向.以"物"为载体的博物馆信息传播的局限在于难以阐释隐性信息以及难以还原真实的历史,造成博物馆传播的信息无法与过去、现今等未知领域,与观众的需求和兴趣以及与观众整体的感知觉相适应.为弥补信息传播的局限,博物馆应重视物及其研究,满足不同物的差异化阐释需求,策展人保持价值中立等.为突破信息传播困境,博物馆应重视对物、人和传播手段有机组合的阐释,提升传播的信息与观众的相宜性等.无论如何,博物馆应坚持以"物"为载体的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李林 《东南文化》2021,(1):161-167
考古文物是我国历史类博物馆的核心展品,在其主要社会职能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考古学阐释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物证史法、情境展示法、关联阐释法等已被逐渐应用到博物馆展陈中.但以传统考古学为核心的阐释方法在公众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单一视角与多元需求的矛盾、学科思维与展陈逻辑的矛盾、学术规范与启发教育的矛盾.对于历史...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打造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各地博物馆展览定位和选题的重要因素,同时对展览的深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得解读与重构同批文物标本成为关键。为此,我们尝试利用考古资料的还原性研究,从微观解析和宏观组合两个层面进行探索,挖掘文物携带的隐性信息,并设计成独立的故事模块,以增强文物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基于对文物文化或艺术内涵的解析,从学术研究、艺术审美等多角度提炼选题,宏观组合成逻辑合理的展览体系,以激发观众多重的共鸣点。  相似文献   

17.
药王山《谢永进造像碑》的年代与摩尼教信息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一件被忽视的老材料的详细观察和解读。《谢永进造像碑》现藏于陕西耀县药王山博物馆(图一),具体出土时间和地点不详,原存耀县范文正公书院,1936年迁耀县碑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