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麦的秘密     
吉喆 《山茶》2011,(8):25-25
呼麦是世上罕见的“喉音艺术”,演唱者可以从喉咙底部发出一种低沉而粗壮的气泡音,然后再巧妙地调节口腔共鸣,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两个或多个声部形成和声,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欣 《神州》2012,(15):310-311
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呼麦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呼麦”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蒙古民族中,也濒临失传。所以,挽救和发掘并发展这一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当务之急,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对呼麦的练习技巧及多样化的表现方式,传承和弘场这一古老神奇而技艺高超蒙古民族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3.
正悠悠呼麦,草原天籁。呼麦的神奇音响发自于蒙古人内心深处对自然万物的理解和感触,是蒙古高原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狩猎和游牧过程中创造、拥有和承传的古老艺术形式。2009年10月1日,中国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呼麦的传承和保护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4.
我们伟大祖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生活在我们祖国的各族人民,酷爱自由,富有革命的传统,都已有长久的历史。18世纪下半叶,我国土尔扈特蒙古族人民反抗沙俄的民族压迫,冲破沙俄的控制,万里回归祖国,并对保卫我国西北边疆作出贡献。这一段史实充分说明了我国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自由、反对黑暗势力统治的光荣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黄适远 《丝绸之路》2010,(19):31-34
站在草原上,喜欢倾听蒙古族托不秀尔的声音,浑厚、苍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草原是雄浑而阳刚十足的,蒙古族就在草原的杯抱里成长,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史志》2012,(10):11-14
<正>历史阶段:元公元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元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367年(元惠宗至正二十七年)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元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南宋宁宗开禧二年)十一月蒙古诸部首领在斡难河召开"库里尔台"(全部落联盟首领大会),推选铁木真为蒙古大汗,即成吉思汗。  相似文献   

7.
呼麦的怪象     
张晓玮 《山茶》2011,(9):18-18
失而复得的呼麦在艺术的舞台上开始了全新的生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挚爱艺术的人们通过不断努力让呼麦这一古老而神奇的唱法植根发芽。然而。有一种怪象在悄悄蔓延着——研究呼麦的人不唱,  相似文献   

8.
姜南 《旅游纵览》2014,(8):94-97
<正>"每一次进山都是难忘的行程。黑夜,在森林中穿行,听着各种生灵发出的美妙声音前行。"在与温仕良的交流中,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他内心的执着信念。当我问他是什么原因让他坚持拍下去的时候,他说,"我喜欢在野外、在森林里找寻精灵的感觉,每一步都可能有让你惊喜的小生灵出现,  相似文献   

9.
黑龙 《满族研究》2017,(1):43-52
康熙二十五年(1686)八月,在清朝倡导下,喀尔喀蒙古贵族在库伦伯勒齐尔地方举行盛大会盟,协调裁决喀尔喀左翼土谢图汗部与右翼札萨克图汗部的属民、财产之争.该事件在"内阁蒙古堂档"满蒙文文书中多有记载,具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转写并汉译其中3份蒙古文档案,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思源 《炎黄春秋》2010,(11):80-86
<正>蒙古人民共和国自1990年举行首次民主选举到2008年7月1日的政治危机爆发之前,一直被视为是从共产主义制度转型为宪政民主制度的中亚国家中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其每次政权更迭都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以至于被许多专家奉为"民主发展中一个堪称光辉胜利的典范"(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莫里斯·罗萨比接受《东方早报》记者专访时所说),所以,蒙古国社会转型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蒙古人民共和国是外蒙古1924年从中华民国独立出去后的国名。1946年,蒙古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11.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是自元朝(1279—1368年)统治结束以来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再次复兴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高僧活佛(即呼图克图),他们在促进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与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一世哲布尊丹巴(Jebtsundamba)呼图克图咱那巴匝尔(Zanabazar)就是喀尔喀蒙古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唐飞 《神州》2012,(15):300-301
蒙古族呼麦艺术是古老而又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它于其一个人的喉咙里能同时发出不同高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声音的独特发声方法而引起了广大民族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兴趣。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了解和研究蒙古族呼麦艺术的人还不是很多,所以这种状况就与其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和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要求就很不相符。这一研究的薄弱现状和研究的必要性成为摆在音乐专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之际,我国蒙古族分为汉南蒙古即内蒙古,汉北喀尔喀蒙古即外蒙古。其中汉北喀尔喀蒙古分为四部分,“一曰土谢图汗、一曰车臣汗、一曰札萨克图汗、又善巴,自为一部,曰赛音诺颜共部四,为旗八十有六。东至黑龙江,呼伦贝尔城;南至瀚海;西至阿尔泰山;北至俄罗斯,广五千里,袤三千里,北极高四十二度至五十一度三十分,京师偏东三度至偏西二十六度,人约七十万口”。清初清廷在外蒙古地区设定边左副将军,驻乌里雅苏  相似文献   

14.
<正>今天我要谈谈"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这一概念的漫长发展过程,其中会兼及"文化本真性"(cultural authenticity)的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其成为今天这样一场"全球性的"运动之前,"文化遗产"是一个典型的"欧洲的"建构和传统。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马克.尔文对于有关近代和近代早期中国现代化困难的各种理论的批驳,并指出11-12世纪以还中国人口的增长是中国本土"早期现代化/本土性的现代化"发展放缓的一个基本因素。与此同样重要但常被人忽略的是第13-14世纪蒙元政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巨大冲击,引致两千多年来一直作为中国"文化-社会-政治精英"(儒生/士人)的领导阶层建构的整体结构性变化,以及相伴而来的儒学思想文化道义精神的变异与消沉,对明清政治、经济、道德和知识/文化的影响。文章比较分析(1)蒙古征服对中东地区阿拉伯-穆斯林人带来的冲击,(2)蒙古汗国对中世纪西欧(和日本)带来的恩惠,和(3)蒙古的征服和统治对以基辅和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地区不同的影响;以推论蒙古征服对在第10-15世纪处在早期近代化初阶(资本主义/民族主义萌芽)时期的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十五)蒙古族的居住蒙古族传统的住房是蒙古包,它是一种天穹式建筑,古时汉文文献称其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始于清代"。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是蒙  相似文献   

17.
付超 《收藏家》2014,(5):67-71
<正>蒙古栽绒毯的编织技术亦传自新疆。至元朝,蒙古栽绒毯已形成织造规模庞大、产品数量繁多、花色丰富的盛世局面。清代,蒙古进贡栽绒毯可分为漠南蒙古(今内蒙古)毯、厄鲁特蒙古(今新疆北部)毯两大类,其中以前者进贡数量为多。蒙古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早在明代就以"通贡"和"互市"两种形式进行。通贡,既是蒙古与明廷  相似文献   

18.
从星命和相术两方面探讨了蒙元统治者与被征服地域民俗信仰的关系。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普遍采用一种"生辰占星术"为即位大典推算吉日,此外,元宪宗蒙哥和元世祖忽必烈也曾亲自采用观察"行步"和"目睛"的相术来品评甄选人物。这些信仰形式,大都能在其时帝国疆域内的各种本地信仰中找到渊源。这些事实说明,蒙元统治者对帝国疆域内本地"小传统"(通俗文化)的接纳,是既深入又微妙的;与汉化相比,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涵化"或许更适合描述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沿河的树荫下,不时传来"啪啪啪""笃笃笃"的声音,这声音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时而轻微,只见一个老人坐在矮木凳上,弯腰敲着一只白铁盆,神情十分专注。那动作是那么的灵巧娴熟,似在弹奏一支乐曲,敲打出的是一种幽静。老人名叫林恒飞,在这里摆摊白铁加工十多年了,有人叫他老林,有人称他林师傅。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常见人肩挑一副担子,一头担子上插着几片光亮亮的白铁皮,一头是生着炭火的小炉子,步履缓慢地沿街走巷,晃动着的担子,不时发出铁皮的碰击声,继而听到一阵吆喝:"有修锅修盆的噢——",那声音不是  相似文献   

20.
金编钟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乐器。这套编钟是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用黄金制成的,共十六个,由于薄厚不等,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来,它俗名"金钟",和金编磬在一起使用。钟上雕刻着交龙钮,通体有三段不同的花纹,上段雕着朵云纹;中段雕云龙海水纹,正面开光阳刻"黄钟"、"大吕"等十六音阶的名称,背面刻有"乾隆五十五年造"的款字;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