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福建史志》2010,(6):28-28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可当时的出版社却不重视标点符号.在支付稿费时标点符号一般不算字数。  相似文献   

2.
江小蕙 《纵横》2010,(12):59-60
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早年留学日本,初学医,后弃医从文。辛亥革命后任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不久即随政府迁京。自1918年开始以鲁迅为笔名陆续发表了《狂人日记》、《阿QJE传》、《孔乙己》等大量作品,并先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编委会,创办《语丝》、《萌芽》等刊物,大力支持进步刊物的创办活动。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小说集《呐喊》与《彷徨》中塑造了"五四"前后几代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他用独到的眼光和视角写到了一群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可分为三种: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如《药》中的夏瑜;投机取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如《头发的故事》和《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如《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端午节》中的方玄绰以及《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作者通过塑造他们的形象,写出了"五四"前后的社会现实,寄予了启蒙者对革命启蒙的厚望。  相似文献   

4.
名人的笔误     
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最初发表在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中有一处写小孙女六斤打破一只碗,第二天六斤的父亲七斤把这只碗拿到城里去锔时,由于缺口太大,被锔了十六个铜钉,但到了小说的结尾处却写成六斤“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  相似文献   

5.
朱正 《炎黄春秋》2005,(12):42-48
1932年12月18日上海《申报》刊出了宋 庆龄、蔡元培、杨铨(杏佛)、黎照寰、林语堂等 人以筹备委员会名义发表的《发起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宣言》。不久,鲁迅和胡适都加入了同盟。 鲁迅被推选为上海分会九个执行委员之一,胡 适被选为北平分会执行委员和主席。  相似文献   

6.
晓川 《文史月刊》2011,(11):62-62
标点符号是鲁迅先生在1909年引进并推广使用的,当时遭到许多旧文人反对,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根据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六名北大教授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发布55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  相似文献   

7.
俞林昌 《古今谈》2000,(3):53-54,58
徐白民,诸暨人,曾经是我的老师。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学习时,与宣中华、俞秀松等是同学。当时的第一师范校长是经亨颐,他思想进步,作风民主,为了进一步推动新文化运动,聘请进步知识分子陈望道、刘大白等到校任教,并发起创办《教育潮》周刊,还允许学生组织进步社团,自由阅读《新青年》《星期评论》等进步刊物,允许师生编印《浙江新潮》《钱江评论》等进步刊物。一师当时已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堡垒。然而这却招致一批反动派人物的大不满,浙江省长齐耀珊,悍然下令查禁《浙江新潮》,并命令学校解聘陈望道等,经亨颐拒不执行。教育厅长夏敬观于是施行调虎离山之汁,将经亨颐调任教育厅视学。学生闻讯,发起“挽经”运动,于是酿成了“一师风潮”。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正面歌颂劳动人民的作品。它描述一位知识分子乘坐人力车子,见行路的老妇被车把刮倒,车夫主动搀扶,并陪她到巡警分驻所。知识分子却认为是多事,“自讨苦吃”。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纯洁无私的好品德,讽刺了知识分子的渺小。此文结尾原写“一九二0年七月”。故不少书籍杂志在引用此文时,根据“一九二0年七月”的日期,判断此文是在西城八道湾11号书写的。因为1919年11月21日鲁迅从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迁住八道湾,一直住到1923年8月。  相似文献   

9.
牛亭亭 《神州》2012,(6):28-29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文化巨人,其所具有的自由思想,独立的品格等品格特质决定了他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身份。同时.鲁迅的在其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其个人文学创作,政治选择的道路上做出了相应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0.
真假鲁迅     
佚名 《文史天地》2009,(5):55-55
1928年2月25日,鲁迅先生意外地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士的来信,她在信中说:“自1月10日在杭州孤山别后,多久没有见面了。前蒙允时常通讯及指导……”  相似文献   

11.
张翔  吴萍莉 《沧桑》2012,(6):47-48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手抄丛书。本文依据史实论述了鲁迅1912~1926年在北京教育部任职时经办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入藏京师图书馆以及参与清理核实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工作,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书林佳话。  相似文献   

12.
肖尧 《古今谈》2001,(2):56-57,69
2001年4月的一天,埃及驻沪总领事文思鼎先生来到上海乌鲁木齐中路的一家画廊,执意要收藏这里正在举办的“赵延年木刻版画精品展”中一幅尚未标价的版画作品。他对画廊年轻的女主持急切地说:“我要把它挂在我的书房里。”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智慧     
孔庆东 《世界》2006,(10):65-68
鲁迅,这是差不多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提到鲁迅,许多人就会油然想到“三个伟大”——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许多人会想到“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这句话。  相似文献   

14.
《青年杂志》创办之前,陈独秀已经亲身经历了清末革命党暗杀清朝权贵、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成立、“二次革命”、袁世凯滑向帝制自为……短短几年时间里,走马灯似的政治剧目让他越来越看不准未来的时局。那时,大家都觉得封建专制推翻了,民主共和了,中国有希望了。可是现实的发展总是与期待的理想格格不入。就像鲁迅在《小杂感》里调侃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相似文献   

15.
吴腾凰  徐航 《江淮文史》2002,(2):120-137
皖籍名左联作家蒋光慈,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革命和学活动中,与很多同志和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瞿  相似文献   

16.
赖晨 《文史春秋》2011,(12):32-35
1912年至1920年的《鲁迅日记》中曾经50多次提到过季自求(季天复)这个人,南通图书馆珍藏的《季自求日记》中也有50多次提到鲁迅,鲁迅拜访他10多次,互访40多次,可见他们两人的关系曾经颇为密切。那么季自求是谁?其一生有何主要经历?他和鲁迅是怎样认识的?两人之间有过什么交往?后来为何逐渐疏远?  相似文献   

17.
偶然翻检《鲁迅日记》,见1924年4月25日记道:“上午往师大讲。午后在月中桂买上海竞马彩票一张,ll元。往北大讲,下午从齐寿山借泉百(泉在过去一般代指钱,编者注)。”  相似文献   

18.
颜坤琰 《名人传记》2022,(10):14-19
萧红被文学界和广大读者誉为“民国才女”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洛神”。她才华横溢,在人才济济的作家群中出类拔萃。但是,倘若没有鲁迅的教海和扶持,她很难得到一个广阔的文学舞台,也很难创作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等传世佳作,更不可能成为20世纪在中国文学史上占得一席之地的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19.
我初读鲁迅的小说,尤其是《阿Q正传》、《药》、《离婚》和《祝福》诸篇,总以为他对故乡过于苛求,甚至于有点吹毛求疵。我想,这大约是由于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经历了家庭从小康而坠人困顿,在人生途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因而就迁怒到这些人和这些事上去。不仅如此,我还听说他还不愿把“绍兴”二字填入乡贯一项。后来再仔细的读他的书,觉得自己这些想法是很幼稚并且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新疆地方志》2013,(3):17-17
1951年,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共收有14种标点符号,顿号是其中的一种。文件明确规定,顿号“表示话中间并列的语汇之间的停顿”。标点符号用法后来有多次修订,但顿号的用法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