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对自然科学的探寻研究始终秉持着一颗由衷地热爱之心.他著作和翻译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因此,要全面了解、认识鲁迅,那么,鲁迅与自然科学关系的研究是不能忽略的.在新时期初期,涌现出近十篇关于鲁迅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论文.这一阶段对鲁迅与自然科学的研究重心主要表现在对鲁迅关于科学论述的初步整理;对鲁迅单篇科学论文的分析解读;对鲁迅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作整体上的探讨研究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鲁迅的照片里,没见过拖着大辫子的鲁迅。照片上,年轻时的鲁迅已是寸发新式青年了。中年后照片上的鲁迅,一副浓眉,"隶"字形胡须,横眉冷对,因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良知而被誉为"民族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拖着大辫子的鲁迅。但生在大清朝的子民,一生下来就必须拖着一条辫子成长,鲁迅也不能例外。鲁迅拖着辫子进了三味书屋,拖着辫子进了水兵学堂,拖着辫子走出路矿学堂,又拖着大辫子到东洋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3.
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后,出版《鲁迅全集》便成为中国文学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在抗日文化运动中,《鲁迅全集》的出版是一件大事,特别是在国家和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人们更迫切需要《鲁迅全集》这样的精神食粮来唤起民众,支撑抗战。而这一重任,首先就落在鲁迅  相似文献   

4.
史其 《百年潮》2011,(10):70-73
近来,有论者关注起鲁迅当年的经济收入和经济状况来,但看法是截然相反的:一说,鲁迅是富人;一说,鲁迅是穷人。这两种看法孰是孰非?近读鲁迅晚年书信,他对此都有过明确的表述。这些表述,对于我们了解鲁迅的伟大人格及他的经济生活,是第一手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一张清瘦的脸,两撇一字短须,炯炯有神的目光,根根直立的黑发,这就是鲁迅先生——一副与生俱来的硬骨头,一个天生的战士。在黑暗的旧中国,鲁迅先生总是冲锋在战斗的最前沿,他虽然没有拿枪使炮,但他手中的如椽巨笔和笔下的文字,却比枪炮和弹药更有力量。这就是我眼中的鲁迅,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鲁迅,一个“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鲁迅。鲁迅先生的一生,总是生活在战斗中,这种战斗没有枪林弹雨,却充满蜚短流长。沉重的家事,使先生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面对腐败没落的清政府,先生…  相似文献   

6.
一、鲁迅思想究竟是前期重要还是后期重要在我零星看见过的近若干年研究和评论鲁迅的文章中,以及之前抗日战争时期对鲁迅的评价文章中,一般都着重在歌颂鲁迅思想的后期,即1927年后的思想,也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反对南京中央专制政府的思想。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有一段对鲁迅的极高评价,是:"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  相似文献   

7.
一鲁迅先生的纪念会,70年来不知开过多少次了。在中国,鲁迅至今是个大话题。概括说来,从鲁迅逝世的1936年到1980年代初,“鲁迅话题”是百分之百的“政治话题”。此后,鲁迅话题逐渐被移出政治范畴,挪进学术领域。近20多年,鲁迅话题由“在朝”转向“在野”,随即在学界与民间展开“鲁迅争议”,王朔,是这场争议的发难者。到了新世纪,“鲁迅争议”衍生了“还原鲁迅”的愿望。就我所知,不论是鲁迅的“捍卫派”还是“质疑者”,近10余年出版的鲁迅专著大幅度超越旧有尺度,试图描述真实的鲁迅。旧史料出现新的解渎,一些新的史料披露了。其中,最可注意的声音来自鲁迅后代:先有2002年周海嬰回忆录《我与鲁迅七十年》,后有2006年海婴先生大公子周令飞在交通大学的一场讲演,这位鲁迅的长孙直截了当问道:“鲁迅是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鲁迅。可是,你未必知道,中国的另一位哲人和先贤蔡元培与鲁迅交往的详情,以及他对鲁迅一生的影响。还是郭沫若说的好:“影响到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推数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对于中国的文化教育界贡献相当大,而他对于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的进教育部乃至进入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  相似文献   

9.
萧振鸣 《收藏家》2023,(12):97-109
鲁迅以他的小说、散文、杂文和翻译作品名世。从鲁迅博物馆、纪念馆所存鲁迅文物来看,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作家、翻译家,还是一位收藏大家。国内有六家鲁迅的博物馆和纪念馆,藏有鲁迅收集的大量古物。虽然他不以收藏家名世,却留给世人丰富的文化遗产。鲁迅的古物收藏与他的思想、文学创作和美术事业都是密切相关的,均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审视。  相似文献   

10.
余广人 《百年潮》2001,(9):44-50
如果要问,中国近代历史上毛泽东最推崇的人是谁,人们可能都会回答:鲁迅。毛泽东曾充满感情地说过:“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欢他那样坦率。”毛泽东与鲁迅——两位时代的巨擘,如两座交山巨峰,终生相望却无缘相逢。幸而两“山”之间曾有一“峰”,为他俩架设过一座精神桥梁。他就是冯雪峰。今年,适逢鲁迅诞辰120周年,同时是毛泽东忌辰25周年,也是冯雪峰逝世的25周年。本期发表《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相知架桥》一文,将鲁迅与冯雪峰的交往以及毛泽东与鲁迅心灵的相通的史实告诉读者,也是对他们的一种纪念。  相似文献   

11.
一 1935年,广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地处桂林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请鲁迅先生来校执教,鲁迅先生曾有一信回复,全信如下: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创作同中国民间文学的关系怎样?鲁迅的作品是否受过民间文学的影响,这问题长期来不被我们重视,大家的兴奋点常常集中在探讨鲁迅与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的关系上。这就影响了全面研究鲁迅的创作。本文试图就鲁迅是否受民间文学影响的问题,说点个人的意见,以就正于专家和读者。一、民间文学对鲁迅的影响问题辨正研究鲁迅的创作所受各方面的影响,是认识他、了解他的重要工作。但是在以往的许多论文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论证鲁迅受某方面影响,于是就把它无限地夸大,不对客观实际进行恰当、准确的估计,好象一说影响,影响便无处不在、无时不  相似文献   

13.
陈漱渝 《百年潮》2007,(3):66-69
近日,我无意间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鲁迅与中共关系再探》,引起了我的兴趣。浏览时,有一段话迅速扑入我的眼帘。作者说:尽管有的学者羞于谈及鲁迅与共产党的交往,仿佛这样会伤害鲁迅,损害鲁迅的形象,但事实上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成为左翼文坛的盟主,这是勿庸讳言的事实。  相似文献   

14.
胡风事件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学常 《百年潮》2004,(11):36-41
重庆的胡风给了延安 一个含混的身影 最早,是鲁迅将胡风与毛泽东联系起来.胡风是鲁迅的学生,一直以传承鲁迅精神为己任;而毛泽东,也始终认定自己"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当时商定的治丧委员会名单里,就有胡风和毛泽东.  相似文献   

15.
鲁迅、茅盾致中国红军贺信之发现阎愈新30年代在上海的鲁迅鲁迅、茅盾致中国红军贺信,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共党史和鲁迅、茅届研究界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中央档案馆无此原件,鲁迅遗物中也没有底稿。几十年来,众多学者为探求这件贺信作出了贡献。冯雪峰和茅盾都谈到...  相似文献   

16.
叶淑穗 《纵横》2011,(9):20-24
2011年4月,我送走了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同志。从事鲁迅文物工作55年,我亲手送走了鲁迅的六位亲人,其中最使我心痛的是43年前——1968年3月,鲁迅夫人许广平先生的辞世。在这几十年间,我曾亲手接过他们母子交给我的一件件鲁迅的文稿、信件、书籍等遗物。我从他们那里认识了生活中的鲁迅,了解了这些文物的经历及珍贵价值,更得知了他们为保存这些文物所付出的无数艰辛。  相似文献   

17.
说起曹白,对现在的文学青年来说是很陌生的,但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走过来的从事文学或涉猎文学的老人来说应该是有着清晰印象的,因为《鲁迅全集》中有15封鲁迅写给他的信函,并保存着曹白创作的木刻《鲁迅像》。鲁迅逝世后,曹白是参与了抬棺的八人之一,可见他对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此后,不到一年,  相似文献   

18.
一鲁迅是全民族的鲁迅鲁迅的作品近二三十年来,在中大学课程及其他一些读者中,渐渐出现了一些困难局面,因而不得不在某些语文课程中减少一些或更换一些。这一现象迟早是会出现的。原因是,解放以来什么都要拉到"阶级斗争"上,甚至说在学校里,阶级斗争必须是一门主课。数学、化学等是很难扯上阶级斗争的,于是,鲁迅的作品,自然就被拉来充了数。教师不得不为此勉强陈说,学生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到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这年9月25日,鲁迅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他回信说:  相似文献   

20.
许多人都知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鲁迅、茅盾曾致信或致电祝贺,且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一语,即出自鲁迅。茅盾的贺信或贺电。但是,贺信抑或贺电,中央档案馆无此原件,鲁迅遗物中亦无底稿。因此,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或贺电,便成了中共党史和鲁迅、茅盾研究界几十年来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冯雪峰、茅盾对《贺信》的回忆冯雪峰和茅盾都谈到鲁迅、茅盾联名给红军发有贺电或贺信。冯雪峰1951年在《党给鲁迅以力量──回忆片断》中说,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时候,鲁迅和茅盾共同转转折折地送去一个给毛主席和朱总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