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清承明制,继承和发展了历代王朝的典章制度,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恩想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多民族特点的文化传统,清代皇帝宝玺制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清代皇帝宝玺,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种,即代表皇权的国宝和为皇帝收藏、鉴赏用的宝玺。这两种宝玺,都是中国古代印章文化艺术在清代宫廷中的反映。 代表清代皇帝权力的国宝,最典型的莫过于二十五宝玺。从清入关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到统一中国后的顺、康、雍三朝,是清朝皇帝宝玺制度初创和形成时期。努尔哈赤的后金汗国,宝玺刻制尚无章法。  相似文献   

2.
印章与考古     
春秋战国至秦以前,印章称为“鉩”或“玺”。秦统一六国,皇帝的印信称为“玺”;官、私所用的均改称为“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称“章”或称为“印章”。唐代女皇帝武则天执政后,认为“玺”音近“死”不吉利,遂改名称“宝”。此后至清代,凡是皇帝所用的印章一般都称为“御宝”,或称为皇帝的凭信。  相似文献   

3.
"皇帝之宝"打开《清宫扬州御档选编》,在清代各朝之首,都有一方9厘米见方的"皇帝之宝"印章,据中国一史馆清史专家介绍:在紫禁城收藏的众多宝物中,明清帝后宝玺近5000件,而最能代表皇帝无上权威和地位的宝物,非宝玺莫属。乾隆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四代皇帝。乾隆以前,清代皇帝宝玺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十一年  相似文献   

4.
(一)古玺印历史和用印的方法古代的玺印本来不过是个人的记号。秦代时皇帝印始可称玺,官吏及一般人只得称印。汉代仍沿旧例,更发展称"章"又称"印信"。古典籍中关于玺印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周礼中记有掌节的官,"货贿用玺节",郑康成注说:玺节就是后世的印章。其次如汉旧仪后汉书祭祀志十七、淮南子十八、刘熙释名,均记载着有关印章的事。从实物上来看,目前最早的遗存是东周战国时期的官私玺印。古人用印的方法因时代的差异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玺始出于周,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汉蔡邕《独断》云:“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将和氏璧琢为玉玺,命丞相李斯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宣称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奉为天命的象征,又独以玉作为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所以叫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  相似文献   

6.
蒋廷瑜 《广西文史》2005,(3):114-117
在我国,使用玺印的历史己有三千多年。秦代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称为“鉨”,即“玺”。秦统一中国后,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玺”,其他人的印只能称“印”。到汉代,这种制度有所放宽,诸侯王、王太后的印也可以称“玺”,年薪二千石以上的官吏的印则称“章”,其他人的印还是称“印”。后来也有合起来称为“印章”的。  相似文献   

7.
秦汉皇帝通过使用兵符、帝玺等政治信物,实现政治与军事权力。栎阳虎符的格式、用字,与其他秦兵符实际多有不同。战国、秦兵符题铭不使用"虎符"一语,当称兵符,较汉代更为凸显君主角色。秦汉兵符存在用字减省与勘验功能加强的发展趋势。卫宏《汉旧仪》"皇帝六玺"条存在脱简,引述的诸种典籍在句读上皆有疏误。利用《隋书·礼仪志》等材料,可以进行考订推补。"皇帝六玺"在强调内外之别的同时,还建构了"行玺""之玺""信玺"的玺宝秩序,对应封授、赐慰、征召三种功能。秦及汉初主要以皇帝信玺、皇帝行玺两种为主,"信玺"在历史早期地位重要。考察秦汉兵符、帝玺之制,有益于认识中国专制主义皇帝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印章是权力的象征,是执政者的信物,因此人们又将印章称之为印信。《说文》释印为“执政所持信也”。《文献通考》亦云“无玺书,则九重之号令不能达于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都对印信的政治作用作了透彻的说明。因此印信也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印信的分类1912年1月1日,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成功,建立了中华民国,镌制了第一枚革命政权的大印,标志着中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民国建立之后,多次颁布关于印信方面的法规,对印信的形状、质料、大小规格等作了规定,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印信制度。从印信的形状上…  相似文献   

9.
在故宫博物院的浩瀚藏品中,有两颗并不引人注目的小印,一是“御赏”印,一是“同道堂”印。两印质地、篆工均非上乘,但是,它却是臭名昭著的叶赫那拉氏(慈禧)篡权登台的历史见证。清代皇帝盛刻通用小玺,康熙、乾隆、  相似文献   

10.
葛宇 《收藏家》2005,(7):67-68
中国玺印,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帝王印章是宫印体系中最高规格的玺印。“宝玺”是指皇帝处理政务使用的各种玺印,是皇权和地位的象征,是国之重器,是自古天子不可假人的名器。乾隆皇帝曾言:“盖天子所重,以冶宇宙,申经纶,莫重干国宝。”他还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规定在不同的场合,所用的宝玺也不一样。比如:颁布诏书时要用“皇帝之宝”,祭祀神灵时用“天子之宝”,册封外邦蕃王时用“天子行宝”等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玺印,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帝王印章是宫印体系中最高规格的玺印。“宝玺”是指皇帝处理政务使用的各种玺印,是皇权和地位的象征,是国之重器,是自古天子不可假人的名器。乾隆皇帝曾言:“盖天子所重,以冶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他还制定了一套严密的制度,规定在不同的场合,所用的宝玺也不一样。比如:颁布诏书时要用“皇帝之宝”,祭祀神灵时用“天子之宝”,册封外邦蕃王时用“天子行宝”等等。  相似文献   

12.
周南泉 《收藏家》2000,(12):55-58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灭战国六国后统一中国,历史称为秦朝。秦朝统治仅有15年,至公元前206年亡,被汉朝取代。秦代在中国历史上虽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在艺术上曾创造出辉煌的成就。最近几十年发现的被人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例。秦代玉器,也与其它艺术品一样,曾有过辉煌业绩。这在史书典籍中每有所述。如史书所载的孙寿、列裔二位琢玉人师及其作品就是秦代琢玉成就的一个方面反映。据载,秦始皇灭六国时,得卞和玉璧,始皇命玉工刻作“传国玺”(即专供皇帝用,并表权力的皇帝印)。此玺的作者就是当时的琢玉大师孙寿。玺方四寸,螭虎纽,敕李斯以虫鱼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铭。惜此玺传说唐。贞观四年,萧后奉玺归唐,废帝自焚后,不知所在。”故令人无法了解其风采。又如列裔,于始皇二年作一“白玉虎”,  相似文献   

13.
宣和御府印格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现代考古学“类型学”的方法,转用到印章学的研究之中,对所见宣和御府诸印逐一进行了样式分析与位置比较,指出,见于传世品上的宣和印,分别出自50方彼此各异的印章;并通过与《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的对照,辨析出宣和真印、伪印;在此基础上,确认了每一种宣和印的“标准位置”以及宣和印的“常规组合”。还论及宣和印的钤盖原则、仿刻印与原印、宣和印的诸多称谓,以及宣和“五玺”、“六玺”、“七玺”与宣和装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如仲 《收藏家》2006,(4):69-70
明代王绂绘,水墨纸本手卷,高33、宽785厘米。款署“永乐壬寅(笔误,应为壬辰)秋七月下浣九龙山人王绂记”,钤白文“孟端”印。《溪山渔隐图》及乾隆皇帝有关诗韵内钤数枚白文“孟端”及朱文“石渠宝笈”、朱文“乾隆御览之宝”、白文“乾隆鉴赏”、朱文“三希堂精鉴玺“、白文“宜子孙”、朱文“伯谦宝此过于明珠骏马”、白文“剑光阁”、朱文“梁氏家藏”、朱文“裴伯谦审定书画印”、朱文“霍丘裴氏书画府印信”、白文“徐熙”等鉴藏印。整个图卷有王绂的四处题诗,记其各个画段的内容梗概。图卷之引首有乾隆皇帝题额“顿还旧观”,钤朱文“…  相似文献   

15.
武平君玺考     
武平君玺考王人聪罗福颐先生主编的《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以下简称《徵存》)著录有一印,印文曰“武平君玺,此印原为郭承勋《古铜印选》著录,印的质地、钮式均不详。《徵存》的编者将此印列为该书卷二《汉初期官印·(一)四字格印》中的第一方。编者在卷二开首有一...  相似文献   

16.
一 广陵王玺的出土 1981年2月24日,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县甘泉乡出土了一方罕见的汉代诸侯王金印—“广陵王玺”。此印系纯金铸成,制作精工,光灿如新。印台呈方形,上立龟钮。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字体端庄凝重,刀法遒劲老练。龟钮的背上铸有六角形图案组成的龟背纹。龟甲的周缘、双眼、四肢等部位,均錾有小圆圈形的花纹—俗称鱼子纹。经笔者用精密量具仔细测量,测得“广陵王玺”的印面长为2.372厘米,宽为2.375厘米,台高0.945厘米,通钮高2.121厘米,重122.87克。(见图版八)。  相似文献   

17.
日本志贺岛发现的“汉委奴国王印”和中国扬州出土的“广陵王玺”,均为东汉光武帝颁赐的珍稀文物,对研究当时的中日文化交往史和玺印制度及工艺等价值颇巨,但长期以来,对两玺作精细的比较研究者甚寡.本文作者有幸亲手接触两玺并作长时间的入微观察,遂从玺印学入手,撰成此文,提出两玺颁赐时间虽几在同年,然雕造时却出自两人之手,纠正了前人所谓二印由同一工匠所成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蔡名哲 《清史研究》2020,119(3):109-118
制诰之宝在明清易代之际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时皇太极君臣视该玺为秦玺,故其继统乃来自汉唐以来诸王朝。当得玺的消息传出,还出现该玺为掌教符印之说,并为清朝所接受。入关后清朝淡化该玺之重要性,并视之为元玺,乾隆皇帝更称大清得统在德不在玺,并毁坏该玺,但却在多年后又予重制,以免显得清初得统不正。当蒙古王公献上同名玉玺,皇帝面对蒙古仍打算利用之。从传国玺能见清朝正统论在不同阶层、时段、文化中的调整及影响。  相似文献   

19.
鲁超杰 《文博》2023,(4):63-67+31
三晋古玺“左武萃□长”中“萃”下应是“■”字,该印是当时负责管理兵车的负责人所用之印。《中国封泥大系》收有一方战国古玺“成陵市玺”,“市”下应还有一“出”字,该印当是成陵的官市长官所用之印,用以钤盖在运出市场的货物上,作为一种征税的凭证,货物在出门关时可以免税通过。  相似文献   

20.
1981年2月出土于江苏省邗江县甘泉山贵族墓。纯金铸成,制作精美。印面呈方形,上立龟钮,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在龟背上铸有六角形图案的龟背纹,金印重122.87克,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诸侯王金印,与《后汉书·舆服志》中太子与诸王用龟钮金印的记载相符。据考证,此印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九子刘荆所属。(万新华)“广陵王玺”金印 东汉 南京博物院藏@万新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