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满洲人统治中国,实施旗民分治两元体制,即以八旗制度统摄旗人,以省府州县制度管理民人。满洲人在崛起建国及征服全国过程中,掳掠大批汉人为奴,满语称包衣阿哈(简称包衣,即家奴)。在旗人中,汉人包衣占大多数。随着内务府建立,包衣被分别归入两个系统:上三旗包衣称"内务府属",为皇家私属,编为内务府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下五旗包衣称"王公府属",为各王公私属。内务府上三旗的  相似文献   

2.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时,每旗除和硕贝勒为一旗之主外,还设固山额真一名,为一旗最高管旗大臣。因山额真这一名称后改为固山昂邦,汉名为都统。八旗都统初为官名,后来也是一种组织机构。到目前为止,有关八旗都统的文章不多。本文试从八旗都统的组织情况,具体职能的叙述中,阐述八旗都统在清代的地位和作用。一从主旗贝勒到八旗都统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时,他本人既是两个旗的主旗贝勒,也是八旗的最高统帅。当时,八旗之间,如同八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是并列、平等的关系。主旗贝勒有自己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不相统属,权力很大,他们…  相似文献   

3.
一 清代东北土地制度分官地、旗地、民地、蒙地四部分。旗地又分一般旗地和官庄,官庄因占有形态的不同又分:内务府官庄(皇庄)、宗室王公官庄(王庄)、八旗官员官庄、驻防八旗官庄以及各部衙属户、礼、工部官庄。因官庄的产品不一,又可区别为粮庄,粮庄还叫大粮庄(大粮是稗的俗称,粮庄主要贡纳物),除大粮庄外,还有粟、黑豆、家鸭、羊草等;园庄(蔬菜、园林、山场);盐庄;碱庄;棉花庄;靛庄;苇庄等。  相似文献   

4.
八旗制度是满族特有的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制度。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三个组成部分。在有清一代,他们都是“旗人”,但在八旗之下,既有满洲、蒙古、汉军之别,更有上三旗与下五旗之分。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就是为了统辖广大的满洲、蒙古、汉军之人,使他们都在八旗制度的管辖之下。据史书记载:“太祖……太宗(皇太极)……爱立八旗,……每旗析三部,以从龙部落及傍小国臣顺者子孙、臣民为满洲;诸漠北引弓之民景化内徙者,别为蒙古;而以辽人、故明指挥使子孙、他中朝(亦指明朝)将众来降及所掠得,别隶为汉…  相似文献   

5.
康熙年间清廷首创景山官学,奠定了内务府初级教育的基石。自雍正年间咸安宫官学成立以后,内务府官学在原有初级教育之外,分化出了进修教育的功能;至乾隆初年,又逐渐向精英化教育演进。但总体而言,这种办学思路却没能使内务府官学成为人才济济之所。尽管如此,清代的内务府官学通过教化八旗中的优秀子弟,使他们淡化了旗籍观念,增强了对皇权统治思想的认同,进而形成了一种以忠君为核心的国家意识,体现了清代八旗学校教育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盛京内务府皇庄是皇帝的私产,分隶镶黄、正黄、正白三旗。“顺治初年,盛京包衣三旗设佐领三人,管理所属事务”。盛京内务府皇庄中的粮庄由管领管理;棉庄、盐庄、蓝(靛)庄、果园、打牲、牧场等专业庄由佐领管理。不论由管领或佐领管理,盛京内务府皇庄的人、事、财、物均由盛京内务府统摄。盛京内务府又须事事向总管内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盛京内务府户口册》、《黑图档》、《满州旧惯调查报告书》等文献,对于《盛京内务府户口册》册载人群的来源、在八旗制度中所处的地位及人丁编审制度特点等进行分析,认为盛京内务府实行的是等级包衣管理体制,包衣除身份低贱的在档奴仆外,还有正身旗人。由于内务府正身旗人兼有包衣身份,较之  相似文献   

8.
付永正 《清史研究》2020,118(2):26-44
清代东北地区基层社会的官制,长期具有"旗民分治"的特点。在各处八旗驻防地,尽管八旗制度长期存在,但在八旗制度内部,为应对旗人越旗居住、耕种,以及同一村屯内旗民杂处等若干新问题,各地方旗署将驻防地的村屯按照地域划分成若干界,拣选在旗当差的佐领、防御及世职云骑尉等,委为一界之界官,专办管界内的各项差务。清代东北各八旗驻防地的界官名称不同,设置时间不一,所司职责呈现一定的时空差异,但其旗界内基层承管官的角色不曾改变。界官所承办差务繁杂,主要是维护管界内的社会治安,承办界内旗民人等的涉农事务,督倡本界旗民的风俗教化等。东北地区的八旗界官,在咸丰至同治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自同治朝以降的同光宣三朝,因民治地方官的增设,练、防军及乡团练勇的募练,尤其是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四乡巡警的创办,八旗界官的职权被分割,因而迅速走向衰亡,但其作为清代东北八旗驻防地区基层行政官制演进中重要一环的地位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9.
戍戍变法上论中有弛「旗丁」之禁,使习「四民」之业一事,是否专指满八旗而言?清代口粮待遇仅限于满八旗呢?抑也括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呢?河南第一工农中学历史组问关于戊戍变法七月二十九日上谕,有「旗丁生齿日繁,……遂致生计日艰,……宜弛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一问题,我认为这里所指的「旗丁」,是指满人而言。理由是:第一、清代的「八旗」,不仅是军事组织。而且也是社会政治组织。满族入关以前,炽事组织和社会政治组织是合而为一的。据皇朝通典记载,在「开国之初,先编四旗,增为八旗,……其后户口日繁,又编蒙古八旗,……编汉军八  相似文献   

10.
八旗索伦的编旗设佐早在其南迁内徙之前即已开始进行。八旗索伦旗佐组织的编设有一个发展过程,从清太宗崇德年间开始至清世宗雍正年间一直没有停止过,其旗佐组织的编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有如下几种不同的情况:南迁之前索伦牛录的编设、顺治初年南迁之后布特哈八旗佐领的编设、黑龙江将军设镇后驻防八旗佐领的编设。清政府八旗索伦编旗设佐,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考虑清朝北部边疆防务的需要,以及八旗索伦精于骑射、骁勇善战的民族特点。清政府对八旗索伦大规模的编旗设佐、实行八旗制度,不仅对清朝巩固和稳定东北边疆并防范沙俄侵略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清代八旗索伦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1644年清廷入主中原后,在盛京先后设镶黄、正黄、正白三个包衣佐领承办盛京地区的皇室事务,乾隆十七年(1752年)又设立盛京总管内务府管辖三个包衣佐领,由盛京将军兼任总管大臣,主要管理福陵、昭陵等关外三陵事务、陪都宫殿、各种皇室庄园及承办各项贡赋。清朝对包衣三旗下人的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规定他们离开居住地都要向该管官请假,并规定每三年清查一次人口,称做比丁。封面书影即选自辽宁省档案馆藏同治三年(1864年)盛京内务府三旗管领下人丁三代册,册内详细登录了福陵、昭陵及三旗其它内管领下每户当差执事人、壮丁、牲丁、蜜丁的身份、名…  相似文献   

12.
甲申年(1644年)八旗入关,从而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近三百年之久。八旗人关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变化,首先八旗在清初多种势力角斗中控制了局势,实现了统一。其次八旗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基本力量。第三八旗打破了中原“华夷之防”思想。第四八旗成为多民族友好相处的典型。第五八旗中涌现出众多人才。为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第六八旗对其他民族化极以尊重态度,使各民族化得以传承。当然八旗制度也存在着弊病,这也是清代中叶以后八旗衰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三藩汉人"是清内务府包衣之一种。康熙帝平定三藩,将"罪藩"处死,家产籍没,其眷属、子弟、亲信、家人编入内务府,称"三藩汉人"。在这些人中间,女性约占半数。文章利用内务府满文档案,就三藩汉人女子的配婚现象作一初步考察。她们身份复杂,而作为其配婚对象的,既有内三旗侍卫、旗员,也有包衣佐领、管领下穷丁,其中又以后者为主。此种配婚方式,完全无视女方意愿,集中体现了满洲领主制下皇权对包衣(家奴)的支配。康乾之际,随着满洲领主制瓦解,对包衣的婚姻限制逐渐放开,强制性婚配亦告结束。  相似文献   

14.
都虞司作为内务府所辖的事繁之司,其职能从负责膳食、渔猎,逐步扩展到掌管三旗禁旅、议叙议处府属文武官员,其中议处府属文官的职能是会典、则例等成文章法所不曾规定的,但是内务府档案却显示了这一职能。在议处官员方面,都虞司与专司审判的慎刑司在案件事实陈述、法律适用等方面并无二致,区别在于数量不同。在都虞司所辖群体诉讼方面,案情重大的则由都虞司移交慎刑司。都虞司分享了慎刑司的部分审判职能,这说明了内务府机构职能分工混乱。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皇权,皇权主导下的成文章法也会为皇权所变通,甚至破坏。  相似文献   

15.
关于清代八旗等某些表述问题的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有独特的八旗制度 ,以及特有的官名与爵名等 ,但人们 (包括清官书在内 )往往不求甚解 ,称错用错者为数不少 ,且相沿成习 ,直至今日。此于理不通于史相悖 ,不可不加辨正。关于旗籍之表述 ,只能先言旗别 ,后言分属 ,而不能倒置 ;关于八旗官名连同世职及八旗护军营、前锋营与骁骑营 ,亦均有历史演变过程 ,其不同时期有不同称谓 ,表述自当不同 ,必须严加区分 ,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16.
甲申年(1644年)八旗人关,从而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近三百年之久。八旗人关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变化,首先八旗在清初多种势力角斗中控制了局势,实现了统一。其次八旗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基本力量。第三八旗人关打破了中原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定势。第四八旗成为多民族友好相处的典型。第五八旗中涌现出众多人才,为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第六八旗对其他民族化采取尊重态度,使各民族化得以传承。当然八旗制度也存在弊病,这是清代中叶以后八旗衰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清初八旗内部的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八旗内部的民族融合,经历了3个阶段:从1583年清太祖起兵到1635年清太宗改族称为满洲,是建州女真向满洲共同体的过渡,产生了新的民族意识;主要在清太宗时期,建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作为八旗满洲之辅翼,使八旗在接受异民族中壮大;清军入关后,八旗成为中国社会的特殊集团,“旗”的整体意识与内部凝聚力都在增强,实现了旗内不同民族向满族的融合,形成新的满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八旗既是清代重要的军事组织,也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它既以旗统兵,又以旗统人,编入八旗的人户称为"旗人",也称为"旗下人"。在清代,旗籍对于旗人来说极为重要,取消旗籍也就意味着旗人身份的豁出。  相似文献   

19.
满族是以建州女真为主体、兼收部分周边相关民族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乾隆年间敕修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确认了高丽43姓融入满洲的法定性。高丽人归附满洲原因多种,43姓皆系天命、天聪时期主动来归之人。他们或单独编设佐领,或分散各旗,而上三旗和内务府三旗人数居众。自中央到地方机构,由文官至武职,高低级官吏均有高丽人充任。高丽佐领跟随满洲贵族挺进辽西,定鼎中原,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役,为清王朝政权的初创与巩固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完成了他们自身的满洲化。  相似文献   

20.
南京素为东南重镇,顺治二年清兵攻占南京后为防止汉人造反,即创设江宁驻防旗营,并以镇辅二国公主其事。江宁驻防旗营的八旗官兵成为由皇城迁入南京的第一批旗民,此即南京旗民之最初由来。所谓"旗民",确切意义上来讲并非全是满人,考查八旗建制可知,八旗军除蒙古八旗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