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长琦 《历史研究》2012,(6):16-29,191
从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状况看,曹操墓是一座被盗且破坏严重的墓葬。其形成之原因决非普通的盗墓,而是一场蓄意的毁墓。曹操高陵最早被盗时间,在西晋"八王之乱"中。在此期间,西晋宗室、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曹操高陵遭受毁盗。时任司马颖之镇北大将军府司马的陆云,在与其兄陆机的往来书信中,曾披露曹操高陵被盗的信息。陆云与其兄陆机书信中所列之其检视的曹操遗物,与曹操高陵考古出土名物石牌所载之物名颇相对应。这批曹操遗物,当出自被盗的曹操高陵。将文献所载之邺人张承基叛乱、邺城三台上之平夷堂被毁、曹魏逊帝(陈留王曹奂)之死等连续发生的历史事件与曹操高陵被毁事件联系在一起,并置于西晋晚期政局之背景下,历史的真相稍许会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2.
千百年来,曹操曾被一些封建卫道士诬为“篡逆者”,以至于他在许多戏剧中的形象都是“白脸奸臣”,而实际上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和现代史学大家郭沫若先生所言,他是一位“超世之杰”。在《度关山》一诗中,曹操说:“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认为奢侈是最大的罪恶,俭朴是公认的美德。他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相似文献   

3.
李凭 《安徽史学》2011,(2):35-41
曹操的形象,从唐朝以前的超世之杰演变为南宋以后的欺世奸雄,主要原因是封建正统观念的作祟。只有撇清正统观念,才能给曹操以客观的历史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通过为曹操翻案的大讨论,在历史学界确立了曹操的正面形象。不过,在文学界和艺术界,奸雄曹操的形象依旧有很大的影响,改动传统文艺作品好恶的难度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历史缩影。通过曹操父子营筑的邺城和曹魏洛阳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以及与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及辽金元明清都城布局形制对比,揭示出曹操所开创的都城制度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重要影响。曹操营建的邺城,对此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北移,起到了奠基性历史作用。中国古代运河是政治之河、军事之河、经济之河,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河。曹操开凿的黄河以北白沟、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以及隋唐时代以此为基础开凿的北方隋唐大运河,极大地加强了中原与北方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古时代以后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与全面发展,这是曹操的另一重大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5.
曹操的头痛 每个朝代,对曹操的评价都不尽相同。最好的评价,依然是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性格很多面,却始终有头疼的老病困扰,甚至传说为此杀了华佗。  相似文献   

6.
曹操“七十二疑冢”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今 《文博》2010,(1):11-15
关于曹操高陵争议的焦点之一,是曹操"七十二疑冢"说。所谓"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发生在宋元时代。这正是曹操这位历史人物遭受舆论严厉贬斥的时代。"七十二疑冢"的安葬形式,不符合曹操一贯坚持的"薄葬"原则。曹操安葬之时,有明确的陵墓方位,有庄严的送葬仪仗。"武宣卞后""合葬高陵"事,也应当有庄重的礼仪,不大可能暗中进行。"魏武葬高陵,有司依汉立陵上祭殿"的记载以及文帝黄初三年诏所谓"高陵上殿皆毁坏,车马还(?),衣服藏府",都说明曹操高陵"陵上祭殿"曾经存在。这些事实与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都是不能相合的曹丕在曹操高陵图画于禁"降服之状",迫使其羞辱而死的故事,也说明高陵有"陵屋",亦证实曹操"七十二疑冢"说之不可信。  相似文献   

7.
曹操爱才。文学家陈琳,原在袁绍手下做记室,官渡之战之前,陈琳为袁绍起草过讨伐曹操的檄文,骂曹操是阉人的后代,把曹操的祖父、父亲都骂了。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获了陈琳,他非常气愤地责问陈琳:“你替袁绍写檄文,为什么骂我一个人还不够?还要骂我祖孙三代?”没想到,陈琳却不怯不惧的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相似文献   

8.
居功忌逞能     
发生在公元208年的官渡之战,兵强马壮,处于鼎盛时期的袁绍败给了势力弱小的曹操,一战之胜,从而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大业基础。但在这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许攸的背袁投曹,对曹操最后赢得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作为谋士,许攸的确是个人才。就这场战争,许攸在袁绍那里是出过可以打败曹操的计策的,可惜袁绍非但不用,还由于审配的一个内部倾轧的报告,说许攸在冀州做官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审配将许攸的子侄打下了大狱。袁绍不问真假大骂一通,使得许攸跑到曹操那里去了。因而就有了曹操跣足迎友的典故。曹操的确不比袁绍,听说许攸深夜“来访”,竞高兴得鞋也来不及穿就跑出来迎接。  相似文献   

9.
汉魏之际的历史变迁杂而多端,但在表层的历史运动之下始终潜伏着一条宗教神学的隐线索。曹操收编太平道、抚接五斗米道势力,集中控制方士,乃至挟天子,目的皆在暗争天命。曹魏欣赏曹操真人之号,具有同样的宗教政治内涵。曹操一生所经营之天命在吾的魏氏圣化大业,随曹丕黄初元年受禅而得实现。从曹操势力兴起以至汉魏禅代,其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原始道教牵涉至深。  相似文献   

10.
三国时,许劭(东汉评论家,曾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好雄”)在汝南地区名气很大,经常在家聚集各路英才,论天下大事,评当今名人. 一日,曹操慕名前来拜望,许劭接纳了他.当时曹操还年轻,只是负责京城治安方面的校尉官,没什么名气,每日众人议事,他都虚心倾听,不敢发表意见.这一天,袁绍、袁术等前来拜访许劭,并一起谈论时局.不料,这次许劭点名让曹操发言,曹操矜持一番后,谈了对目前形势的看法.谁知,他的意见与袁绍的意见正好相左,两人争论起来.  相似文献   

11.
《曹操论集》及近几年一些论著,对崔琰的死因无人专门论述,仅散见于某些论著中的观点也很混乱:或言是因为曹操平冀州后崔琰犯颜直谏而得罪了曹操,曹操“心中不平”,终以“言论罪”杀之;或言曹操“忌刻残忍”,崔琰是其“暴戾恣睢”的牺牲品;或言是因为“误会”被曹操列入所要打击的汉朝遗老而被误杀;或言是曹操犯了杀掉“可以不杀,或不应该杀”者的错误,从而“削弱”了自己的“威望”。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是晋人陈寿所著,内容分为魏书、蜀书、吴书三个部分,分别记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的历史,魏书主要讲述了自魏武帝曹操至高贵乡公曹髦禅位晋武帝司马炎期间魏国的历史,《魏书·武帝纪》(以下简称《武帝纪》)记载的是魏武帝曹操的生平事迹。相较于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显然流传更广,这也导致曹操往往以罗贯中塑造的“奸雄”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奸雄”的评语来源于许子将对曹操的点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过《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也模糊了一些真正的历史人物,曹操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本文就涉及曹操的几个问题略作评论。  相似文献   

13.
正最早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是汉高祖刘邦。东汉末年曹操在著名的《求贤令》中,也开宗明义地指出:“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但在两汉时期所言的“共治”者多指“牧民者”,也就是地方守臣,很少将其他官员包括在内。汉宣帝有云:“与我共治天下者,其惟良二千石乎。”其次,“共治”的对象是“民”,而不是“国”。在这些帝王看来,天下至广,人口至多,依靠自己的力量实在难以治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郭沫若为了把曹操的奸雄形像翻转过来,创作了《蔡文姬》这个剧本,为曹操涂脂抹粉;又写了不少为曹操翻案的文章,甚至于说他继承了青州农民起义军的传统,几乎要把他描画成一个农民革命的英雄。近年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中,也对曹操赞颂有加。其文更绝,对曹操之枉杀好人也曲为之解。如说祢衡之被曹操借黄祖之刀杀害,乃“咎由自取”,“自己找死”;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对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东汉大墓的抢救性发掘,证实了位于村西南的东汉大墓就是魏武王曹操的墓:西高穴村汉墓的地望与文献对曹操墓的记载一致,墓中的随葬品符合曹操的薄葬思想,而且墓中还出土了多件刻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牌。墓中有一男二女的遗骨,其中随葬的老年妇女不是卞后而是曹操的嫡妻丁夫人。曹操墓的发现证实了曹操生前节俭,死后薄葬的事实,反映了当时俭朴廉洁的社会风气及尚武之风,也有利于正面认识和评价曹操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6.
乌林怀古     
赤壁之战,火烧乌林。一曲壮歌,千古流传。不仅勾起了我对文韬武略的曹操的崇敬,而且引发了我对乌林故里的向往。借着一次去湖北洪湖游览观光的机会,顺便造仿了曹操屯兵之地——乌林。乌林是一个历史悠久、山青水秀之地,位于湖北省洪湖市城关东北9公里处。它南  相似文献   

17.
曹操尚俭     
曹操尚俭,有史可察。他在《度关山》诗中说:“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认为节俭是公认的美德。曹操饮食不讲究,魏明带时一尚书上表说,“武皇帝之时,后它食不过一肉”。他也不讲究穿,其《内诫令》中说:“吾衣被告十岁也,岁岁解烷补纷之耳。”所用器物不要求华美,“孤不好鲜饰严具……个方竹严具绿漆甚好。“严具”就是箱子,曹操说他不喜欢华丽的箱子,用徐漆的竹箱就很好。东汉西晋,奢糜之风甚烈。京师显贵的仆佣都穿彩衣,着丝展,用珠玉象牙作妆饰。其时又兴厚葬,三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说:“今京师贵戚……死乃崇丧。或至…  相似文献   

18.
唐水  王凯 《中华遗产》2009,(12):34-45
当人们滑动华容道玩具里的滑块,一边迅速地盘算着下一步甚至下几步的计划,试图将“曹操”放出华容道时,也许没有想过,手指拨动的每一个滑块组合都可能是一个奇妙的数学组合,它们体现着相当奇妙的自然律之美。  相似文献   

19.
曹操立嗣问题考辨柳春新曹操在曹丕、曹植之间择立继嗣,是建安后期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决定着丕、植二人的政治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到汉魏嬗代的历史转折,因此,历来史家予以关注,是很自然的。南宋人叶适认为,曹操打算在诸子中选择有才能者作为继嗣,并不专守嫡长...  相似文献   

20.
正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已呈"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优势的曹操举兵南下,趁荆州牧刘表新丧之机,打算乘胜荡平江东。这时,曹操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大地,军力强盛,兵多将广,足以睥睨天下。曹操执意进军,由此便将战火引向了此前曾相对安宁十数年的荆楚大地。三道防线护卫的坚固陆上堡垒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以刘备为首领的这个政治军事集团,此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