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起抗战时期香港文坛,尤其是叙述中国共产党和战时香港文坛的关系时,研究者大多着眼于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为保护中国文化精英和发展抗战文化事业,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审时度势,部署一批又一批文化人从内地转移到香港,并指导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等机构占领一系列文化阵地,充分发挥文化人的作用;第二,当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旅港文化人陷于日军包围、逮捕、杀害的险恶环境时,中共成功地进行了“秘密大营救”,并在文化人进入内地和大后方途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可是还有一个重要问题被忽略了,即当战时香港文坛发生矛盾和争…  相似文献   

2.
涂光群 《百年潮》2003,(3):68-71
最近有位朋友对我说:你出了不少书,有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传记、游记、随笔等,但我感觉,印象最深、引起人们关注的恐怕还是1994年首次在香港出了海外版(书名《中国文坛写真》),1995年又由文联出版公司出了内地版(书名《中国三代作家纪实》)这两本写文坛的书了。我听说香港有位先生赞誉你的书是“文坛史记”。可是我们生活在内地的人都知道,文坛是个是非之地,写它难免有风险。那么你为什么要写“文坛史记”呢?她的提问引来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长期以来,在不少外地人眼中,甚至个别岭南人看来,岭南是"文化沙漠",比起五岭以北要落后得多。实际上,岭南非但不是"文化沙漠",而是一块文化绿洲,近现代更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引领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  相似文献   

4.
称林道群为香港出版第一人,并不是我对老友的偏爱,他实在是当之无愧的。在这个图书出版业每况愈下的时代,在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林道群坚守学术出版阵地,二十年如一日默默地耕耘着。  相似文献   

5.
1 香港又称香江,这块本属中国的土地,一度被视为英皇皇冠上的“明珠”。自1841年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沉寂之后,整整100年,再也未经历战争的硝烟。 抗战爆发以后,上海沦陷为孤岛,一批进步的文化人流亡香港。1940年初,中国文坛上颇具盛名的女作家萧红与其丈夫端木蕻良来到香港,寓居九龙道8号。  相似文献   

6.
明红 《文史春秋》2003,(5):12-14
文坛泰斗吴祖光先生的家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附近。一套极其普通的三居室,居一幢楼的4层。客厅一分为二放置了两张写字台,墙上挂有字画、剧照、“金唱片”等,充满文人气息。吴祖光先生是20世纪中国在国际上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人之一。自幼有“神童”之誉,20岁时在戏剧界、文学界已负盛名。一生著作颇丰,有戏剧、散文、政论、书法50余部。曾在香港电影界任编导,是香港文化、电影界最早的开创者之一。吴老爱党爱国,正直敢言,铁骨铮铮,刚直不阿,被海内外人士及人民群众誉为中国知识分子、文化人的骄傲。2001年7月14日至22日,“…  相似文献   

7.
生活书店在香港〔下〕□仲秋元〔四〕生活书店重回香港〔1〕重回香港开设分店1946年7月,徐伯昕指派张明西、王仿子到香港建立一个出版发行基地。香港经历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之后,几乎成为一片文化沙漠,港澳同胞和南洋各地读者渴望得到革命的进步的书刊,向这些读者...  相似文献   

8.
文坛紧急呼吁:救救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有中断的危险”、“救救中国文化、建立中国文化古典学校和古典班”.这是大陆文化界赵朴初、谢冰心、启功、夏衍、叶至善、陈荒煤、吴冷西、张志公等八位知名人士在一份文件发出的呼声.这份曾作为今年全国政协会议提案的《建立幼年...  相似文献   

9.
1948年3月,在香港的中共文化战线的领导人乔冠华等创办了《大众文艺丛刊》,发起批判胡风所谓“主观战斗精神”的思想,在中国进步文坛引起一场重大而激烈的文艺论争,又间接地引发了胡风1954 年上书中共中央的“三十万言书”,进而酿成“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乔、胡本为至交,缘何龃龉分道?“文艺论争”中政治色彩几何?详情请看《文艺论争中的乔冠华与胡风》。  相似文献   

10.
1975年,文化大革命已进入第九个年头,“四人帮”的势力正肆无忌惮地横行于中国大地,使一个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家几成文化沙漠。在这疯狂的大环境下,北京小雅宝胡同一个普通的四合院内,似乎还显得较为宁静。  相似文献   

11.
北京文艺学会举行“香港文化”座谈会为庆祝香港回归,北京文艺学会邀请首都部分学者、诗人、报刊主编、记者等,在首都图书馆座谈“香港文化”。座谈的主要内容包括:香港文化的多元性问题,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问题,“一国两制”与文化政策问题,等等。很多同志还结合以...  相似文献   

12.
看见了台湾和香港,大陆也有想去健美的冲动都是中国女人,只是在台湾和在香港。这里的“对岸”,不仅是一种地理的表达,从心理、文化的角度看,台湾和香港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对岸。曾经流传一种说法:在学术研讨会上,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主办,题为“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中国西藏文化论坛”10月10日至19日先后在北京和西藏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约100位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出席这次会议,35名国内外代表围绕论坛的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中国西藏文化论坛  相似文献   

14.
散木 《文史精华》2003,(4):12-17
从鲁迅的一段话说起 鲁迅先生1934年11月21日写有《中国文坛上的鬼魅》的名篇,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揭露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但在文章篇首却有一段评述国民党当初“联俄联共”的文字。鲁迅不认为国民党原先不过是“利用他们”,因为“这说的并不是真实”,比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有一位学者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以及加拿大、美国等地之间,往返奔波,为了把当代中国的文化介绍给西方,同时把西方文化的优秀部分介绍到中国,而不懈努力。他就是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长、《文化中国》杂志总编辑、华裔学者、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客座教授梁燕城。梁燕城1951年在香港出生。他早年曾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主修中西哲学。后赴美国夏威夷大学深造,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到香港以后,继续进行中西文化的研究,并开始通过多种方式,沟通中西文化。尽管生长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但是他从小就心系祖国,有着强…  相似文献   

16.
白少帆 《百年潮》2001,(2):75-77
1924年9月,正在北京求学、经受五四运动洗礼的张我军寄来《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发表在《台湾民报》2卷7期上。他指出世界各地“新道德、新思想、新制度的萌芽”,呼吁台湾青年以“团结、毅力、牺牲”为武器,改造台湾的旧道德、旧文化与旧制度,“与其要坐而待毙,不若死于改造运动”。同年11月,张我军在《台湾民报》2卷24期上又发表了《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一方面,他介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日本文坛与中国文坛的革新,呼吁台湾文坛能借鉴祖国、日本文学改革的经验,把台湾“陈腐颓丧的文学界洗刷一新”;另一方面针对台湾文坛击钵吟,指出:“台湾的一班文士都恋着垄地的骷髅,情愿做个守墓之犬,在那里  相似文献   

17.
享誉香港文坛的杨刚与杨潮(羊枣)与香港《大公报》起义有关的杨刚,她是1928年入党的中共秘密党员,是1932年于北京燕京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的学生,是北平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也是北方“左联”的发起者与组织者之一。当时杨刚应其燕大同学萧乾之邀,来香港接替...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坛有一位奇才,老天爷总是故意与他为难,他一踏入大学殿堂,就被“扫地出门”,在“大鸣大放”中又被戴上了“右派”帽子,但他“千磨万劫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在“牛棚”里,在被窝里,在风口浪尖上,坚持笔耕70载,成为中国文坛的一颗巨星.他不是别人,就是毕生与“闯王”为伍的巨匠——姚雪垠.  相似文献   

19.
1841年1月25日上午8时15分,英国“硫磺号”军舰在舰长拜尔丘的率领下,擅自在香港的“占领角”登陆,进入香港。26日,伯麦率领英军,在香港举行了“占领仪式”。“日不落帝国”的“米”字旗,从此飘扬在本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的上空。1994年12月19日,在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历史博物馆前,一块引人注目的巨大的记时牌树立起来。它从1997年7月1日──这个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日子开始.进行倒记时。它提示渴望祖国统一的人们,香港的回归指日可待了。如果从“米”字旗在香港上空飘扬开始算起,香港脱离祖国母体已有156年了;如…  相似文献   

20.
华中鲁艺“三英杰”丘东平、许晴、刘保罗□刘小清1941年初诞生于苏北盐城的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大江南北诸多文化人络绎不绝汇集其间,可谓群星璀灿。其中有三位杰出的文化工作者,他们都有着传奇的经历,都曾在30年代就活跃在中国的文坛、艺坛上。他们在苏北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