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大屠杀指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纵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罪行之一.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  相似文献   

2.
战后国民政府国防部军事法庭在审理南京大屠杀案时,由于掌握的日方文献有限,对于被告谷寿夫的申辩未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质证,从而对法庭审判和日本国内对南京审判的认识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战后未能引渡更多的南京大屠杀暴行责任人到华接受审判,加上谷寿夫并未完全否认日军暴行,只是申辩第六师团不存在暴行,其申辩论点在日本国内引起部分同情,从而影响了日本国内对南京审判公正性的认识。通过比对日军的军方文件、日军第六师团的官兵日记及回忆等日方文献,可以证明法庭对谷寿夫的判决并无不当,其所做申诉基本是没有事实根据的狡辩。  相似文献   

3.
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设立公祭日,使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成为一项彰显国家意志的重要活动。国家公祭悼念的对象,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国家公祭是继“两个法庭”关于南京大屠杀案审判,1985年前后建馆立碑编史后,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第三次固化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它对于凝聚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4.
二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日军南京大屠杀中进行杀人比赛的凶手向井敏明、野田毅进行了审判。但长期以来究竟是谁最早明确提出将向井敏明、野田毅送上审判席,一直不得其解。台北“国史馆”收藏的相关史料表明,早在战争期间,中国驻荷兰大使金问泗即明确提出将二人送上审判席。而南京大屠杀案发生后,国民政府外交部等机构展开的对...  相似文献   

5.
审判谷寿夫     
高明明 《文史月刊》2013,(11):39-46
"把杀人的人,交给被害的人民去审判;要杀人的人,在当年逞恶行凶的地方来忏悔,这是最应该而合理的处置。"南京审判乙级战犯谷寿夫过程中,谷寿夫以"中华门地带没有屠杀、强奸等犯罪对象;对南京大屠杀毫不知情;驻留南京的时间、区域与南京大屠杀不符合;军纪严明;主张中日亲善而非激进军人"等理由,并将罪责推卸于其他日军部队,来反驳中国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审理,至始至终不承认第六师团参与南京大屠杀,对判决坚决不服从。该文作者拟从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亲历者、掩埋尸体者、调查坟冢者、检验尸骸者等证人的证言,以及军事法庭收集到的日军自行拍摄的屠杀照片十六帧与屠城电影、南京安全区档案、郭岐《陷都血泪录》等方面,驳斥谷寿夫的辩词,以说明谷寿夫及其部队参与南京大屠杀,残害中国人民十万余众纯属事实,不容辩驳。  相似文献   

6.
陈兴唐 《民国档案》1998,(1):110-112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事件。60年来,日本政界有少数人,始终不承认盟国在东京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及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所作的历史结论;不承认数以千计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不承认当年日军实行南京大屠杀后留下的大量罪证(包括日军自行拍摄的屠杀照片);不承认当年曾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人近年公布的、揭露此次屠杀行径的日记等历史资料。这一部分右翼势力,对本国军队在南京、在中国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没有认错之意、没有反省之心。不仅如此,谁要是揭露南京大屠杀,他们便斥之为“捏造”。如此行径,遭到国际上一切有良知的人们的谴责。  相似文献   

7.
从国际法看南京大屠杀〔日〕新美隆引言有关国际法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所做的评价,在从1948年11月4日至12日进行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东京审判)的判决书中有详细记述,裁决谷寿夫等人的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战犯审判军事法庭的判决也有案可稽。《旧金山...  相似文献   

8.
南京大屠杀殷山矶遇难同胞遗址的发现与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在南京城西南约5公里处发现一座“大坟”,据当地村民口述和当年参与此处埋尸的老人现场指认及回忆,并查阅中日两国有关军事档案资料,以及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谷寿夫案审判资料等史料,查明侵华日军当年在此处的加害部队、加害暴行实例和当地居民、中国被俘军人等受害实况,确认此处为原始实态形状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殷山矶遇难同胞丛葬地遗址。该遗址为现仅存的三处呈原始实态形状的遗址之一,故对于证明南京大屠杀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地区多次开展了或由政府组织、或由学术机构发起、或由民间个人自发的寻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活动,调查和揭露南京大屠杀案的真相。各种层面的寻访和调查结果,充分证明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案是不容篡改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的言论。这些调查结果还对深入开展南京大屠杀史实研究、固化民族记忆,并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相似文献   

10.
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是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一座富矿,值得深入挖掘。然而由于受资料的限制,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对此涉猎甚少,专门从市民呈文角度探讨南京大屠杀的文章更几为空白。本文以新近出版的《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所搜集的呈文资料为中心,围绕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几个中心论题进行统计和探讨,其目的在于还原市民呈文下的完整历史图景。文章首先就市民呈文的来龙去脉以及史料价值、局限性等作简略地论述;继而从人口伤亡、人员失踪和财产损失三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旨在对市民呈文中涉及的南京大屠杀案被害者的基本情况、被害原因陈述以及集体屠杀、失踪人员、工商业损失等角度进行初步的梳理、统计和阐释;最后还就市民呈文中透露的其他民生信息,如生活状况、心态转变等稍作阐述,以尝试构建完整的南京大屠杀生活史,既关注大屠杀的死亡群体,更关注生存群体,从而更为完整地反映日军南京大屠杀对中华民族的伤害。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社会,围绕南京大屠杀问题的争议,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南京大屠杀究竟存在与不存在、对南京大屠杀事实承认还是否认的争论;另一种是在承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前提下,对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学术探讨.前一种争论,实际上是一切有良知的学者和人们对极少数日本右翼分子的斗争,对否定侵略历史与罪行的翻案逆流的反击.本文论述的问题属于后一种性质,系对那些在承认南京大屠杀事实的前提下,出现的不同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称谓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一称谓,长期以来,事实上已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早在抗战胜利后,中国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时,就将“南京大屠杀”定为专案进行审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其《判决书》中,还专门列有“南京大屠杀”一节.中国在1985年8月建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  相似文献   

12.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已经过去整整60年.60年来,日本政界内一些人对这一早已有历史结论的事件的认识很难说有多少提高,始终不能令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满意.日本国内、政府内有一部分人,就是不承认盟国在东京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及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所作的历史结论;不承认数以千计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言;不承认当年日军实行南京大屠杀后留下的大量罪证(包括日军自行拍摄的屠杀照片);不承认当年曾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人近年公布的、揭露此次屠杀的日记等历史资料.任你怎么说,任你摆出多少证据,他们就是不予认帐.他们对本国军队在南京、在中国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没有认错之意,没有反省之心.不仅如此,谁要是揭露南京大屠杀,他们便斥之为“捏造”.如此行径,实在可鄙而又可悲,为国际上一切有良知的人们所不齿.  相似文献   

13.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年以来,不断发现许许多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证据,使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真相越来越清楚。但总有人不时地提出种种奇谈怪论,挑战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历史判决和定论。本文着重从上述两个法庭审判过程中用法律文书的形式认定的证据链,来透析南京大屠杀最原始最基础性也最具有说服力证据的由来...  相似文献   

14.
东京审判中,日本战犯及其辩护律师进行了长时间的辩护.他们对起诉方的出庭证人和宣誓证词进行了质证,但未能在整体上形成否定性印象.辩护方提出了自己的出庭证人和宣誓证词,但在起诉方律师的强力质证下暴露了谎言.松井石根进行了自我辩护,但经质证,无法推托其犯罪责任.最终,国际军事法庭判决南京大屠杀案成立,松井石根被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国际惯例、人民的呼声和未来的祈望三个纬度,论述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认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法案,全面体现了我国宪法人民主体性的根本精神,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77年以来,我国通过“两个法庭”审判和建馆、立碑和编史,先后两次对...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南京,因为六朝古都而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明孝陵以其独特而天才的规划思想和垂范后世的建筑品格,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行列;南京,又因为侵华日军的大屠杀而承载深重的民族苦难和伤痛,维护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李秀英案"的胜诉,一时成为众多媒体和千家万户的热点话题。南京,注定再次吸引国人乃至世界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17.
杨夏鸣、吴泽林在《日本屠杀虚构派“外宣”研究:现状与影响》一文中指出:日本国内围绕南京大屠杀的争论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进入80年代,伴随着教科书案和修改教科书的争议,南京大屠杀成为日本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依据对南京大屠杀的立场,日本出现了“屠杀派”、“虚构派”和“中间派”,并爆发了一场论战。  相似文献   

18.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是值得研究的社会文化现象.战时,它被作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的象征,战后的审判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民众的这一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其象征地位继续延续,在东西方冷战的政治格局下,又与"反对美帝国主义"、"揭露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和"中日友好"等现实政治相连接,在此过程中,因被误用而扭曲变形.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使南京大屠杀再次成为新闻舆论的中心,在中国政府和民间的双重推动下,南京建立了纪念馆和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得以向更深层次延伸.  相似文献   

19.
陈辽 《民国档案》2005,(4):140-141
南京大屠杀是桩国际大公案。受害国的中国人民及专家、学以难以计数的人证、物证,证明日本军国主义对南京大屠杀的客观存在,受难人数约30万人。而施暴国的日本右翼势力及其“学”却矢口抵赖,说南京大屠杀并无其事;只是日本军人在“进入”南京后一时“军纪败坏”才出现了少数中国人被误杀事故。自1937年南京陷落(1937年12月13日)至今的68年,围绕着南京大屠杀问题,以中国人民和国际正义人士为一方,不断揭露和抨击日本军人的暴行。  相似文献   

20.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近代史上沉重而悲惨的一页,是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近10年来,随着史料的挖掘和研究的深入,国内学术界围绕着日方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考证与解读、近代新闻媒体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方式等若干主要方面进行了多维探索,彰显了学术界关于南京大屠杀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