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巢湖古塔历史文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冬 《安徽史学》2011,(5):123-125
"环巢湖"是一个地域概念,泛指整个巢湖流域,包括合肥市、巢湖市两个市全部和六安市一部(老市区及舒城县),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用以指称以巢湖为中心,环巢湖地域上形成的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文化群落,可定义为"环巢湖文化圈"。散布在环巢湖流域内的  相似文献   

2.
长江巢湖段岸线资源评价与港口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选取岸线前沿水深、岸线稳定性、岸前航道水域宽度和后方陆域场地宽度4项指标对安徽巢湖沿江岸线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安徽长江巢湖段一、二级岸线比例高,适合建港和发展工业、仓储的岸线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其次在GIS平台上摸清了岸线资源的利用情况,确定了各级岸线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功能划分。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巢湖沿江港口建设的总体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最后给出了长江巢湖段岸线开发与港口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古至今,关于秦汉居巢县的地理位置存在多种不同观点,并引发了对秦汉巢湖形态变化的认识分歧。从《三国志》之记载可以确定居巢县和巢湖在空间上彼此依存,而明清《巢县志》中的干旱记录和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则为认识秦汉居巢县地区聚落状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明清时人的考察及三国史实,可以初步判定居巢县是毁于吴魏战争期间来自濡须口的洪水,而这段时间频发的地质灾害,又可能加剧了这一人为灾害,使得秦汉古巢湖越过堤坝东侵,形成"陷巢州、长庐州"的环境变迁。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水资源环境与塘坝兴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巢湖流域众多的江河湖泊,为流域人民的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巢湖流域人民在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与本地区相适宜的兴修小型塘坝水利形式。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小型塘坝大量涌现,其数量之多,地区分布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古代塘坝水利设施与田产丰歉休戚相关,在当时生产水平上,发挥着重大工程效益,在抗旱保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方面,有过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有的工程历经沧桑,至今仍发挥着一定的效益,是值得加以重点保护并予以合理开发利用的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正巢湖区域滨江环湖,地理位置独特,自古以来既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优势区域,又是战争、灾荒和人口迁移频繁的区域。在这一特定历史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巢湖区域文化,生发于中华先祖有巢氏构木为巢,成熟于八百里巢湖孕育的水乡泽国,在"楚头吴尾"交错中洗礼,在南北文化交融中成长。巢湖民歌,既是巢湖区域历史文化的伴生物,又从不同侧面印记着巢湖区域的历史文化。本文试图以区域文化史为视角,以民歌文化理论为支撑,力求对巢湖民歌作多层面的历史解读。一、巢湖民歌透视出远古遗风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6.
旅游纪念品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城市和景点的"活名片",在宣传地域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地域文化视觉化、形象化的展现载体。但是,环巢湖地区的旅游纪念品却是一块短板,制约着旅游业全面发展。基于此,分析环巢湖地区旅游纪念品的现状,着力于提高环巢湖地区旅游纪念品的吸引力,引出基于地方文化遗产中的元素和符号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方法,以此实现将旅游纪念品作为环巢湖地区优秀文化的载体,宣传和开发环巢湖文化。  相似文献   

7.
凌家滩文化应是“三皇”时代的有巢氏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文清 《东南文化》2002,(11):32-36
安徽巢湖地区凌家滩化的遗址和遗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袭庖牺之号’’的有巢氏化概况。  相似文献   

8.
找矿骄子徐克勤文/方延明70年前的一个早上,一个年仅17岁的安徽巢湖农家子弟,来到南京,考取了国立东南大学附中,他也是巢湖两届小学生中唯一一位考取东大附中的学生。趁着那股高兴劲,约上几个新同学采到东南大学礼堂听一场报告,举目一望,主席台两侧挂着16个...  相似文献   

9.
巢湖民歌     
《文史月刊》2013,(9):F0002-F0002
<正>安徽巢湖地区既是鱼米之乡,也是民歌之乡,正如一首巢湖民歌所唱:"红公鸡尾巴拖,三岁孩儿会唱歌,若问歌儿有多少,芝麻三斗并三箩。"巢湖人爱唱歌,他们自豪地唱到:"叫我唱歌不费难,舌条弯弯嘴动弹,三个五个随我唱,十个八个随你还,田里干活唱着玩。"巢湖民歌分为山歌、秧歌、船歌、渔歌、茶歌和小调等多种形式。"望风采柳"是巢湖民歌的传统创作形式,农民们智慧风趣,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比如,春夏季节,在水田里插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由于巢湖流域农业的发展以及当地人以农为本、少事商贾习俗的影响,徽商遍布巢湖流域大小城镇和集市,在流域内从事商业经营,并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经营特色.徽商给巢湖流域的市镇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对于沟通城乡市场,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翁飞 《江淮文史》2005,(5):124-132
从合肥出城驱车向东,过了撮镇再折向南,仅需4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巢湖岸畔的旅游胜地——中庙;如果从城里南淝河码头乘坐水上高速游轮,也只要45分钟即可到达。中庙又名“忠庙”、“圣妃庙”,坐落在距巢湖市48公里的巢湖北岸凤凰矶上,因位居巢县(今巢湖市)、合肥两城之中而得名。  相似文献   

12.
正从合肥市中心的徽州大道向南驱车不到20分钟,便抵达烟波浩淼的巢湖北岸。艳阳高照,微风拂面,垂柳婆娑,碧波荡漾,八百里巢湖"中流还岛屿,傍市有楼台",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眺望波光粼粼,湖中有山,山水连天,风光旖旎的巢湖,不禁想起清初大画家石涛300多年前的合肥之游及其所创作的名作《巢湖图》。一石涛(1641—1710年)(生卒年有多种说法),本姓朱,名若极,是明太祖朱元璋后裔靖江王朱赞仪的  相似文献   

13.
回顾《安徽省志·巢湖志》编纂的过程,总结《安徽省志·巢湖志》编写的教训,从中得出搞好志书编纂工作几点思考: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科学决策;二是提高执行力,加强过程控制;三是坚持因志施策,做到精准发力。  相似文献   

14.
正巢湖民歌源远流长,底蕴丰富,特色鲜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巢湖民歌得到长足的传承和发展。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巢湖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份光荣和自豪,凝结着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和文化文史工作者的一份心血和汗水,其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遗闻,也必将会给当下和来者,留下更多有价值的启迪和激励。  相似文献   

15.
巢湖名源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巢湖名源探略金家年关于巢湖名源所在,学界众说纷坛。或曰:“湖呈鸟巢状,故名①;或从气候卑湿需要筑巢而居的角度来阐释;或曰:“古时因巢州陷落为湖,故名。”②“湖呈鸟巢状,故名”这种说法虽然形象简明,但不符合历史实际。据考察,巢湖形成于1万多年以前,初期...  相似文献   

16.
黄朱清 《铁军》2020,(5):41-42
喊杨毅"小鬼",是70多年前的事了。杨毅,1928年生,安徽巢湖人。第一次听到有人喊他小鬼,他心里很不开心。那是1941年,13岁的杨毅因家境贫寒,过完春节去巢南找到了新四军巢湖独立营。营长问:"小鬼,你多大?"杨毅答:"13。"杨毅问老兵:"为什么喊我小鬼?"老兵说:"你人小,喊小鬼是亲热、喜欢,不是瞧不起,不是骂你。"  相似文献   

17.
迟早要还的     
事件2007年6月,继无锡太湖蓝藻暴发之后,安徽巢湖、云南滇池也相继出现了被蓝藻严重污染的状况。据相关媒体报道,6月中旬左右,安徽省巢湖市中庙风景区的巢湖水域开始出现大面积蓝藻,湖水呈现出翠绿色、粘稠状。巢湖市环保局专家分析,氮磷总量增加导致湖水富营养化,外加适宜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讨论在中古时期是否存在沟通肥水、巢湖两流域河道(包括自然与人工)的问题。《水经注》认为存在,而且不止一条。后人踵其说而不加考察,最终积非成是。本文在仔细梳理历代正史、地理书、古地图和方志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实地考察资料,主要从历史文献记载和实际地理状况两方面进行考证分析,对自《水经注》以来的这种说法加以否定。本文认为在中古时期,肥水、巢湖两流域始终是没能连通的。  相似文献   

19.
3S技术在遗址探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遗址探查方法,普查难度大,影像上不能直接识别小型遗址.为此,应用3S技术(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在遗址探查中的作用和优势,提出了基于地物空间关系知识、多源信息复合探查的思路.应用结果以巢湖柘皋区为例,将该区遥感图像中提取的古河道信息层和数字化后的地形图上标注为独立物(其中包括已知、疑似遗址点)层叠合,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总结已知遗址点的分布规律,筛选出疑似遗址点,并将其GPS定位信息与近期巢湖文物管理部门野外实测记录对比,提取的疑似遗址点中包含了普查记录的遗址.3s技术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为考古普查工作节省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  相似文献   

20.
如果从卫星地图上寻找自己所在的城市,那些各具特色的城市似乎都已消失不在,交错式的钱条组成的是一个个的几何图案,寻找合肥的过程似乎有点盲目而不知所措,但如果你能找到那个鸟巢式的大湖,合肥就在不远的左上方。以巢湖作为参照物的合肥,这本身就具有某种隐喻的色彩。[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