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雨 《文史月刊》2010,(9):69-69
有一天,兴化城东寺的一个和尚死了,和尚的亲戚想请人写副挽联,无奈这个和尚一生太平凡,连请了几个人都难以下笔。有人提议去请郑板桥。  相似文献   

2.
3.
晴雯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重点塑造的一位丫鬟形象,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悲剧典型。晴雯是作品中最具反抗性的一个典型,在她身上,时刻体现着心志高洁、刚烈反叛的性格特点,但最后也免不了命途多舛的悲剧人生。本文将剖析晴雯的悲剧形象,从而揭示出她在大观园中的生存方式与反抗方式,同时也是对封建社会和文化的揭示与批判。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一生与僧人多有亲近,尤“喜与禅宗尊宿……游”,广结善缘使郑板桥加深了对佛学的理解并直接影响到他的人生态度,研究郑板桥很有必要对其交往的方外友有所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柯云 《文史月刊》2009,(12):74-75
郑板桥,名郑燮,字克柔(1693—1765),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在山东为官两任。郑板桥先后重破鸡鸭两大无头命案,一举闻名天下。  相似文献   

6.
吴健梅 《旅游纵览》2016,(11):36-39
正我坚信人是有灵魂的,祖母曾说,人到了天国,化身为一颗穹庐里闪耀的星星,而灵魂却留在人间,在亲人身边徘徊,久久不愿离去。如果去过西藏的多雄拉,也很容易把灵魂留在那边,肉体虽然返回来了,就是这样,多雄拉会暗地里呼唤你回去。  相似文献   

7.
在封建社会中多少寒门阮囊羞涩.告贷无门,嫁女乏钱者大有人在。明清时“昭阳古邑”两位名流皆身临其境而又泰然处之.并以迥异时流的方式圆满地摆脱困境,不落俗套.遂成乡邦佳话.文苑中之美谈也。  相似文献   

8.
祖母绿宝石是绿柱石矿物品体中具有翠绿色或艳绿色的半透明——透明的结晶体。绿柱石是一种硅酸盐矿物,其中所含的微量元素杂质铬 Cr、铁 Fe、钛 Ti、铯Cs、锂 L、锰 Mn 的不同决定了其所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外观。绿柱石中若含微量铯Cs、锂 L,或锰 Mn 元素杂质则矿物呈玖瑰红色;若含微量铁 Fe~(3 )(三价铁离子)元素杂质则呈金黄色、柠檬黄色;若含微量  相似文献   

9.
邓丁三 《收藏家》2013,(5):82-82
郑板桥藩竹石。其竹,劲瘦挺拔,日筋节,日傲骨;抑或纷乱横出,是跋扈、张狂,也不乏愤仕f=妒俗。其石,嶙岣峥嵘,日奇峭,日棱角;抑或执拗地称冥顽不化,当然,也可以雄霸中天,“佳上云霄”。论者多不谓其姿态万千、丰富多彩,而说张扬、怪诞,不循常理。闳为,他他列“扬州八怪”,而且如今的人们一提“八怪”,首先跳出脑海的就是郑板桥。  相似文献   

10.
金顶梵呗     
戴冰 《贵阳文史》2012,(3):95-96
我的曾祖母年纪很轻就孀居,带着我的爷爷和姑奶奶独自生活,全凭对佛的虔信支撑下来,终生诵经持斋。据说她一字不识,却能背诵多部佛典,捧经诵读时且能及时翻页。后来爷爷离开四川老家,远赴贵州安顺谋生,立下门户后,就把曾祖母接到身边,专为她建了一座佛堂,从此僧尼往来不竭,直至逝世。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在扬州八怪中影响力最大,其作品别出新格,诗书篆画相结合,相得益彰,深为后世喜爱和景仰。本文就结合郑板桥的轶事及其经历,描述其绘画作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我家原籍河南周家15,仅有草房数间。祖父兄弟5人,全靠曾祖父的工资生活。后来,家里的人口越来越多,曾祖父已照顾不了,只好分家。当时,祖父在安徽蚌埠一家煤矿谋职。我随祖母、父母和2个姑姑到了蚌埠后,租倪家房屋3间居住。祖父是前清举人、书法家。祖母精通阿拉伯文,此时应聘到南京回族女学任教。大姑母随祖母去南京,我们则留在蚌埠照顾祖父。  相似文献   

13.
《文史天地》2010,(12):95-95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既是清代诗、书、画皆出众的文人,亦是一位廉洁爱民、珍惜人才、重教尊师的清官。  相似文献   

14.
《文史月刊》2010,(12):66-66
<正>据考证,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那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因盘桓至晚,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关爱百姓,是清官、好官,是官家楷模。 44岁之前,郑板桥一直靠读书和卖画为生。他44岁考中进士,按说应该做官,但当时官场外挤满了“捐官”客,他依旧无缘步人仕途。  相似文献   

16.
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60岁时,写了一副自寿联,上联是:“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咏。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活到六旬犹少”;下联是:“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子,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人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此联活泼诙谐,天趣盎然,  相似文献   

17.
柯云 《文史月刊》2009,(3):69-70
1753年春,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上任第一天,就接手上届县官朱球留下的一个强奸杀人案,要他亲自去监斩。 说来也怪,这天晚上,不知何故,他怎么也睡不着觉,眼睛一闭,就好像有人冤魂缠身,鸣屈叫冤。郑板桥想,难道是被监杀的犯人有冤情?  相似文献   

18.
晚清名臣彭玉麟(1817-1890),湖南衡阳人,字雪岑、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彭玉麟善于画梅,评论者将其与画竹之郑板桥并称清代画坛双绝,其笔法在清代画坛独树一帜。目前流传的彭氏手迹多为信札、梅花。2015年,长沙市博物馆征集了一批湘籍名人的手卷,其中就有彭玉麟的水仙图一卷。经专家鉴定确为彭氏手迹。  相似文献   

19.
文人爱写"家教联",这些对联挂在墙上,孩子们耳濡目染,对他们的人格与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效果不在"言教"和"身教"之下。 清代才子郑板桥,为了教育子孙如何做人,曾写过一副家教联:"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联中,教育子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寄寓了深切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我的艺术启蒙 我一辈子是一个学画的人,不是画家,更不是大画家。说起郑板桥,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很多人知道,在乾隆年间,他曾任过潍县县令。而这个潍县,就是我的家乡,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潍坊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