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绿"与"绿"     
中日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化融合交汇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同形词.在这些同形词中必然存在异义词.本文所讨论的"绿"字,在中日两国语言中同时存在,其基本义相近,引申又有所不同.本文将从"绿"的基本义和引申义的解释和分析出发,试比较"绿"在现代中日两国语言中异同.  相似文献   

2.
吕小满 《民俗研究》2007,(1):145-163
上个世纪40年代,闻一多先生《说鱼》1一文在考释"鱼"字的隐义时附带谈及"鹭",将鱼、鹭两者释为男女关系的两方,这应该是"鹭"与其他象征之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方面.本文认为"鹭"的杂多象征关系中还有一个被以往学者已注意到但尚未展开的方面,即鹭与舞、鹭与鼓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公元1415年4月18日,也就是明永乐十三年三月丁未。贵州建省的第三个年头,历史上由中央政府任命的贵州首位行政长官,贵州布政司右布政使蒋廷瓒对一干人等说:去年皇上北征,得胜回朝,消息传到贵州,贵州思南府务川县的大岩山中听到连呼三声“万  相似文献   

4.
题目上的这两个成语,都没给贵州人增光,倒让贵州人很气短的。然而不知自何时起,除了“自大”一词仍不能让人安逸外,“夜郎”竞越来越成为抢手货了。先是本省的几个地方争得不可开交,“内战”未息,据说邻省某县就已挂出“夜郎县”的招牌来了。何以然?旅游之故也!人  相似文献   

5.
6.
"嵎夷"与"朝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嵎夷"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自新石器时代就居于山东半岛,应是东夷少昊族团的一支,但由于中原华夏民族的东渐及在这一过程中的频繁战争,迫使相当一部分嵎夷人越海迁往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乃至日本列岛,<山海经>将"少昊之国"、"羲和之国"称为"海外"之国,就反映了这种历史真实,而自新罗开始,古代韩国人自称是"轩辕之裔、少昊之胤"、"嵎夷细民",不是没有道理,它反映了中、韩两国人民在历史上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7.
经济部类的数字堆砌,限制了志书的鲜活;在数字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甚至给志书真实性带来隐忧。笔将入志数字分为不可选择和可选择两类,分别提出确保其真实性的对策;同时还认为要在经济部类中努力写出“故事”来。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显赫一时的"三朝元老"许世英,怎么与"八圈麻将"挂上钩?笔者与他有一段渊源,对此略知一二。  相似文献   

9.
王慧芳 《攀登》2007,26(1):179-180
魏晋“清谈”和明清“清语”都是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关注二者的历史传承渊源,内容、表现方式上的明显差异,以及审美范畴上的发展演变,对于我们在今天更好地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乡土志是乡土教科书之"名",乡土志的"实"是近代初等小学历史、地理、格致三科的乡土教学内容,它的"名"与"实"俱与地方志有本质的不同,不能与方志同归属.  相似文献   

11.
Museum learning的相关研究范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观众研究和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内这两门学科对museum learning的翻译存在分歧:博物馆学界将其译为"博物馆学习",而教育学领域则将其译为"场馆学习"。原因在于二者对museum learning的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以及二者对"博物馆"一词本身范畴和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博物馆学习"不仅保持了museum在跨语境研究中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概念上确保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在museum learning研究中的相同地位,这是"场馆学习"一词无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2.
学者在幕府中专门从事学术活动,并形成一种风气,是清代幕府独有现象。各种机缘辐辏之下,汉学在晚清不但没有迅速走向衰落,而且有了新发展,其中学人游幕起了重要作用。道光以降,学人游幕对汉学地域的扩展、汉学人才的增加、汉学研究领域的扩充、大型学术文献的整理编纂、重要学术著作的产生都起了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汉学在晚清的继续发展,有助于中国学术由传统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3.
14.
陈寅恪“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的一段自述向存争议,其所涉及的古典与今典,迄今尚乏共识。遵从陈先生自定的标准,要确定其所用何典,目前似不可能;其全句的准确意思,或亦不必“论定”。但仍可钩稽相关论述,借诠释此语之机,探索其思想学说,期对其治学处身之道,有稍进一步的“了解之同情”。从其对中西体用关系的处理,可看出他关于“国粹”的开放观念。他一生基本研究中国历史上文化碰撞和文化竞争明显的时代和议题,以“法后王”的取向,作“古为今用”之尝试,希望能对当代中外文化融合有所推进,体现出一个学人极有分寸的“爱国济世”之苦心。  相似文献   

15.
16.
考据学的兴衰与中日史学近代化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儒家学术传统的变迁出发,考察考据在明清两代的兴起和发展,及其在德川日本的影响,从比较的角度,检讨中日两国近代史学的传统资源及其不同之影响。考据的方法作为一学术思潮在明清交替之后盛行,则与明代王学之泛滥和清代的统治有关。这一思潮到了19世纪,在中国已呈衰颓之势时传入日本,逐渐主导了日本儒学和整个学术风气。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史学开始迈入近代化,其特征是一方面吸收西方“文明史学”,另一方面又因考据学的兴趣而对德国的兰克史学情有独钟。考据学在清末的衰落和今文经派的兴盛,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由于考据学兴衰在中日两国的“时间差”,使得两国的近代学术呈现出重要之不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郑晶 《东南文化》2021,(3):161-166
21世纪以来,教育型游戏数量明显增长,同时博物馆也逐渐采用游戏型教育模式开展教育.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青少年互动体验展"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将中国大运河作为"百科全书",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大运河线性、多元、活态的特征,将游戏型教育模式融入和贯穿教育空间、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设置角色扮演型的互动游戏,立体化、多方位拓展、探索和实现博物馆公众教育功能.同时借由可视化技术与沉浸式交互体验等媒介主导的创造性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青少年对大运河的认知.以往鉴来,将游戏型教育植入博物馆的相关展览架构、设计与开发,能够深刻影响观众,并推动今后的持续沟通和互动.  相似文献   

18.
刘墨 《清史研究》2005,5(3):53-62
儒家学者对于西方自然科学的反应与西学究竟在何等层面上影响了中国的学术研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西学对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只限在天文、历法、地理学、数学等方面以及再次唤起中国人对传统中类似学科(如数学)的兴趣。“西学中源论”却阻止了中国学者更进一步地接受西方科学。  相似文献   

19.
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其中对文学风格,曹丕开创性地提出了“文气说”,并将气分“清浊”。对“气”与“清浊”的解读是理解曹丕“文气说”的关键。通过对“气”和“清浊”用法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清”“浊”的正确解释并非“阳刚”与“阴柔”,曹丕是尊“清”而贬“浊”的。  相似文献   

20.
从《新历史教科书》到《最新日本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年4月9日,日本有关当局通过了“日本会议”编写的高中教科书——《最新日本史》。本就“日本会议”与去年编写《新历史教科书》的“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的关系,80年代“国民会议”(“日本会议”的前身)教科书事件的原委,《最新日本史》出台同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关联,以及《最新日本史》与《新历史教科书》的共同之处进行了剖析,并就《最新日本史》中歪曲和篡改历史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批判。指出日本教科书问题远远没有完结,国内外学术界应该密切注视日本教科书问题的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