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女王,这一特殊现象与《萨利克法典》密切相关。这部诞生于公元6世纪的民事法典在14世纪的法国被重现发现,用以对抗百年战争中英国对法国王位的主张以及国内的分裂势力。经过几代学者的重新编撰和阐释,该法典在16世纪成为排斥女性继承法国王位的王国基本法。法国最高权力舞台上不断出现女性角色,这引起思想界从性别的角度去思考不同性别的社会角色与职责。政治事件的偶然性与国家政治制度的讨论、性别观念的长期酝酿相结合,《萨利克法典》被推上神坛,这恰与法国政治文化中反对女性涉足政坛的强大传统理论化的过程不谋而合。在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崛起与强大的历史阶段,法国女性的政治空间日渐被压缩,性别史的演进深受政治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林漫 《史学集刊》2022,(3):28-39
美国女性主义史学至少包含两条不同的思路——“平等主义”与“性别主义”。“平等主义”起源于启蒙人权观念。借助启蒙人权观念,美国女权主义者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波女权运动浪潮以来,便开始呼吁男女平等。但在现实斗争中,男女平等的诉求遭遇了较大的阻力,女权运动进展有限。女权主义者不得不将思路转向“性别主义”。“性别主义”强调女性为人妻母的传统角色,并以此名义涉足公共领域,突破了“分离领域”的界限。如此一来,“性别主义”便从早期的权宜之策转变为一种越来越成熟的女权主义思路。上述两条思路从现实逐渐延伸到史学研究之中,催生了关注性别不平等和关注女性力量两个类别的女性主义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2月7—9日,由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华侨史》编纂委员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移民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比较、借鉴与前瞻:国际移民书信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五邑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泰国、新加坡、日本、英国及中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30余人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讨。(一)华人移民书信研究尤为关注其文化价值及海外华人与祖籍国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杨静 《安徽史学》2016,(5):100-108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东、南欧女性移民潮。然而,东、南欧女性移民在外形、语言、宗教、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异于西、北欧老移民的特征,因而遭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敌视与排斥。女性移民进入就业领域更是严重违背了美国主流社会的女性观念。为了解决女性移民所面临的困境并助其融入美国社会,美国中产阶级发起了以女性移民回归家庭为核心的改革,旨在让女性移民接受美国主流社会家庭理念和生活方式。然而,改革者并未深入了解女性移民的社会文化和现实需求,使得相关改革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并没有发挥其所期望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论依照“女性主义——性别诗学——男性研究”研究路径,分别阐释不同研究立场的性别理论构建和发展,从“贾宝玉”身上窥见性别文学批评的演进过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贾宝玉”。但这类研究普遍地关注“受难的女性”,从而忽视了男性角色在文本中的价值和作用,或者简单地将男性角色与父权制做对等处理,因此很难全面地揭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性别诗学,可谓是女性主义自我反思的结晶。相对来说,它能更多地考虑到男性角色的文学和社会的功能意义。但这些在男性研究者来看,仍嫌不够,不能全面地解决男性面临的问题。男性研究至今还仅仅停留在社会学领域,不如女性主义那样广泛地与文学批评接触,但笔者认为,其主要理论在“贾宝玉”的性别研究上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文聚焦于华人移民在bilibili网站上发布的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经济为主题的视频,以及中国民众发表的弹幕点评,对它们进行话语分析与“过程追踪”。研究显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祖籍国网络媒体成为散居者进行族群身份展演、向祖籍国民众寻求情感支持的媒介之一。华人移民在自制视频中运用话语型构,展示自身在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与见证、支持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祖籍国民众在观看展演后与移民展开话语互动,对移民所主张的族群身份进行表态,进而深化了自身对民族国家文化与经济的自觉意识。华人移民的这种族群身份展演不仅是一种生存与发展策略,更反映了他们内在的情感需求与身份意识,为我们理解网络化时代散居者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马红英 《沧桑》2009,(4):156-157
古往今来,性别歧视这一历史文化积淀的“人造顽石”在西方文明中俯拾皆是,且习焉不察。本文试图简略概述西方文明中的性别歧视话语,以及女性的“他者”处境。无论是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日耳曼的文明里,女性皆是被歧视的性别,是“第二性”;从柏拉图到圣·托马斯,从卢梭到黑格尔,从叔本华到尼采,皆认为女性是低于男性的劣等公民,是“他者”,被置于边缘。  相似文献   

8.
论文基于多元身份认同的理论基础,通过16位在韩国工作生活的中国朝鲜族移民的结构式访谈,对影响其身份认同转变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析。研究显示,导致中国朝鲜族认同转变的主要因素包括:移居韩国前的高期望值导致的失落感,大量集中于体力劳动行业被边缘化,语言和文化障碍,韩国社会的歧视以及由此导致的自尊心伤害。韩国政府近期移民政策逐渐由优待中国朝鲜族转向对所有外国人群体的普适性对待,在此过程中,如果缺乏对中国朝鲜族这一特殊群体的考虑,将有可能影响韩国整个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自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不被法律承认的异乡人;而从1987年开始,华裔新西兰人被视为主要的中产阶级移民群体而受到欢迎,并被寄予建立国际联系和裨益经济的厚望。在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着如社会经济实力、籍贯、教育程度、移民动机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最主要的是,他们与新西兰非华裔主流群体的融合程度不同。然而,不论是早期卑微的定居者还是近年来的高素质“空中飞人”,华裔新西兰人的定位没有改变,只要他们是华人的后代,而且“看起来是华人”,他们就永远不可能被当作“真正的新西兰人”。“华人性”总是被刻画成和“新西兰价值”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0.
《民族译丛》2003,(4):79-80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中国境内还是境外,对有关海外华人历史和现状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东南亚地区。随着北美逐渐成为华人再移民和新移民的目的地,以及美国多元文化浪潮影响下亚美族裔研究(Asian—American Studies)的兴盛,美国、加拿大华人社会成为新的研究重点。然而,上述两个区域之外的欧洲华人却似乎处于一种被冷落的状况。欧洲自身历史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以及该区域语言种类的庞杂,无疑也成为泛欧洲区域的华人研究的一个障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对美国华人社会的研究 ,多集中于留学生群体和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些成功人士。然而 ,在过去的 2 0年间 ,福州人已经成为美国华人社会中人数最多的移民社群 ,且增长速度令人瞠目。福州人秉承先辈漂洋过海的传统 ,勇于冒险 ,勤勉节俭 ,重视亲情 ,拥有强大的互助网络和互助传统 ,这是他们移民美国成功率高和在美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以预见 ,在不远的将来 ,福州籍华人将凸显其政治经济潜力 ,成为美国华人社区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华侨华人的人口统计特征、华侨华人社会内部的差异性与认同的多元性、与祖籍国联系的密切以及在居住国地位的提高四个方面,分析解读了21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就后疫情时代加强华侨华人研究提出几点思考。论文认为,应该客观理性认识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要严格界定和区分“华侨”与“华人”的概念,并且审慎思考“华侨华人”与“华人散居者”这一术语在英文语境中的接轨;应该从国际移民视角审视和看待中国的海外移民和侨务工作,消除偏见误解,为中国移民正名,为中国侨务工作正名。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德裔移民对母国的支持招致了美国主流社会的普遍反感,由"模范族裔"转变为潜在的乃至可见的威胁群体。极端移民族裔同化理论"百分之百美国主义"应时而生,并获得美国民众的广泛支持。作为其实践的"百分之百美国化"运动直接而彻底地指向了德裔移民。在这一进程中,德裔移民的宪法权利不但遭到无视,甚至连基本的人权也被践踏,美国的德国文化因此遭受重创。这也说明,在一向标榜自由和民主价值观的美国,其公民权利还是存在很大的相对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美国技术移民政策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从美国移民政策的历史沿革、机构设置、特点,尤其是以技术移民政策方面美国吸引外国人才的制度优势为着眼点,综合梳理了美国技术移民政策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最新的调查报告及统计数据等。认为美国的移民政策始终基于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历了自由开放、限制移民和高度选择三个阶段。美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接受国和技术人才引进国,但它的移民构成特点仍以家庭关系移民为主。它通过永久居留类职业签证、临时居留类职业签证、临时居留类的留学生和学者签证等三种签证类型吸引人才,并且建立了劳工证制度、配额制、担保制、优越的科研条件等多制度配合的吸纳人才体系。  相似文献   

15.
移民通过美国化 (Americanization)融入主流社会这一现象通常被看成是美国生活最成功的一个方面。到 2 0世纪 60年代 ,文化多元主义的倾向又使得一些美国学者和政治家提出 ,“熔炉”现象其实并不存在 ,美国社会各族群之间从来都有鲜明的界限。这种思想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美国主流社会历来大力提倡移民全盘美国化这一至今并未改变的事实。美国人自己对移民美国化问题的认识构成思想史上一个有趣的片段 ,其中奥雷斯蒂斯·布朗森对 1 9世纪天主教移民美国化所发表的见解是美国文化的重要遗产。其核心内容是 :移民应该认同美国宪法 ,参与民主政治 ,对激进的社会变革和意识形态持怀疑态度 ,以天主教信仰促进民主和公民意识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论文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从倭乱时期的移民和明清交替时期的移民两个方面考察了明代遗民的迁移以及定居过程;分析了明代遗民同时具有对明朝、对韩国、对明代遗民社团的多重认同和形成这种认同的客观条件,并将明代遗民的地位变化过程与韩中关系的变化过程相结合进行探讨。相对于向来以单一民族自居的韩国,朝鲜时期的明代遗民,是对韩国民族的一种学术性挑战,同时明代遗民研究对韩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也是一种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17.
20 0 5年 1月 7日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邀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亚洲研究系朱梅 (MetteThun)博士发表题为“华侨华人在丹麦的移民历史和生活情况”的演讲 ,分析和报告华侨华人在丹麦的生活现状、人口概况、移民历史以及丹麦华侨华人在当地的经济活动和发展趋势等。朱博士指出 ,学者们通常强调中华文化是东南亚华侨华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华侨华人特有的勤劳、朴素与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他们在海外赖以谋生和发展的基本信念 ;正是因为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 ,华侨华人很容易适应国外的新环境 ,在工作方面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跨国婚姻女性的访谈,考察全球化时代中日跨国婚姻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多数女性因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而发生跨国流动,由于喜爱中国或从事中日贸易而来中国的日本男性增多,这增加了婚姻双方相遇的机会。不同于以往因国家之间经济差异、为追求阶层上升而发生的“上升婚”,中国女性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主体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大多选择了学历、阶层类似的“同质婚”。跨国婚姻模式的转变,既有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带来的影响,也有女性在出生国经历的家庭关系以及个人自我主体性带来的影响。任何形式的选择都充满偶然性,跨国婚姻女性拥有越多的“移民特殊资本”,越能应对“同质婚”里的偶然和未知。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人移民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研究美国华人移民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跨文化冲突问题。作者通过对其本人在洛杉矶和纽约两大华人移民社区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个人访谈和实地观察所收集的实证资料的系统分析,着重探讨矛盾重重的华人移民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如何处理复杂的、不断变动的家庭关系以及移民父母如何选择轻重缓急的策略,并依靠社区的力量来确保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论文利用最新加拿大官方权威统计资料,即2011年加拿大全国家庭调查和加拿大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当代加拿大华侨华人群体的人口特征进行系统梳理,进而剖析了该群体的人口特征演进以及加拿大华侨华人社会的结构变迁。研究发现,加拿大华侨华人群体在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适应等方面虽取得长足进步,但其社会融入过程中所遭受的结构性障碍,就其本质而言,与早期加拿大华侨华人的经历并无显著差异,而取决于加拿大本国利益需求的"旋转门式"的移民政策是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