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华侨华人群体是一种特殊的中国移民类型,历史上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遇到重重困难。唐朝时期,日本的华侨华人移民群体虽然已初步形成,但始终处于松散状态。宋朝时期,日本的华侨华人已经成为一个稳定的、内部具有一定社会化联系的群体,然而元朝时跌入了低谷。日本华侨华人的社会化进程至迟到明后期已经完成。17世纪中叶中国—东南亚—日本的三角贸易关系对华人赴日产生重大影响。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全面锁国,日本的华侨华人群体呈现萎缩。隋唐时期形成的中日文化传承关系,贯穿于整个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过程,从而使赴日中国移民的文化使命显得特别醒目。  相似文献   

2.
由杨昭全、孙玉梅所著的《朝鲜华侨史》一书已问世。作者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为标准,将朝鲜华侨史分为古代(殷末周初至清中期)、近代(1840年——1949年)和现代(1949年以后)三个时期论述,对华侨移居朝鲜的历史、近代朝鲜华侨社会的形成,现代北南朝鲜华侨的概况,以及日本统治朝鲜时期的排华事件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突出了华侨与朝鲜人民融洽相处,促进中朝经济、文化交流和促进朝鲜经济文  相似文献   

3.
冈雅彦  王勇 《文献》2003,(1):106-118
日本的版刻印刷,从现存世界最古的<无垢净光经>(即<百万塔陀罗尼>)问世(770年)到江户时代晚期,历来以整版雕字印刷为主流.当然,各个时期也局部出现过植字印刷,如室町末期的基督教版、江户初期的古活字版、江户晚期家塾及藩校的木活字版等.本文所要介绍的日本出版史上一次罕见的尝试,便萌发于十七世纪初期的古活字版中,那时将插图刻入整版尚未流行.  相似文献   

4.
朝鲜半岛是中国人通过陆路最早抵达并侨居的地方,溯其历史已有数千年。如将当年迁居于朝鲜半岛的祖先称之为华侨的话,那么朝鲜半岛的华侨史应最为悠久。不过,本文只想就近百年来朝鲜半岛(韩国)华侨社会的构成、变迁及特点试作一简述。一韩国华侨社会的历史区分及其特点朝鲜半岛华侨历史大致可如下划分。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以前为第一时期。①此时朝鲜半岛是中国的藩属国,政治上中国是其宗主国,经济上中国是其主要贸易国。华侨最多时超过10万人,除山东外,河北、江苏籍人也不少。当时在都市的华侨多经营小型饮食业,在农村的…  相似文献   

5.
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日本华侨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世界各国华侨社会相比,日本华侨社会无论是从历史形成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状况来说,都有很大特点。华侨社会尚未当地化便是其最大特点之一。本文拟在史料研究基础上,分析日本华侨社会特点;根据社会调查①结果,把握日本华侨的意识变化,探讨日本华侨社会华人化、当地化的进程。一尚未当地化的日本华侨社会第二次大战后,世界华侨社会在激烈变动的国际政治和社会经济环境中,发生了当地化(华人化)立质变。世界三千万华侨、华人有90%已成为居住国公民。其政治认同、政治权益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的重心已由中国转移到居住国。同时,…  相似文献   

6.
长崎是日本华侨的发祥地。长崎华侨不仅在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华侨史上充当了主角,而且在与异文化的接触并摩擦中,为弘扬祖国文化也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日本华侨的历史始于长崎。长崎华侨建造的著名的四大唐寺(又称四福寺),即兴福寺(1620年创建、三江帮所属)、福济寺(1628年创建,福建泉州、漳州帮所属)、崇福寺(162年创建,福州帮所属)、圣福寺(1677年创建,广东帮所属)和长崎孔子庙中国历代博物馆(189年创建),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岁月。每个寺院都是华侨史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华侨的文化意识和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也是…  相似文献   

7.
从1603年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之首,在日本历史上叫做江户时代,因首都为江户(即现在的东京)而有此称,又因是德川家族统治的时代,也称德川时代。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发展的后期,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的前夜。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为日本步入近代社会奠定了物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所著的《非洲华人社会经济史》上中下三册,于2019年1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约140万字,共28章。该书阐述了非洲华侨华人史研究的背景、方法论、现状分析以及中非关系史概览;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从古代到辛亥革命时期、民国时期、1949—2016年各个时期非洲华侨华人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演变;最后,该书还探讨了新移民的定义、作用和分类,华侨华人对非洲社会的影响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许金顶 《史学集刊》2012,(3):24-30,98
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和不同的区域,华侨与侨乡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联系状况。基于普通华侨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考察了近代旅日闽侨与侨乡的多元联系及其演变形态,认为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华侨,与侨乡社会保持了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逐渐成为侨乡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拓展了侨乡社会的外部发展空间,倡导今后运用历史社会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探寻其联系的不同方式及其影响,以期拓展日本华侨史研究的学术视野,深化对侨乡社会文化变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江户时期,德川幕府通过大阪中央市场和特权商人集团管控国内贸易,维系幕府统治。到江户后期,随着沿岸航运的日渐发达,联通全国的航运交通网开始形成。西南诸藩借助西日本濑户内海的区位优势,依靠回船贸易成功摆脱了财政困境,同时又因位处迎击西方“黑船”的前沿位置,不得不积累财富并加强武备。回船贸易带来的财富积累,让西南诸藩具备了可以对抗幕府的经济实力,也让其统治者及有识之士坚定了贸易致富甚至开国通商的想法。由此,“黑船来航”成为西南诸藩主张开国通商的借口,更成为促使日本推行幕末改革、开启明治新时代的外部契机。“萨长同盟”则成为推翻幕府统治的内部政治力量,推动日本走上倒幕维新之路。  相似文献   

11.
书讯     
由从事华侨史研究的专业工作者编纂、暨南大学陈乔之任主编的《华侨华人大辞典》即将出版。蚁美厚作序,叶飞、楚图南、张国基、霍英东、庄世平、马万祺等题词。本辞典收录词目5000余条,约160万字。所收词目包括:(一)华侨华人出国谋生、与侨居地融合,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事件;(二)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涌现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2.
问题的提出早在明清时期,东南亚华侨在居住国已形成具有华侨自己文化特色的社区,这是居住国大社会中的“小社会”,它在当地大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是很有活力的。迟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侨社会才兴起现代的文化教育。由于  相似文献   

13.
近代海港检疫与东南亚华侨移民连心豪在航海作为华侨移民东南亚主要交通方式的时代,海港检疫史不失为研究中国与东南亚海上交通史、华侨移民史及其相互联系的又一重要途径。而海交史、华侨史研究则对近代中国海港检疫史涉及甚少。笔者藉此初步探讨,希冀引起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以浙南华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日本官方档案的解读,对20世纪初旅日浙南华工群体的兴衰史进行了研究。旅日浙南华工群体形成于一战之后,鼎盛于1922年,衰退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的屠杀事件。虽然浙南华工群体的出现在日本悠久的华侨华人史上存续时间短暂,但是从其人数规模和社团组织等方面来看,应该是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证明了日本华侨华人社会并不仅仅是由华商组成,华工也曾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日本政府历来排斥从事非熟练劳动的华工,因此华工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东南亚学会、华侨史学会于1985年12月1日至5日在泉州召开了省华侨史、华侨、华人问题研究工作的专门会议。出席的有两个学会的主要负  相似文献   

16.
《广东华侨史文库》是《广东华侨史》编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10月、12月,《广东华侨史文库》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批新书,包括《甘蔗收割者——圭亚那契约华工史》《〈岭东日报·潮嘉新闻〉梅州客家侨乡史料选编》《澳新军团中的华裔军人(1885—1919)》《东亚华侨资本和近代朝鲜:广帮巨商同顺泰号研究》《唐人街·毛岛往事》《日本长崎粤籍华侨史料选辑》六种图书,其中包括专题研究著作、史料选编和国外学者的译著。  相似文献   

17.
2013年9月14—16日,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广东华侨史》编委会共同举办的"广东华侨与中外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汕头召开。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大陆与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张应龙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赵红英、  相似文献   

18.
<正>由黑龙江省黑河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宁艳红等著的《旅俄华侨史》一书,于2015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以旅俄华侨历史变迁为脉络,记录了从"割地成侨"的一万余名原住居民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旅俄华工,从20世纪中期的留苏人员到当代的旅俄华侨,近百  相似文献   

19.
论文依据有关国别或地区华侨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口述资料以及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等资料,梳理了抗战期间日本所侵略国家和地区的华侨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此基础上大致统计出中国大陆归侨、日本与朝鲜华侨、东南亚华侨、美国及其它国家和地区华侨所遭受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总体数据。结果显示,战时海外华侨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集中在东南亚,这显然与该地区华侨人口众多、抗日形势激烈以及日侵后的血腥报复和掠夺有关。此外,受中日交战的影响,华侨在中国大陆和日本、朝鲜也有较大的伤亡和损失。  相似文献   

20.
“仁”在日本近代史观中的非主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间的根本分歧是历史观的分歧。与中国传统的道德史观不同,滥觞于江户时期的日本近代史观,具有鲜明的道德排斥特征和实力崇尚主义倾向。以“仁”为核心的儒家道德标准的降诸次位,决定了日本人的历史认识方法、历史编纂原则甚至国家体制走向。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近代史观的形成,既有日本传统哲学的作用,更有江户时期反朱子学的思想巨变所带来的基调性影响。它解释了何以明治维新不时被称为“反革命”运动,而“万世一系”的国体传统也并非悉数决定于“皇国”史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