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小满 《民俗研究》2007,(1):145-163
上个世纪40年代,闻一多先生《说鱼》1一文在考释"鱼"字的隐义时附带谈及"鹭",将鱼、鹭两者释为男女关系的两方,这应该是"鹭"与其他象征之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方面.本文认为"鹭"的杂多象征关系中还有一个被以往学者已注意到但尚未展开的方面,即鹭与舞、鹭与鼓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绿"与"绿"     
中日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化融合交汇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同形词.在这些同形词中必然存在异义词.本文所讨论的"绿"字,在中日两国语言中同时存在,其基本义相近,引申又有所不同.本文将从"绿"的基本义和引申义的解释和分析出发,试比较"绿"在现代中日两国语言中异同.  相似文献   

3.
"葬"和"埋"     
本文主要对"葬"释源,并兼谈与"葬"有密切关系的"埋"字,同时附带介绍一些与丧葬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葬"是起源很早的字,很有可能在商周时代产生,"埋"是"薶"的俗字,"埋"的出现理应晚于"薶"字."埋(薶)"起先都是指埋物、埋牲,后来才有埋人之义.本文粗略地说明了"葬""埋"的起源、意义,同时附带介绍一些与丧葬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4.
吴永川 《百年潮》2002,(7):72-73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林彪的鼓吹下,学习毛主席著作大搞形式主义,背语录、做语录操风行一时.我在解放军报社工作期间,有机会随同一位闻名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出了一趟差.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可以为当时盛行的那种形式主义,提供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5.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嵎夷"与"朝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嵎夷"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自新石器时代就居于山东半岛,应是东夷少昊族团的一支,但由于中原华夏民族的东渐及在这一过程中的频繁战争,迫使相当一部分嵎夷人越海迁往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乃至日本列岛,<山海经>将"少昊之国"、"羲和之国"称为"海外"之国,就反映了这种历史真实,而自新罗开始,古代韩国人自称是"轩辕之裔、少昊之胤"、"嵎夷细民",不是没有道理,它反映了中、韩两国人民在历史上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7.
一、导言 韘,也称泱,为古代射箭时的工具.<说文解字·韦部>:"韘,射泱也,所以钩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广韵>卷五:"韘,射泱张弓."即鞣是射箭的人戴在右手大拇指上,并用韦固定以免滑落,作拉弦开弓之用.  相似文献   

8.
首轮志书和第二轮志书的大多数都在封面(护封)上署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也有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和"×××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编"有编辑之义,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而"编纂"也有编辑之义,但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从地方志编纂的复杂程序、繁多的劳动和浩大篇幅看,非一"编"字所能涵括,应标明"编纂"二字.再者,标"编"容易把地方志理解成编辑作品,即汇编作品,而地方志是科学资料性著述,为避免误解,也以标"编纂"为好.  相似文献   

9.
王慧芳 《攀登》2007,26(1):179-180
魏晋“清谈”和明清“清语”都是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关注二者的历史传承渊源,内容、表现方式上的明显差异,以及审美范畴上的发展演变,对于我们在今天更好地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肠题凑"葬制是汉代高级贵族的特殊丧葬制度,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汉代的礼仪制度、等级制度及思想文化的发展等."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记述了霍光死后,汉宣帝赐其"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皆如乘舆制度.  相似文献   

11.
12.
“素心”与“史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史家主体修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所谓“史家四长”说即是对这个探讨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理论成就的形成过程中,唐代史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及清代史家章学诚的“史德”说是关键环节。当然,任何学术成果尤其是理论上的突破,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积累为前提与基础,这种积累首先必须是学者个人的,而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它更是社会的与时代的。因此,从孔子、孟子的时代起,我们  相似文献   

13.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5.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一书内容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三义先生认为,以国家起源的“民族模式”代替传统的“部落联盟模式”,易建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文认为,王三史先生的观点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他混淆了“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模式”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国家起源的例子当作了“特例”,而这摩尔根与恩格斯是当作典型例子的。  相似文献   

17.
本从都市平量器字入手,结合东汉相关的度量衡制度和两汉中遗存的刻铭陶、漆器字、以及东汉相关历史,考证都市平量器并非成都市平量器的简称。  相似文献   

18.
本对于古籍献中“百工”一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考证,发现它与“百官”一词的关系错综复杂,于是从字形、声音及化历史的研究对比中取证,认为“百工”作为上古一官职名,后世直接对译成“百官”实际上存在混淆和误解,却也可从中看出它们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对这一特殊语词的变化的历史考证将对训诂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9.
Museum learning的相关研究范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观众研究和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内这两门学科对museum learning的翻译存在分歧:博物馆学界将其译为"博物馆学习",而教育学领域则将其译为"场馆学习"。原因在于二者对museum learning的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以及二者对"博物馆"一词本身范畴和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博物馆学习"不仅保持了museum在跨语境研究中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概念上确保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在museum learning研究中的相同地位,这是"场馆学习"一词无法体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