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3月19日,抚州市临川区临川大道临桂花苑建筑工地发现古墓。抚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讯立即赶赴现场,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清理,共清理2座明代墓葬,分别编号为08·临·M1、M2,其中M1出土2件龙泉窑青釉瓷器和墓志一方。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江西纪年墓出土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江西各地出土的116件明代景德镇纪年青花瓷标本进行器物形制、胎质釉色、装饰纹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民窑可按照其自身发展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  相似文献   

3.
1996年5月间,我们专程护送文物到南昌请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其中有我馆在1987年严厉打击文物走私与盗掘古墓专项斗争中于公溪镇缴获的青花梅瓶和青花香炉。耿宝昌先生看了之后,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他又说:“这些文物如果能弄清它的来历和确切年代的话,那么,它还可以升级。”这些年来,耿老的话我们一直记在心上,并想方设法要把它弄清楚。最近两年,馆里曾经多次派员到公溪镇调查,但因时隔十余年,给我们的调查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工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我们不辞跋涉之劳,终于了解到这些遗物出自距公溪镇四公里的马迹湾村后山上一座古墓,还有一…  相似文献   

4.
刘霞 《中国钱币》2005,(1):49-49
南阳为明代重藩唐王的封地,历代唐王如唐定王、唐靖王、唐宪王、唐庄王唐成王等诸王墓及其家族墓葬皆在宛北紫山南麓和七里园、城西麒麟岗一带。在南阳市博物馆发掘的几座明唐藩墓葬及其它明墓中,多有殉葬金银钱出土的记录。现介绍如下:1971年11月16日,南阳市石膏坑明唐藩水郡主墓出土大量工艺精美的金银器,伴出钱币80余枚,均系宋代铜钱。同时,还出土金质“冥用通宝”26枚,为薄金片制品,圆形方孔,近缘饰一周凹弦纹钱径在39—41毫米之间,重在36—42克之间,26枚总重97克。钱文上下左右对读,字体近似楷书。“冥用通宝”四字系錾凿而成,笔画不…  相似文献   

5.
魏渝 《江汉考古》2002,(4):94-94
1978年江陵九店公社砖瓦厂在雨台山大队施家洼建厂,生产取土中陆续发现楚墓。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湖北省物考古研究所(及其原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配合生产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理东周墓葬近千座,是历来湖北省在同一地点发掘墓葬数量最多的一处。这批东周墓出土的铜、陶、玉、石、漆木和竹简等随葬品数以千计。铜器的品种与数量均较多,夔龙纹铜缕空杯与风纹铜镜就是其中的两件珍品。  相似文献   

6.
<正>目次一地面封土与陵园建筑二墓道及过洞天井三墓室结构四随葬品组合五墓主身份六结语北魏由拓跋鲜卑建立,墓葬体现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随着考古材料不断积累,纪年墓的资料日渐丰富,为探讨北魏中后期墓葬等级、丧葬制度提供了直接证据。目前发现的北魏墓葬近两千座,经考古发掘的不到一半,其中纪年墓信息较完整者有七十四座(附表)。纪年墓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地区,墓葬年代则集中于北魏中晚期,其中最早的为太延元年(435年)破多罗太夫人墓,最晚是永熙三年(534年)李仲胤夫妇墓。本文主要通过墓葬地面封土、墓道规模、墓室结构、随葬品组合、墓主身份等反映的文化因素讨论北魏中后期墓葬的等级规制,  相似文献   

7.
洛阳三十里铺西晋纪年墓出土钱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5月-7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孟津县送庄镇三十里铺村“大汉冢”东北约200米处清理两座西晋墓,墓葬东南距汉魏故城约3公里,两墓均南向,相距5米,为带斜坡墓道小型土洞墓,残存器物以陶四系罐、碗为主,  相似文献   

8.
李昕 《文物春秋》2021,(1):81-93
作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獬豸因具善辨曲直的象征属性被应用于古代执法者冠服之中。元代以前,獬豸造型多见于冠饰,明代始用于补服。通过对目前明墓中所出獬豸补服进行梳理,并结合文献资料,对獬豸补与狮子补、麒麟补形象进行了辨识,认为原考古报告中认定的4例“麒麟补”图案实际具备獬豸的基本特征,应为“獬豸补”。獬豸补服的穿用人群主要是各级执法官员及获得封赠的家属,同时,獬豸补子不仅应用于常服,在忠静服、赐服及礼服中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宝石学和物理镨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肉眼和宝石显微镜观察、红外吸收光谱、激光拉曼光谱、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贵金属含量检测仪等大型仪器测试,对江西南昌市新建县华东交通大学校园内发掘出土的一件玉圭、两组玉组佩、五枚金镶宝玉石戒指和一枚金钗的材质成分作了科学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两种玉器的玉质成分是软玉,戒指的戒面有绿松石、蓝宝石和尖晶石,金钗的黄金含量为96.75%,而戒指金托的黄金含量仅为78.24%。从而提高了出土金玉器研究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0.
2008年4月中下旬,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出土了一批罐藏的楚国蚁鼻钱。这批蚁鼻钱数量较大,总重约60斤,清理后计6000余枚。安庆市钱币学会获此信息后,立即组织学会骨干并会同市文博人员前往太湖县出土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在县文管所,笔者一行见到了这批罐藏出土的蚁鼻钱实物(插二图1),以及出土时盛放铜贝币的绳纹陶罐(插二图2)。这批蚁鼻钱由于是罐藏,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0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洛南新区龙盛安置小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座五代时期的墓葬。这座墓葬除出土有铜印章、铜镜、石砚、白瓷碗、陶罐等文物外,还出土了64枚铜钱。这64枚铜钱全部为开元通宝钱.其中早期18枚,中期27枚,晚期16枚。这座墓葬出土的铜钱数量较多,版别丰富,这在洛阳以往考古发掘的唐代和五代时期的墓葬中是不多见的。现将这64枚开元通宝铜钱在以往分期研究成果①的基础上进行分型分式研究。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安徽省境内出土了大量的各个时代的玉器,尤以史前时期、战国两汉、宋元明代的出土玉器最为重要、最为丰富、最为珍贵。经考古发掘韵出土玉器,有着明确的出土地和年代。分析、归纳安徽出土的历代玉器所反映的玉文化的源流与特色,有助于我们研究、鉴赏古代玉器。  相似文献   

13.
何莉 《南方文物》2013,(4):40-41
1983年2月,南昌市郊塘山公社塘山大队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市博物馆筹备组闻讯后即刻派员赶往现场。该墓为券顶砖石结构,短甬道,单室,系一座明代墓葬,惜早年被盗。清理后出土“大明阌乡县君圹志铭”一盒,为我们确认墓主身份、了解墓主生平提供了可信的资料。另出土遗物有金凤挑心一支,金凤穿牡丹鬓簪一对,镶蓝宝石金戒指一只。  相似文献   

14.
安徽当涂青山六朝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生  李军  罗海明  邓坚  王峰  李化  程京安 《文物》2011,(4):20-30,1
2002年5月至2003年12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徽省当涂县青山西麓的太白镇太白村发掘了一批六朝墓,其中M20、M23、M24的位置相邻且有打破关系。这3座墓出土的器物较精美,有青瓷盘口壶、青瓷双系罐、青瓷盏、青瓷承盘三足炉、玉璜、玉珩、玉带钩、玉猪、滑石猪、玛瑙珠等。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打破关系判断,M23的年代为东晋中期,M20、M24的年代为南朝中期。  相似文献   

15.
孙维昌 《收藏家》2010,(11):25-30
就上海60年来考古实践看,经发掘清理的明代墓葬有400多座,其中如浦东新区陆家嘴明陆深父子墓群出土玉器60件,明嘉靖太医院御医顾东川夫妇墓随葬玉器28件,明光禄寺少卿顾从礼家族墓玉器22件,明正德进士朱察卿夫妇墓随葬玉器30件等等。  相似文献   

16.
翟杨 《收藏家》2014,(10):46-51
<正>1966年4月,在上海市宝山区顾村朱家巷清理了一座明代墓葬,根据木棺上覆盖的铭旌和买地券上的文字,墓主人是朱守城及其夫人,墓葬下葬时间为明代万历早期。在朱守城墓穴中随葬了香筒、座屏、笔筒、砚台、印泥盒、镇纸和压尺等文房用品和香具。这些用品为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珍爱之物,用料讲究、格调高雅,其中还有被王世襄先生誉为"无上精品,第一重器"的朱缨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可见这些用具品级之高,代表了明代晚期文人书斋用具的高雅品味,是研究这个时期江南地区文人案头用具组合与社会审美风尚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7.
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博物馆于2006~2008年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墓葬主要由封土堆、白土垫层、墓坑和墓道、墓底埋葬等部分构成。随葬器物十分丰富,以铜器、彩绘陶器、石器、玉器为主,还有少量几何印纹陶以及海贝饰件、金箔饰件等,共400多件。另有已腐朽的大量漆木器和2000多件"土偶"。根据出土器物的组合和形制,此墓具有比较典型的春秋时期特征,在出土的铜器上还发现有铭文,推断此墓葬的主要是春秋时期钟离君"柏".  相似文献   

18.
邹建平  陈建平 《收藏家》2011,(11):27-36
我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称,玉文化历经8000年而不衰。绵延8000年而不绝的玉文化,先后经历了几个承前启后、不可替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中,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玉器制作和使用的第一个高峰期。作为当时社会中最高、精、尖技术集合体的玉器,不仅成为"事神致福"  相似文献   

19.
国红 《收藏家》2009,(7):45-47
1995年发掘的永州鹞子岭2号墓,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器物,《考古》2004年第1期发表了该墓的发掘报告,其中一件铜熏炉经过修复之后,特别引人注目。这是西汉末期泉陵侯刘庆之妻的随葬之物(图1)。  相似文献   

20.
试论江南明墓出土折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寒 《中原文物》2008,(2):75-81
针对明代江南地区浇浆墓时常出土折扇的现象,本文结合墓葬考古发现和相关文献,将出土折扇和传世折扇以及同时期日本的折扇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指出明人仿制的折扇既继承了日本折扇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墓葬随葬折扇的现象与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士绅们艺术化生活的风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