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 民权思想,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理论武器。他们开宗明义地宣示:“今后中国之存亡,其现形系于主权之有无,其根本关于民权之强弱”。立宪派人既以民权作为与中国封建皇权思想对立的新观念,又以民权作为否定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新的国家政治形式的基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特定的内涵,显示出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李伟  司桂梅 《安徽史学》2001,(3):70-73,54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在领导中国革命、建立民国的过程中,博采西方各国之长,吸纳中国古代思想精华,创造性地提出了“权能分治“、“五权分立“、“直接民权“的现代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科学构想,阐释了民权对政府治权的制约以及国家机构五权之间互相制衡的关系,从而实现主权在民的伟大目标.这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他对资产阶级权力制约思想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的思想不是向后倒退,而是继续向前发展。他吸取了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把变法成功的希望从皇帝和少数当权官僚身上转到“开民智”和要求“民权”方面。百日维新的失败是梁启超思想转变的契机,从他在《戊戌政变记》一书中对变法失败所作的深刻的反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思想转变的轨迹。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当他1897年主讲时务学堂时就已萌发,而作为较系统的民权观的形成,则体现在他1902—1903年所写的《新民说》论著中。《新民说》的启蒙意义在于,当资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4.
《三醉人经纶问答》中的民族民主思想郭冬梅中江兆民(1847~1901)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哲学家、倡导自由民权的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他一生孜孜不倦,译书著述,为传播资产阶级的自由民权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对西方思想并非照抄照搬,而是深深立足于本国的现...  相似文献   

5.
维新派“民权学说”和西方“天赋人权”学说有理论差异。民权学说没有把“民”上升到“人”的高度 ,也没有提出财产要求。但维新派对改造民众做了巨大努力 ,酝酿了十九世纪末的民众教育和民众改造运动。戊戌后民权学说有了新特点 :“民”的概念有了质变 ;民权不再是“议事之权”的狭小范围 ;接受了西方民主观念 ,使国民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依纯 《世界历史》2023,(1):76-93+161-162
“尼亚加拉运动”是20世纪初美国黑人争取种族平等的代表性组织。在白人种族主义泛滥的社会背景下,黑人知识分子的民权理念在世纪之交出现了妥协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分歧。杜波依斯和激进派黑人逐渐团结在一起,成立了“尼亚加拉运动”组织,为这一时期的黑人民权活动注入了活力。该组织不仅提出了黑人的民权诉求,并将妇女、青年拓展为黑人争取民权的中坚力量,还通过创立官方媒体,开拓了自己的宣传阵地。此外,该组织以游说、资助和提供法律援助等形式,帮助“波普案”等一系列民权活动取得了成功。“尼亚加拉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美国黑人民权斗争由妥协到激进的转向。该组织的发展促使20世纪美国黑人民权事业朝着组织建构更为系统、斗争目标更加明确、参与人员更加广泛的方向发展,有效地促进了黑人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为现代黑人民权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风校格,于是,马克思主义在北大可以作为学术自由讨论,从而聚首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启蒙者,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便是由这些人担当的。后来,他虽然和中国共产党也曾有过不愉快的“过节”,但是,他在晚年主事民权同盟、投身全民抗日救亡运动时,又与中国共产党声应气求、殊途同归。他一生救助过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历史应该铭记他的不朽功德。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事业和媒介批评先驱,李大钊早期媒介批评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论述。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成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媒介批评活动的典范。他的媒介批评思想来源的复杂性,体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从资产阶级报刊新闻学,到无产阶级新闻学转变的思想历程,体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报刊媒介批评活动的历史和学术上的延续性和断裂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同盟会纲领是一个包含有狭隘的种族主义和具有时代先进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旧混杂的政治纲领,由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所依靠力量的新旧混杂,决定了其革命纲领的新旧混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本来就是一个基于策略考虑而鼓动革命的利器,因为缺乏资产阶级力量基础,孙中山只能把革命包上反满种族革命的外衣,以实现最广泛的民众动员;反满革命无非是实施将种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策略手段而已不应将同盟会纲领及其体现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割裂来看,尤其不能因“驱除鞑虏”包含有一些狭隘民族主义而判定孙中山把政治革命变成种族革命,是一种倒退,并由此忽视和低估同盟会纲领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0.
李在全 《近代史研究》2012,(1):50-62,160
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因时势变化而变化,其司法思想也因而变动不居。党权政治学说引入后,晚年孙中山完成了从“主权在民”到“主权在党”、从“天赋人权”到“革命民权”的思想转变。与此相适应,孙中山认为,在革命时期,作为治权之一的司法权要掌控于国民党手中,而非超越党派政治。实践中,孙中山努力探索司法“国民党化”之道,但囿于国民党党势、党力之不足等原因,国民党掌控司法的很多举措不免流于形式。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四、“民史”思想发展的历史和新高潮关于反对“君史”、提倡“民史”的史学思想,中国在十九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因为维新变法的需要,已经从西方和日本那里学来一点,并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对封建旧史学提出了极其初步的批判。当时这种认识和批判,还是比较零星片断而缺乏系统。到二十世纪初,情况有所不同。随着西方和日本资产阶级学术文化思想的大量输入,以及中国民族民  相似文献   

12.
同盟会纲领、种族革命与孙中山革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盟会纲领是一个包含有狭隘的种族主义和具有时代先进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旧混杂的政治纲领,由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所依靠力量的新旧混杂,决定了其革命纲领的新旧混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本来就是一个基于策略考虑而鼓动革命的利器,因为缺乏资产阶级力量基础,孙中山只能把革命包上反满种族革命的外衣,以实现最广泛的民众动员;反满革命无非是实施将种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策略手段而已不应将同盟会纲领及其体现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割裂来看,尤其不能因“驱除鞑虏”包含有一些狭隘民族主义而判定孙中山把政治革命变成种族革命,是一种倒退,并由此忽视和低估同盟会纲领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3.
前言1912年4月,辛亥革命的结果,产生了统一的中华民国。封建帝制的复灭,议会民主政治的建立,一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中唤起了胜利的喜悦。孙中山说:“此次革命成功如此神速,实梦想不及”。就是比较激进、敏锐的一批革命党人办的《民权报》也表示兴高采烈:“数月以来,我国民馨香祷祝,日夜所仰望之政府,至是已崭然露头角,出现于东亚大陆,俾吾侪国民群享共  相似文献   

14.
1927年8月,鉴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和大革命失败之际党的组织状况,党的“八七会议”提出了实行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和“重新造党”的方针和口号。党中央认为,“除去彻底的反对军阀地主资产阶级之阶级斗争外,民权革命是决不能胜利的。这种革命,必须要创造新的革命军队”,“这是现时革命运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小农生产社会的中国,不善于组织、散漫,已成了中国人一般的习性,无形中亦反映到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中来”,“‘八七会议’之后,党的主要政策为领导广大的中国工农群众直接革命。此时党的组织工作应当比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时代重要千倍万倍,而党的成份的改造,党员思想的改造,指导机关的改造,一切工作方法的改造,党与群众组织关系的改造,党内干部之形成,尤其成了党的组织的最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从康有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看进化论在中国的发展梁修琴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最初从西方输入并被某些中国人接受和加以传播,大约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资产阶级早期改良派的民权思想呼声渐大。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宣...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的民权思想具有"中西化合"、"古今化合"的特点。本文初略把章太炎民权思想归纳为废弃不能伸民权的代议制,构建保障民权的"五权分立"新政制,以"法治"作为保障民权实现的条件,以"损上益下"、"抑强辅微"作为民权的内在精神四个方面。章太炎批判地移植西方"民主"思想,化合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表现了他创建适合中国近代民情、国情的民权思想和制度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7.
以《教学通义》为切入点,作前后延伸,可以了解康有为早期经学思想的来路与去向。康有为早年对周公的尊崇系受到章学诚“六经皆史”观念的启发,同时也开始受到常州公羊学派的影响。“通变宜民”的“变政”观念使他既能尊崇周公也能欣赏孔子,而借最高王权变法的思想又使他的取法对象更是“有德有位”的周公而非“有德无位”的孔子。上书活动的失败,促使他调整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开辟了以匹夫自任“合民权”以保国、保种、保教的新的理论与策略,与这种思想相表里的是对孔子的重新诠释与今文经学立场的确立。在康有为基于经世的观念而今古文兼采的阶段,廖平似不可能影响到他,但是在因时局激荡而冲破旧的经学思想格局之际,廖平的“辟刘之议”尤其是对《周礼》的处理方式很可能刺激了康有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明治维新,拉开了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建设的序幕。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目:资产阶级的胜利非但没有“理所当然”地把昔日的皇帝送上断头台,反而把他拥上了现代政治舞台的中心;明明是推翻德川幕府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维新”运动,却偏偏打出“王政复古”的旗号。这种“新”与“古”的统一,“尊皇”与“倒幕”的并行,清楚地表明,在日本现代国家政权的诞生过程中,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尊皇思想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在日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有着复杂、深刻的文化内涵的尊皇思想,究竟起了哪些作用?怎样、以及为什么会起到这些作用?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时候十分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私有制、议会民主、多元化“三位一体”的社会发展趋势,是未来时代前进的主潮。于是很有些人倾倒在资产阶级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的脚下,对自己全盘否定到甘愿“受200年殖民地”和“引进总理”的地步。为从政治上回答这一问题,本文拟就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形成、作用及其本质谈点不成熟的想法,力求做点客观的考察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全面思考和作为同行们的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20.
张宝明 《史学月刊》2004,1(1):59-64
李大钊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转变的精神历程,是学术界多年注重的思想命题,但人们往往忽视了他前期的“调和”思想。我们认为,两者以上的调和“并立”则双美,单一则两伤。就李大钊一贯的思想脉络来看,他的民本思想不是五四时期的专利。从“散沙之自由”到“一力之独行”,李大钊的转化并不能简单理解为“中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