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大昕对《后汉书》进行富有成果的研究,在清代《后汉书》研究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钱大昕研究《后汉书》时先从小学始,对《后汉书》及其《注》进行了校勘和辨伪,内容涉及典章、官制、舆地、氏族、天文历法等多个方面;在考证方法方面,他灵活运用版本互校、金石考证、以及避讳等方法,这些考据的方法极具科学性,对整个清代的考据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今称章怀注.唐代为手抄本,所以疏漏驳杂之处在所难免,但是该注本内容骇博,着重训诂,训释所用多为注经之法,并引各本以为佐证,注释详密,训诂内容尤为丰富,是研究范晔《后汉书》的重要史料,并具有一定的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3.
日藏平安时期写本《后汉书》存《贾琮传》部分文字以及《陆康传》全文,存尾题“后汉书列传第廿一”(参《古简集影》第一辑,  相似文献   

4.
“三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东汉中后期,以张衡、应奉为代表的士人将《史记》《汉书》及东汉在修国史《汉记》进行整体性考察,推动了“三史”概念的产生。魏晋南北朝时,“三史”出现名实分离:一方面,“三史”概念抽象化、经典化;另一方面,《东观汉记》在“三史”中的地位受到范晔《后汉书》等诸家后汉史书的威胁。唐代,“三史科”的设立最终确定了《后汉书》在“三史”中的地位,“三史”名实再度统一。  相似文献   

5.
成运楼 《史学理论研究》2022,(3):90-100+159
“三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东汉中后期,以张衡、应奉为代表的士人将《史记》《汉书》及东汉在修国史《汉记》进行整体性考察,推动了“三史”概念的产生。魏晋南北朝时,“三史”出现名实分离:一方面,“三史”概念抽象化、经典化;另一方面,《东观汉记》在“三史”中的地位受到范晔《后汉书》等诸家后汉史书的威胁。唐代,“三史科”的设立最终确定了《后汉书》在“三史”中的地位,“三史”名实再度统一。  相似文献   

6.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一样,也深受《周易》的影响。它不仅以《周易》思想作为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论根据,而且推崇其"顺天应人"说、"物穷则变"说、"变通趋时"说,崇敬并倡导谦卦之德,提倡节俭,重视道德生活和风俗习惯对社会历史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诸家东汉史中 ,西晋人华峤所著《后汉书》① 甚得刘勰、刘知几的推重 ,是史学价值较高的一部。其史学价值主要表现在 ,第一 ,首创《皇后纪》这一史书体例 ,被范晔《后汉书》所采用 ;于《孝子传》前撰序论的作法 ,则为范晔、沈约及后世史家沿用。第二 ,由于文质事核 ,该书成为范晔著《后汉书》的主要蓝本之一。第三 ,书中的某些记载 ,可弥补范晔《后汉书》删节诸家后汉书过简的不足。另外 ,华峤重谱系、重天人感应等颇具时代特色的史学思想 ,亦有可取之处 ,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后汉纪》校读劄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汉纪》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文献,现在流传的两种标点本在校勘标点方面都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问题,本文从文献对勘和语言研究的角度足正了其中的二十六条。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毛晋汲古阁刻本《后汉书》题记的作者问题进行了辨析,澄清了自缪荃孙以来形成的错案。对钱谦益晚年与毛子晋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高句丽传》是《后汉书·高句骊传》史料来源之一。《后汉书》帝王本纪、诸生列传中与高句丽相关的记载是对前代史料的"照录",《后汉书·高句骊传》渗透了范晔个人对于高句丽历史的理解,且这种理解明显受到《三国志·高句丽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个世代传承的文化母题早在两三千年以前,今苏北大地上曾经存在过一个历史悠久、国力强盛、文化发达的古徐国。而在徐国的历史上,徐偃王无疑是一位声名最为显赫、影响最为广泛的国君,《荀子》、《韩非子》、《淮南子》、《尸子》、《楚辞》、《论衡》、《说苑》以及《史记》、《后汉书》、《水经注》等早期的文献都曾记载过他的事迹,有的其至还将他和尧、舜、周公、伊尹、周文王、孔子等  相似文献   

12.
古人以为,所谓史家当具三长——史才、史学、史识,这其中的史才,主要是指史家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能力及对史料的组织功夫,《史记》做书》《后汉书》《三国志》所以被后人称道,  相似文献   

13.
杜高鹏 《黑龙江史志》2012,(2):46-47,57
清代学术受朴学之风影响巨大,古典考据学独盛,尤其至乾、嘉间之考据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乾嘉历史考证学是乾嘉考据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补各史的《表》、《志》十分繁荣,关于《后汉书》补表的著作贡献突出,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印度均为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据有文字记载,中印之间的最早接触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始于经济贸易交流。西汉时的《史记》和《汉书》称古印度为“身毒”,东汉时的《后汉书》改译为“天竺”,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开始改译为“印度”。  相似文献   

15.
马艳辉 《史学月刊》2007,(1):123-128
陈寿《三国志》和范晔《后汉书》,都是得到后世很高评价的史学名著。两书在内容上颇有交叉,所记相同人物共有55人。陈寿和范晔在记述和评价这些人物时,行文也有异同。陈寿和范晔对这些人物记述上的繁简、评价上的高低,不仅反映出这两位史家著史之不同的旨趣和史识,而且对于更全面地认识东汉末至三国初的这一段历史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任会斌 《南方文物》2014,(4):117-120
<正>越于战国初徙都琅琊(或作琅邪、瑯邪、瑯琊)之举,先秦著作多无涉,但至《竹书纪年》、《吴越春秋》1、《越绝书》2、《汉书》3、《后汉书》4、《水经注》5、《山海经》6等却均有述及。清人顾栋高尽管以为"《吴越春秋》与《越绝书》所书,皆怪诞不足信",但却指出"当从《吴越春秋》、《越绝》诸书",以"越徙琅琊为是"7。此事今天在学界虽然尚有部分争议,但就其迁都之事,可以说已基本成为定论,大都肯定这次徙都的事实,恰如蒙文通先生所言:"诸书所载勾践及其以后越事论之,亦必都  相似文献   

17.
《后汉书》以及关于魏晋南北朝诸史西域传中多包括大秦传,这些记载反映了公元1到5世纪中国社会对于罗马帝国的了解和想象。本文以《后汉书&#183;大秦传》为中心分析这些记载的特点,认为相关信息是经过各种中间渠道传入中国,并非国人亲眼所见。把大秦知识传入中国的中介主要是安息人、贵霜人和南印度居民。中国人大体上从东汉永元年间(89—105年)主要通过安息人和贵霜人开始了解罗马帝国。2世纪中叶之后,关于罗马帝国的新消息则是通过南印度和南海路传入中国的。  相似文献   

18.
《后汉纪》校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是《后汉纪校读琐记》、《后汉纪饺笺》的续篇,中对《后汉纪》校理方面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藏》2014,(5):89-89
《汉文史籍中有关藏族史料选译》是由中国藏学出版社藏编部副译审加羊达杰先生历时六年翻译、解释完成的译著,共3册,内容包含《资治通鉴》、《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魏书》、《北齐书趴《周书》、《隋书》、《北史》。  相似文献   

20.
胡丹 《收藏家》2009,(4):45-52
条屏是中国书画艺术中的一种绘画形式和装帧品式,由古代堂屋、房间的室内装饰,用于间隔、挡风之用的屏风发展而来。从《后汉书》中的“列女屏风”、《三国志》中的曹不兴为孙权画屏风的记载可知,至少在汉代以前屏风作为室内装饰物就已经出现,而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则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屏风的形式、功能及其摆设位置等多种图象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