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强 《安徽史学》2016,(4):133-139
临淮关凭借传统交通与商业中心的地位,成为津浦铁路淮河大桥桥址的首选之地,但由于该处地势低洼,不易建桥,桥址最终选定在蚌埠。蚌埠得津浦铁路和淮河水运之利,迅速崛起,成为皖北地区新的交通与商业中心,而临淮关则渐趋衰落,最终成为淮河岸边一个普通小城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桥址变更,引起交通区位优势的转换,蚌埠的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铁路与淮河水运在蚌埠的有机结合以及政治因素的助推。  相似文献   

2.
淮安市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部、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处。这里作为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人工河段——邗沟入淮处,以及中运河的前身——古泗水入淮处,城市是完全因水运而产生、因运河而兴起的。而其“运河之都”地位的形成,则不仅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而且得益于明清朝廷政治上的权衡决策及中央重要管理机构的驻节。淮安市的衰变嬗替亦与运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淮安市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部、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处。这里作为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人工河段——邗沟入淮处,以及中运河的前身——古泗水入淮处,城市是完全因水运而产生、因运河而兴起的。而其“运河之都”地位的形成,则不仅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而且得益于明清朝廷政治上的权衡决策及中央重要管理机构的驻节。淮安市的衰变嬗替亦与运河息息相关。以淮阴故城为中心,淮安城市的三点式肇兴今天的淮安市区,即是历史上通常说的“两淮”。历史上的“两淮”,大致有3种含义:一是泛指淮河南北的广大地区;二是指淮阴(元明清时期称清河县)、淮安(…  相似文献   

4.
正阳关地处淮河、颍河、淠河交界处,扼守鄂、豫、皖三地水运之枢纽,本称正阳,为寿县首镇。由于尽得舟楫之便,自古商贾齐聚,是淮河中游物资集散地。明王朝见此地是个便于收取商人、船民赋税的地方,便在此设立关卡,正阳关因而得名。  相似文献   

5.
容美土司是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较强大的土司之一,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爵府遗址即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遗址为容美土司的第二行政中心,是一处集行政、生活、文化娱乐和军事等设施于一体的明清建筑遗址群。遗址的发掘和保护,是全面揭示容美土司文化的重要前提,也有助于理解和认识明清时期的土司制度。  相似文献   

6.
王志 《江淮文史》2022,(4):78-93
<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曲中的“凤阳”所指乃是明清时期的凤阳府。凤阳府在明代可说是淮河首府,辖区曾北达徐州、西至信阳、东含盱眙、南抵庐州。即使在清代时有所削弱,也还是“安省大郡”。凤阳府有如此地位,自然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朱元璋穷苦出身,早年父母双亡,做过和尚,曾经流浪乞讨,  相似文献   

7.
崔明  冯辽 《世界遗产》2014,(7):104-104
清口枢纽位于大运河淮扬段北口,曾为黄河、淮河、运河交汇之区,是明清两代运河治理工程最密集、技术成就最高的中枢所在,是目前运河全线古代水利工程遗存最密集、保存状况最好、价值最高的地区之一。然而自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清口失去枢纽地位,运口逐渐衰落,遗产整体处于废弃状态。近年来,遗产整体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真实性完整性逐渐减退。  相似文献   

8.
正大运河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与辛勤汗水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核心轴。大运河南北一线连通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海河五大东西走向的河流,使中国形成人工运河与自然河道共同构建的网络化水运系统,它在长达2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南北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进步、城市成长、国家统一、中外交流等发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南北存在着地区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大致是以淮河为分界的。本文从气候、农作类型、九州四渎和分裂时期南北对峙等4个方面,论证淮河在中国古代为南北方分界的地位。认为:淮河南北气候的不同,奠定了南北差异的自然地理基础。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农作类型的不同,为南北人文差异提供了物质条件。淮河在九州中的分界特征,对秦以后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淮河在四渎中自然标识特征的突出,使其更有资格成为南北的分界线。同时,在分裂时期的南北对峙局面出现时,淮河多为分界线或准分界线。以上多种因素在长期历史中形成了淮河的分界地位,这对关于中国古代大一统疆域的考察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雁 《满族研究》2012,(2):38-44
明清战争时期是辽宁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清战争是伴随明朝衰亡和后金(清)兴起进行的,一方面,明清战争对辽宁城镇发展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直接导致辽宁城镇的衰落。另一方面,伴随后金的兴起,辽宁城镇又产生新的萌芽。对比明清战争前后辽宁城镇的发展,在发展布局、城镇地位及民族特色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王少石 《收藏家》2012,(3):58-64
宋金时期的瓷塑玩具,据称采自淮河以北地区。宿州地处淮北平原,通济渠(即古汴河,俗称隋唐大运河)从河南夏邑、永城流经宿州所辖的蛹桥区、灵璧、泗县,经江苏泗洪至盱眙对岸注入淮河,是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原通向东南地区的水运干道,宋金对峙以准河为界,宿州遂归于金,此后古汴河亦渐湮废。  相似文献   

12.
辽东半岛在中国历史上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明清两代,辽东半岛之得失关系到天下的治乱,而天下的治乱,取决于辽东的兴衰。因此,明清两朝统治者对辽东半岛的稳定与发展尤为重视,并随着辽东周边形势的变化,明清两朝不断的改变着对辽东半岛行政军事的机构设置。梳理明清时期辽东半岛的建置沿革,对于我们今天理解辽东半岛行政区划,以及建置沿革的由来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陶器种类与形态特征看,顺山集文化与大伊山类型存在着前后发展关系。就考古学文化面貌而言,新发现的顺山集文化同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双墩文化、龙虬庄一期遗存、北辛文化等区别较大,惟与淮河下游地区的大伊山类型(青莲岗文化)关系密切,且存在前后发展关系。大伊山类型又发展到胶东半岛,形成了白石村类型。  相似文献   

14.
伴随《论语》在儒家经典的地位的上升,以目录学为观察视角探析《论语》在众多的目录著作中由最初的"经之附庸",逐步发展为一个固定类目,梳理《论语》类目在目录著作中的分合衍化,在经过了先秦两汉、魏晋至隋、唐宋、明清四个阶段后,由《论语》类目发展为"四书"类目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江苏淮安清口地区位于隋唐大运河与明清大运河交汇之处,也是黄河、淮河和大运河的交汇点,经数百年的演变,发展成为极其复杂的水利工程枢纽。本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文献和舆图研究为辅助手段,综合水利史、地方史、考古学、地理学、  相似文献   

16.
正《淮河流域环境变迁史》一书由著名淮河史专家吴海涛教授主笔,2017年底由黄山书社出版。全书以八章60万字的篇幅,以皖东和豫北为主要考察地区,分别从该流域环境变迁的主要成因、水灾多发与经济变迁、明清淮河中游城镇兴衰与环境变迁、明清祭河祀神信仰和婚俗民风流变等领域展开论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中古后期淮河流域环境变迁的恢宏画卷。  相似文献   

17.
王芬  黄梦雪  高鸿儒  路国权  张义中  宫希成 《东南文化》2023,(3):44-58+191-192+194-196
卫田遗址地处淮河中游南岸,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宋代及明清等时期的遗存,其中以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存最为丰富,发现壕沟、房址、灰坑、灰沟等遗迹。该遗址丰富了淮河中游南岸龙山文化早期的聚落资料,对推动该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和聚落形态等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海涛 《安徽史学》2012,(4):111-116,128
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事关国计。当时政府的诸多治河措施是为确保漕运畅通,加之明代保陵的需要,更使黄河、淮河、运河之间的关系复杂化。封建政府的决策行为使本自独流入海的淮河改道主要由长江入海,使淮河流域成为十年九灾之区。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行业神众多,真武是其中重要神灵之一。真武之所以成为景德镇瓷业行业神,原因一是真武为水神,而水运在景德镇对外交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是真武有相当的火神神格,可护佑烟火变幻莫测的烧窑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海虞钱氏家族,是明末清初常熟地区的文化大族,其源远流长的藏书、校书、刻书传统早已引起世人瞩目。而钱氏家族的杰出代表钱谦益,活跃于明清之际,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学创作在明末清初文坛占有重要地位。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又称虞山先生。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编有《吾炙集》《钱注杜诗》《国初群雄事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