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郢 《民俗研究》2012,(5):41-50
泰山为碧霞元君信仰之祖庭,其祭祀活动最初兴于民间,随着其影响增大,明代开始出现皇帝派遣宦官诣泰山祭祀元君的事例。至清代将这种致祭制度化,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起,清廷定期于每年之四月十八日遣大臣赴泰山致祭碧霞祠,其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亡方告中止。考察这一礼制,有助于探明碧霞元君从民间信仰到国家祭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祭祀圈、信仰圈和文化圈是人类学界不同时期内的三个影响颇大,研究颇深的概念。三者同是着眼于对文化事项的研究,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与本质联系在人类学界还未曾被全面细致的阐述过。本文重在从此方面来阐释祭祀圈、信仰圈和文化圈这三个概念,试图找出其内在本质中的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3.
祭祀圈、信仰圈、文化圈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祭祀圈、信仰圈和文化圈是人类学界不同时期内的三个影响颇大,研究颇深的概念。三者同是着眼于对文化事项的研究,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与本质联系在人类学界还未曾被全面细致的阐述过。本文重在从此方面来阐释祭祀圈、信仰圈和文化圈这三个概念,试图找出其内在本质中的一脉相承性。  相似文献   

4.
天后是中国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上海是其重要信仰圈.晚清至民国时期,上海的天后祭祀活动有官方与民间两种形式,早期两者互为促进;进入民国后,官方所建庙宇尚存,而官方仪式却不再举行,但民间的信仰活动仍有持续,尤其在沿海省籍移民中仍然盛行.闽粤商人是上海天后信仰的基本信仰群体,上海的闽粤会馆几乎都合天后庙宇与会馆建筑于一体.虽然上海其它省籍会馆祭祀天后现象不在少数,但在神偶供奉排序、仪式活动方式等方面与闽粤会馆存在诸多不同.就上海闽商而言,天后不仅是海神、行业神,还是乡神.天后信仰使大多数闽商会馆在同籍商人中具有凝聚力和亲和力,其中一些会馆在进入民国后仍具超越同乡会的活动能力,与天后供奉有关.  相似文献   

5.
“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玄宗本记》中,含义是人们为了祭神而集合到一起。祭祀的历史和神灵信仰一样长,两是一种表里关系,人们对神灵的信仰是通过祭祀的形式来表达的,古代就有“礼莫大于祭”的说法。因此祭祀是一种具体表现人和神交涉的仪式,祭祀的目的多在祈愿,答谢,慰灵  相似文献   

6.
一、明代前期潮汕地区吏治概况 (一)明代潮州府下辖区域 明代所设广东潮州府,所管辖地域十分之广,下属十县。洪武二年(1369年),省去梅州,改为潮州府。初领县四,即海阳、潮阳、揭阳、程乡,成化以后,陆续增置六县,为饶平、惠来、大埔、平远、澄海、普宁,共为十县。足见当时潮州府所管辖的地域有多广,腹地广袤,地处粤闽交界,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均可海陆皆通.在明代对外海上贸易上为一处通商点。  相似文献   

7.
台湾的祭祀圈(信仰圈)理论,为研究汉人民间信仰提供了一个具有参照性的体系架构。台湾地区的妈祖信仰具有完全民间性的特征,这与湄洲岛的妈祖信仰不同。湄洲岛的妈祖信仰空间由本岛十四间妈祖宫与祖庙组成,其祭祀组织可划分为以祖庙为中心的地方性信仰组织与全球性信仰组织。前者具有民间性特征,祖庙作为全岛祭祀中心,与各社区有着紧密的互动联系,中心与地域相叠合;后者则因国家政治、地方形象塑造和旅游经济等外力的介入,形成官方与民间并行的权力结构,本岛社区在祖庙管理中被边缘化,信仰中心浮动于地域之外。  相似文献   

8.
梁琚 《沧桑》2011,(3):43-45
关羽是一个具有忠、信、勇等多方面优秀品质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个身兼"财神""战神""保护神""宗教护法神"等多重身份的神化英雄。在他去世以后,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他有大规模的祭祀,特别是他的故里山西运城地区的祭祀更是形式多样,别具特色,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运城地区关公祭祀表现着统治阶级对"忠"的积极倡导,蕴含着广大民众对"勇"和"信"的心理需求,反映着社会各阶层对"忠义""仁勇""诚信"的不同要求,而且已成为一条联系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纽带。当代的关公祭祀更多地转向了商业化和旅游产业化目的。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信仰是具东北特色的山神信仰文化之一,也是长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山信仰经历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时代,发展为物格神崇拜、人格神崇拜,历史上帝王封禅、民众祭祀是推动长白山信仰不断演化变迁的推动者。近代以来,长白山信仰发生了变化,从官方信仰空间转换为民间信仰空间,其发挥了调节心理、整合地方、规范道德等社会功能。以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关系为视角,考察近代长白山信仰的发展及内涵的变化,发现在长白山区一带,广泛存在对长白山山神的祭祀和崇拜,其对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鸿光 《民俗研究》2023,(1):137-145
南霁云为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中的殉国唐将,因乞师断指留有忠义之名,殒后受到朝廷封赐,且长期作为张许二公“双忠信仰”的配祀存在。明代以降,南霁云逐渐独立成神,其庙曰“南将军庙”或“黑神庙”等,其神职为救火禳灾、启梦捉凶与护境安民。该神在贵州奉祀最谨,这是“父代子荣”、讹音误传等因素作用的结果。此外,湘西、川东、江淮、陇地亦有黑神信仰分布,这与移民迁徙、故地情怀及国家敕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