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讯     
正明长城九边重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李严、张玉坤、解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定价:58元。本书从宏观至微观依次探讨军事聚落的时空分布规律、防御性特征、层次与规模、系统内部构成因素四方面内容,叙述明长城军事聚落兴筑较为集中的三个阶段,探寻九边重镇军事聚落的总体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现场踏勘和史料印证,剖析军事聚落选址"因地形用险置塞"的防御性特征和军堡自身的内、外两层防御功能。军事聚落在都  相似文献   

2.
徽州滩,位于南京河西下圩村西侧,因地处江边,旧时居民多以经营木材的徽州商人为主,故称"徽州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徽州滩乃是上新河一带安徽人做木材买卖的经营地,这里大多数居民讲皖南话,他们将长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及安徽的木材买来,水运至南京,堆积于徽州滩,再批发或零售给南京城的房产商或家具商。那时,城里人到徽州滩买木材喜欢兼看另一个特有景观"水上流动人家"。  相似文献   

3.
明代三峡新滩地区地质滑坡对交通和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论述了地质滑坡导致局部地区的环境变迁,以及人们为适应环境变迁所做出的种种社会应对。明代嘉靖年间三峡新滩地区的大型滑坡对这里的水路交通造成了严重影响,三峡航路长时间受阻。地方官员曾先后组织人力对新滩地区的崩岸滩石进行疏凿,从而使水路交通在相当程度上得到缓和甚至改观。秋冬季节水位浅涸,三峡航路交通形势险峻时,出入川、楚二地的商旅船只途经该江段时,都不得不进行"盘滩"。专事盘滩成了很多当地居民的专门职业,他们以此谋生,号称"滩子";这同时也形成了三峡新滩地区的季节性繁荣,成为一种独特的三峡经济与三峡景观。历史时期三峡已出现相应的江事预防与赈救措施。  相似文献   

4.
河南地区史前城址脱胎于早期的环濠聚落。在史前人口不断滋生的情况下,由于婚姻和血缘纽带集中聚居,构成了规模更大的史前城址。史前晚期的社会分化导致城址的构成模式由"大同模式"向"小康模式"转变,进而形成了三代大型都邑聚落的"城郭体系"。  相似文献   

5.
1997年秋,汉水水位下降,我们对郧县境内汉水沿岸古文化遗址进行再调查,先后在郧县新发现旧石器地点三处,采集标本百余件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三浪滩遗址。三浪滩遗址位于郧县安城乡大树垭村九组,三浪滩是以汉水河滩之名而来。三浪滩村毗邻辽瓦多黑家湾村,其间有一条小溪相隔,沿溪口而上约百余米有一座新建的大桥,一条公路(辽瓦──五峰)从黑家湾和三浪滩村背后通过。隔江相望是前房、后房旧石器遗址,在其上游不远处为弥陀寺村,著名的"郧县人"遗址就在这里(图一)。三浪滩遗址位于汉水的一级阶地,若将河漫滩考虑进去则为二级阶地。…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说:"秦邮八景"中我最不感兴趣的是"露筋晓月",我却不以为然。"露筋"在哪里?我们今天从江都车站开出的北行汽车,穿过"高邮到邵伯,还有六十六",沿着古运河大堤,再行驶26里,有一个名叫"露筋"的地方。这里属江都市边境昭关镇露筋村,再向北即是高邮市境。一、地名由来种种"露筋"地名,有工具书认为:"旧传唐有女子夜  相似文献   

7.
关于聚落考古的实践,在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早在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和中国考古学家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时,已经有了聚落考古的萌芽。到了1928年开始发掘安阳殷墟时,已经大规模地揭露殷墟宫殿区和王陵区,实质上这就是在做聚落考古,只不过,当时还没有明确的聚落考古的理念罢了。苏联考古界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一批年轻的学者批评传统的考古学"见物不见人",从1934到1940年,着手在乌克兰境内的特里  相似文献   

8.
来信选登     
《旅游》2013,(6):2
老地名是城市文化的"血脉"过去到一些地方旅游,看到一些老地名分外亲切。可是近来发现一些老地名纷纷在城市建设中,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旅游的味顿时减了不少。老地名是城市文化的"血脉",彰显一个地方无可比拟的丰厚"家底"。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大拆大建,老地名纷纷消失了。在城市地名的命名中出现了盲目崇洋和照搬外国文化模式的倾向,有的城市嫌老地名土气,与城市的高贵、洋气"不匹配",故要起一个所谓富丽堂皇的洋名;有的城市把公交站点、道路命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从明初便开始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人口大迁移,到明末清初更达到高潮。这场人口大迁移是由两句话概括而成, 即: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四川诸多县都曾做过关于“湖广填四川”的数据统计,湖北却没有“江西填湖广”的记录。江西填湖广,都填到哪儿去了呢? 武汉历史文化的渊源常可以在作为地方历史大事记的地名里探寻得到。那些被正史遗忘且尘封多年的民族迁移史竟然也从地名中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蔚州志和蔚县地名资料汇编为数据源,借助GIS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了蔚县乡村聚落商周时期至清朝3000多年间的空间格局演化特点。总体演化过程呈现由集中分布趋向随机分布的特征;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四个不同阶段的区域空间格局:"缓慢增长的壶流河一侧‘一’字形‘双核’分布模式"、"普遍增长的壶流河下游‘多核’分布模式"、"快速增长的壶流河两侧大范围增长带的空间扩展模式"、"稳定增长的壶流河两侧带状‘多核’空间分布模式"。根据演化特点和历史文化资料分析,总结了蔚县乡村聚落演化的自然条件、军事历史条件、人口迁移和经济贸易发展四个方面驱动因素。研究表明核密度估计法可以较好的表现聚落空间格局,方便历史聚落演化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河南巩义市滩小关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滩小关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北 15公里的黄河南岸。遗址主要分布在双槐树村南的土岭上 ,其东部边缘到滩小关村西南岭上 ,俗称之为滩小关遗址 ① 。它西北距伊洛河入黄河口约 3公里 ,正处在“洛”之地。 (图一 )沿河一线地势高亢 ,属邙山黄土塬。这里沟壑纵横 ,丘陵起伏 ,水源缺乏。从古人类居住处至现在黄河水面 ,落差约 10 0米 ,若取用黄河之水 ,是较困难的。滩小关遗址西约 1公里的邙山塬上 ,有隋代洛口仓城遗址 ,目前尚存一段夯土城墙 ,残高 4米余。村东约 4公里的洛口村东 ,有伏羲台仰韶文化遗址 ,相传是伏羲氏观察河洛汇流…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发现的17座史前城址,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它们由长江和汉水分割成三个相对集中分布的区域,并沿江汉湖盆和洞庭湖盆边缘形成新月形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一区域与史前遗址的分布密集度及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达程度高度契合。根据城址自身的规模、面积、附属聚落及控制区域,形成超级城址—大中型城址—小型城址—普通聚落四级聚落等级体系,类似于"都—邑—聚"的结构模式。分析城址聚落群内部结构,则可分为核心圈层、控制圈层、势力范围三圈结构体系。这种以城址为核心的四级聚落等级体系和圈层结构,反映了长江中游地区已经迈入了文明的门槛,并超越了方国(酋邦)阶段,进入了王国文明阶段。  相似文献   

13.
聚落或居址形态近来在中国考古界受到广泛关注是我国考古研究的可喜景象。虽然在许多论著中settlementarchae-ology被理解成"聚落考古"并无不当,但是就其严格的科学涵义而言,它包括了从旧石器时代旷野营地到早期文明城市国家这样形态迥异的分析跨度。而"聚落"的涵义一般是指新石器时代以降的农业聚居村落。换言之,聚落是居址形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居址形态则远远超出了聚落的范畴。对干居址考古学的目的和意义,特里格有一个简洁的定义,称之为"运用考古材料来研究社会关系"①。这一研究方法与我国目前流行…  相似文献   

14.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聚落选址和布局的演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城乡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客观上表现为聚落选址和布局的演变:即在发达地区表现为居民聚集区由点状分布趋向面状分布,在欠发达地区表现为由点状分布趋向线状分布。这种聚落选址和布局的演变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受着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的制约;然而,聚落选址和布局演变又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现代交通取向,现代市场取向、现代工业取向和现代人口取向是聚落演变的重要推动力,影响聚落选址和布局的基本格局。不同的聚落选址和布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的北方地区人口数量较前期急剧增长,聚落规模差异加剧,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在经历了财富集中、高等级聚落、大型宫室、祭坛及公共设施涌现的过程之后,聚落间防御需求日趋强烈,环壕、城垣等防御设施成为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常态化的祭祀、占卜等宗教活动成为凝聚聚落人群的核心手段。公元前2300年前后,以石峁城址为核心的北方地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形成,开启了早期城市化道路,迈开了走向早期国家的步伐。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石峁遗址不仅成为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城址,也当仁不让地成为北方地区地缘政治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解放前我国地理学界关于小城镇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解放前我国地理学界关于小城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我们认为,我国地理学者对小城镇较有系统的研究起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小城镇大体是指人口规模为1000-5000人的各种农业、工业、商业、政治、文化等聚落;这一时期我国地理学者对小城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分类、小城镇地理位置和地理分布、小城镇形态及空间扩展、小城镇位置变迁与历史发展、小城镇人口、商业、文化特征以及城镇内部用地结构与房屋构造等六个方面;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及学科发展的影响,小城镇研究内容窄、程度浅、系统性不强,所运用的理论、方法也较简单、落后。  相似文献   

17.
三杨庄聚落遗址发现的庭院内的房屋建筑,符合汉代一般民户建筑的"一堂二内"的记载,也与汉代"五口之家"的家庭规模相适应;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规定"一宅"的面积是"大方卅步",约相当于今天1700多平方米。三杨庄聚落遗址中庭院面积近2000平方米,基本符合《二年律令·户律》中普通民户"一宅"的面积。这表明汉代关于住宅大小的规定,可能是一项长期实行的比较稳定的制度。汉代人所抨击的"田宅逾制"问题,是说"田"、"宅"都不能"逾制",其中"宅"的面积大小的规定必定是长期存在的;三杨庄庭院遗址,可能就是《二年律令·户律》中"民宅园户籍"中"宅园"的真实再现,"民宅园户籍"应是记载民户家庭人口情况、住宅及其附属物"园"情况的综合簿籍。  相似文献   

18.
吴滔 《历史研究》2012,(1):54-70,191,195
南翔自聚落形成之日起就与寺院之间纠葛不断,经过宋元明清四朝的不断"层累",其历史已被当地人前推至南朝萧梁时代,从而完成了从"因寺名镇"到"因寺成镇"的型塑。以上过程,直接因应于明中叶以降江南市场发育和市镇聚落拓展等关键历史阶段。作为南翔"三大古刹"之首的南翔寺,不仅参与并见证了南翔镇从兴起到日趋繁荣的历史过程,而且逐渐由单纯的宗教中心发展成为集宗教、商业和行政等职能于一体的重要场所。然而,寺庙并非市场发育的主导"驱动力",南翔镇的形成及成长,乃是空间、制度、商贸、文化等多条脉络交互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对2000年、2005年及2010年的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得到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分类图,运用景观指数法和空间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株潭地区聚落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动因进行分析,并分析了聚落与耕地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聚落的面积、数量规模和分布密度加速扩大,集中分布在高程200 m以下;聚落空间演化的自然动因是低地平原指向,而社会动因是人口规模的变化;提出耕地与聚落面积比指数(K)概念,根据K值的大小可以将耕地与聚落的空间组合关系分为3类地区:耕地资源紧缺区、耕地资源平衡区、耕地资源盈余区;聚落与耕地的空间转移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持续稳定型和动态变化型;长沙市周边耕地转为聚落的趋势十分明显;聚落空间扩张对耕地的影响存在一个空间临界点,城市化速度越快,临界点的位置距离聚落越远。  相似文献   

20.
灵宝西坡遗址是一处以仰韶文化中期遗存为主的大型聚落,多次在房址和墓葬中发现朱砂遗存。本文对西坡遗址出土朱砂进行了分类梳理,并结合中外民族志和考古材料,对朱砂的功能及含义进行了探讨。朱砂作为特殊媒介在西坡聚落不同的时空环境里表达了不同的含义,这里使用朱砂的现象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礼仪上的传承性,标志着以朱砂为介质来表达人们思想观念的方式,在仰韶文化中期发展到了较为成熟规范的阶段。色泽鲜艳的朱砂与聚落特定空间的有机结合,使得朱砂本身及其使用环境被赋予独特的社会功能,成为鉴别社会角色和身份差别的重要标识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