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湯居處,向來是夏商之際歷史研究的重要課題。清華簡所記"湯處於湯丘"前所未見,爲探討商湯居處提供了新資料,引人矚目。湯丘應位於漳河型下七垣文化的中心地區,且地處有莘氏以西附近;湯丘即清華簡《繫年》衛叔封受封的"庚丘",其地望不出今豫北鶴壁、安陽一帶。亳可稱"亳中",既可表城邑名,也可表區域名;清華簡《尹誥》"亳中邑"即"亳中之邑",指以亳爲中心的商族核心統治區域之内的城邑。湯伐葛前之亳在豫北三市境内,與湯丘鄰近,二者同屬"亳中邑";滅夏前,湯居於湯丘在先,後來纔遷居亳。探討湯丘地望及其與伐葛前之亳的關係,有助於增進對商族八遷問題的認識。  相似文献   

2.
《史记》载郑桓公“初封于郑”,后世以古今地名对照法言之,多谓在京兆郑县,实有可疑。由于司马迁有以诸侯国所徙之都误作始封之地的实例,惯于将诸侯定都时间长且影响力大的都邑作为初封之邑的书写倾向,故《史记》之载反不如《世本》所记桓公初封棫林,继迁拾地之说具体而合理。关于“棫林”的称名,后世多误为“咸林”,可能是受到郑玄《诗谱》及孔疏的影响。其实棫林之地于《左传》中两见,许地棫林与桓公始封地关联不大,似可排除。而秦地棫林位于泾水之西,或可与之系联,据此推考棫林地望并不在郑县(今陕西华县东),而应在陕西扶风一带,或即桓公初封之地。至于首迁之拾地,则与郑县密不可分,可视为郑国东迁前的旧郑。  相似文献   

3.
古代文献和商周古文字资料中的缯地、曾国,历来争议颇大。文献和考古学资料更加支持《夏本纪》所记缯氏早期居地在今河南方城缯关一带,《春秋》经传所记今山东兰陵之姒姓之鄫与《夏本纪》所记缯氏东迁有关。卜辞之曾地望待考,但大体可以推断,其不大可能位于今河南方城缯关一带。湖北随州叶家山M65所出青铜器铭文可以证明位于今湖北随州一带的姬姓曾国似至迟于西周康王时期即已存在,西周晚期联合申国召犬戎伐周的缯,可能就在今湖北随州一带。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起郦道元(466/472?——527)《水经注》,永乐大典本(1403——1408),其“洧水注”引《竹书纪年》条云: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日桓公《水经·洧水注》这条《纪年》引文,问题很多.约而计之,已被提出且问题基本解决者一;已被提出而解决不得其法,问题越来越复杂者又一;虽已提出而犹不以为事,不被视为问题者又其一;本属此条最根本问题,十分严重而至今尚未被提出,千年来不曾视为问题的问题者又其一(此即本文所谓误读悬案是也).  相似文献   

5.
依据《左传》《山海经》《竹书纪年》《归藏》《连山》等古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掘所见城邑遗址及相关资料,对先夏、夏初都邑阳城、阳翟进行了考证,认为在先夏时,鲧、禹都阳城,阳城系鲧所建,禹时另建大城;启都阳翟,其地为古代天文意义上的"天下之中",亦即周武王打算"宅兹中国"的"有夏之居"。从而证明,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伊、洧之间,汝水、颍水流域以北的嵩山一带,既是先夏、夏初时夏人活动的主要地理空间和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早期国家政治组织形态形成并发展的源地。  相似文献   

6.
<正> 中山进入战国,曾建立过两座较为著名的都城,对此,《世本·居篇》有言:“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关于桓公的新都灵寿城,经过本世纪七十年代的大规模发掘,现已证实其位于今河北灵寿县西北十公里处,即今平山县三汲乡一带。然而,对于中山武公所居的顾的位置,由于缺乏考古资料及众说纷纭,至今未能取得共识。因撰此文,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河南上蔡郭庄王金鼎1号春秋楚墓出土有儿簋铭文中"洹"字读法及相关问题。簋之时代,从其铭文字体和有关辞例,同出铜器、陶器等看,似以定在春秋晚期前段为宜,而非春秋早期。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目前所见两周金文中"桓"字,或写作"■"、"■",而未见有写作"洹"者。相反,金文和楚简中却有"宣"写作"洹"的例证。因此,将"洹"读作"桓",谓"陈洹公"即"陈桓公",不当,应读为"宣","陈洹公"即"陈宣公"。由此可对洹子孟姜壶"洹"字的读法重新加以审视。以往多读"洹"为"桓",谓"洹子"即《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田桓子"。据簋铭及清华简《系年》等新出材料来看,壶铭的"洹"应即"宣","洹子"即"宣子",而非传统认为的"桓子"。  相似文献   

8.
莱芜博物馆所藏当地出土的"丰丘造"铜戈,其铭文"丰丘",应与《左传》记载的丰丘是同一地。此地在临淄西南方、莱芜西北部丘陵一带。综合"方鼎"等与丰国、丰伯有关的铜器铭文和文献记载来看,位于现今莱芜地区的丰丘,曾是周初"丰伯"的居地。周公东征时,位于东方地区的丰伯,因其居地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而被灭,原丰伯故地被称为"丰丘"。  相似文献   

9.
今《合集》36567拼接有误,当依照董作宾、曾毅公之旧说重新调整。其中的"京"字旧隶定为"亳",似误。而卜辞所记商王行进地的先后顺序为商、京、鸿、彻。其中京地殆即山东平阴、肥城一带的京兹;鸿当读作"红",即《春秋经》昭公八年"蒐于红"之"红",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北;彻或在汶水与淄水的上游,也即山东原山附近。故商王行进的具体路线即是从今山东宁阳附近的鄣地出发,北上至京,进而东向到达泰安红地,又东北向至于彻,抵达淄水流域上游一带。此路线的钩稽,对商周齐鲁交通的研究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依据晚商王步卜辞规律推断,《合集》36501首辞所残之占卜地为"商",其地望大致是在今山东东平县接山镇鄣城村一带。首辞所涉及的田猎点则为殸,即字初文之一种,可读为祊,去汶水下游的东土商邑半日行程,属"汶阳之田"内的重要田猎点。卜辞习见之滳水,殆指商邑附近之水,或即汶水流经商邑段的专名,商人对东土的开拓往往需要凭借滳水而东进。滳水流域附近尚有兆、巛、壴、等地名与水名。其中兆即《春秋》经传中所记载的洮或桃,在今汶水以南山东宁阳县境内,大致与成地相毗邻。巛当读作淄,为汶水支流,殆即今之"柴汶"河。壴在今山东宁阳一带,地则坐落于"汶阳之田",亦属晚商重要田猎点。此外,东土商邑附近尚有一津渡,乃晚商汶水下游南北两岸交通的重要节点,且至少延续使用至东周时期。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茶经》等文献记述,对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中所见之茶具作了考辨,并对其时北地饮茶之俗的流播、自身的地域特色及古人的"一器多用"现象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内战后至 1 9世纪末 ,美国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这个被称为“镀金时代”的过渡时期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美国加大了对西部开发的力度。内战前尚被称为“美国荒漠”的大平原地区 ,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开拓为辽阔的“牧畜王国”。美国东部和欧洲资本的流入 ,对促成美国西部牧牛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美国西部牧区在引资中也有一些负面教训。探究美国西部牧区资本流入的得失 ,会使我们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周钢 《世界历史》2004,9(4):46-56
内战后至19世纪末,美国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这个被称为“镀金时代”的过渡时期,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加大了对西部开发的力度。内战前尚被称为“美国荒漠”的大平原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开拓为辽阔的“牧畜王国”。美国东部和欧洲资本的流入,对促成美国西部牧牛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美国西部牧区在引资中也有一些负面教训。探究美国西部牧区资本流入的得失,会使我们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presents statistics and literature on 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and between the South and North. The main discussion is focused on identifying which years 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creased in the UK and US, and to give some tentative reasons for this. The objectives are to show the difference in the use of the term 'poverty', the magnitude of 'povertie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government policies in the North. The experiences of particularly the UK and US contain lessons that may be useful for policy formation to alleviate poverty and inequality in the South.  相似文献   

15.
16.
赵银河 《丝绸之路》2011,(2):107-108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越来越成为就业边缘化的特殊群体。因此,了解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深入分析这一社会问题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19.
The Dutch planning system rejoices a very positive reput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lanning literature. Yet both the conceptual orient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of Dutch planning are eroded. New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have emerged that effectively form a 'shadow structure' to the official planning system, eroding both its effectiveness and legitimacy.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is instititutional development is to be understoo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larger processes of social change to which the system has so far not responded: the coming 'network society'. In light of this analysis it is suggested that Dutch planning could enhance both its effectiveness and legitimacy by reconsidering some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planning system.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结合野外调研,研究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行政变化和交通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下游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研究认为,从细石器时期到汉晋时期,塔里木河下游气候湿润,生态环境比较稳定,人类活动从原始经济向汉晋城邦文明稳步演进,对外交通便利,形成塔里木盆地东部重要的鄯善(楼兰)独立王国:东晋以后,气候逐渐变干,下游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枢纽和交通线路被废弃,鄯善国消亡,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成为封闭的游牧区:18世纪中期以后,下游绿洲归属吐鲁番政区管辖,对外联系再次畅通,是因为这一时期气候湿润:19世纪末期,气候变化剧烈,再次变干,塔里木河下游与吐鲁番之间的政治、交通联系中断,开始属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上一级行政区管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