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岁平  佘星银 《文博》2003,(1):39-44,56
陕西勉县武侯祠是全国第一座武侯祠,也是刘后主刘禅诏定唯一的武侯祠。这在全国武侯祠之中,早已是不争而明的事实。不过这些武侯祠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这里以不同的纪念方式传承着这位千古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古今皆然之精神,以此焕发出创造新历史的精神原动力。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2.
冯岁平 《文博》2002,(4):72-76
陕西勉县武侯祠,在全国武侯祠的定位,是早已确定了的:它是全国创建时间最早的武侯祠,也是蜀后主刘禅诏令所建唯一的一个武侯祠。千百年来,勉县武侯祠不断修葺、整治,使之成为陕南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也是人们膜拜千古名相诸葛亮,追念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理想场所。但该祠所在地的学者之研究,集中在魏蜀争夺汉中及“六出祁山”诸史实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侯宣杰 《沧桑》2010,(3):40-41
通过刻画清代广西边疆的人文生态与城市兴衰的历史全景,证实人文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境因子,对城市兴衰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视角,可以深化对区域蔬菜史的认识。清代陕西夏秋瓜茄菜豆蔬菜格局尚未完全成型,园蔬和野蔬的区域分布、食用频度、收获早晚及商品化程度存在鲜明的区域差异。这种局面的形成,与热量、灌溉、土壤等自然因素,交通、市场、城市、政策等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和文化、心理等人文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探讨清代陕西县治城市水灾发生的特征、机理及其与地区性水灾的关系,我们发现,城市水灾与地区性水灾关联度不高,江河暴涨暴落是城市水灾的主要致灾因子。水灾高发城市大多与城市所处的微地形地貌环境有关,62%的城市水灾发生在仅占总数17%的县城,突发性、局部性是清代陕西县治城市水灾的显著特征。人类因素在城市水灾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广泛性、隐蔽性和严重性,区域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以及应对水灾的方略与措施,决定了城市水灾发生的频次与程度。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类因素在城市水灾中的作用与影响,是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城市水灾发生机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邹怡 《清史研究》2003,77(4):19-32
屋宇密集的城市,火灾牵动着诸多的社会关系,连带了一系列社会事务,因而城市消防事业的运作情形,反映了城市中社会关系的组织和构造.有清一代,杭州地方政府组织了专门的救火兵丁,实施了"官水桶"等防火措施,但限于人力与财力,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消防需求.为此,政府将平时的防火工作下放到基层,并号召民间力量参与其中.而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居民关系复杂化,则推动了"义民"、"救火集"等民间救火组织的产生.官方与民间两类救火力量,各有不足,互相补充,共同承担起杭城火灾的救灭任务.灾后的赈济亦由官府和民间双方共同参与,但在官员自愿捐资的背后,却是他们保全宦途的策略性考虑.  相似文献   

7.
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青海境内城镇发展区域基本限定在河湟谷地的湟水、大通河流域及黄河九曲的纵深方向,即在湟水中下游形成城镇网络雏形后,向西北连接河西走廊并扩展到青海湖地区,向西南延展至黄河上游两岸。这一分布格局的架构,不仅与清代逐渐完善的官僚设置、府县行政体制相附和,也与自然地理形势、民族集聚的人文环境关联。  相似文献   

8.
张安东 《上海地方志》2023,(4):39-46+95
清代是中国古代方志发展的巅峰,方志编纂理论随之获得很大发展。康熙、乾隆、嘉庆三朝,三次编修《大清一统志》,各地方志的编修普遍开展,大量文人学者积极投身于方志编纂,大大提高了方志的质量,同时方志编纂理论研究也趋于深入。清代方志编修者在修志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方志编纂的理论问题,对于清以前的方志编纂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与此同时,在方志编纂理论的影响下,清代方志编纂体例、方志的结构形式出现了较大变化,在承袭旧志体的基础上,开始综合运用多种形式,这种现象反映了志书编纂实践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9.
清代是新疆历史上经济开发规模最大、开发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也是新疆城市发展最快、城市地理变化最明显的时期,因而,从总体上研究这一时期该地区城市人口及城市规模,对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应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本文首先分析了清后期新疆城市人口的统计原则,从清前期天山南北主要城市的人口数量及城市规模、清后期新疆主要城市的人口数量及城市规模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述论,初步探讨了形成这种人口规模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昆 《攀登》2016,(4):61-66
随着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城市流动人口的持续增加,为城市社会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尤其是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为此,本课题在调研基础上,以西宁市为例就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路径等作了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11.
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八年,清廷在拉萨大昭寺和北京雍和宫各置一只金瓶,规定以后蒙藏地区呼图克图的呼毕勒罕由金瓶掣签认定。以往研究对西藏金瓶掣签的实施情况有较深入探讨,而对雍和宫的金瓶掣签则关注较少。作者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雍和宫满、汉、蒙文档案,对蒙古地区各呼图克图呼毕勒罕认定的程序和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庚 《人文地理》2012,26(1):102-106
以西安市长安区、渭南市澄城县、宝鸡市岐山县为考察点,采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软件对三县土地流转现状进行实证分析,以查明不同区域土地流转差异情况和造成土地流转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三县区土地流转达成比例相差较大,流转规模、流转方式有很大不同,流转价格更是有较大差别,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强的土地"非粮化"现象,土地流转更接近市场行为。非农收入水平、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各类土地流转中介和管理机构的完善程度、农户的社会保障程度等对土地流转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方式均为正向,并且对流出率的影响超过对流入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新疆城市的占地规模由城池规模和关厢规模两部分组成,城池规模主要受城市的政治、军事地位的影响,而关厢规模则由城市所在腹地(如绿洲)的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及自然地理条件决定。这两方面共同形成和制约着城市的规模大小,使清代新疆城市不仅规模悬殊,而且这些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地域分布上也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4.
袁杰 《收藏家》2023,(9):2-11
本文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清代花鸟画作品,结合历史背景与史料记载,详尽分析了清代花鸟画名家名品的造型、笔墨、设色、审美以及营造意境等方面的高超画艺,呈现清代花鸟画艺术承前启后、繁荣昌盛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战国秦汉城市人口结构初探--以农民问题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仁桃 《史学月刊》2006,(5):108-114
伴随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内居民的构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城最初是军事防御的城堡,居民以农人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兴盛,春秋战国时的城市居民主要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但农民一直都是主体。两汉时仍然延续着战国的传统,但在交换经济和土地兼并的破坏下,大量农民丧失了土地,沦为流民或大土地所有者的依附民,城内农业人口的数量不断趋于下降,但短期内还不会完全被排挤在城墙之外。  相似文献   

16.
清代粮价数据质量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及王业键编辑的清代粮价资料库中的粮价数据为基础,具体量化了1736—1911年间长江流域九府的米价数据质量。研究表明,乾隆朝的粮价数据质量高于嘉庆、道光两朝,嘉庆、道光两朝的数据质量高于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当我们运用粮价数据考察清代的经济运行状况时,首要之事就是要针对具体的时间、地点,进行数据质量分析。清末的数据质量尤其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17.
贾龙  陈孝勇 《风景名胜》2021,(1):0241-0242
“十三五”时期启动实施的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平凉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城市管理科学化、居民生活便捷化、经济社会发展高效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分析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了清代陕西较重要的产业——农村畜养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的地域发展特征,牲畜市场的结构与分布,牲畜输出,初步匡算出清代陕西的年牲畜交易量。指出清代陕西农村畜养业具有普遍性的特点,遍在的农家耕畜需求以及作为交通工具役使,促进了农村畜养业的发展。另外,本地地近塞北,处于农牧分界地区,陕北部分州县半农半牧,故畜牧业发达。牲畜的交易与地方良种培育具有地缘优势,陕北"佳米驴",关中"秦川牛"、"关中驴"、"关中骡"在清代均形成地方品牌,是清代陕西对外输出的牲畜良种,在全国颇具知名度。这里每年牲畜交易十分频繁,牲畜市场发育最完善。清末陕西年牲畜交易量大体在20-40万头之间,牲畜税是地方商品中征收最多的税种,也构成陕西地方财政最重要的来源与补充。从这一点来说,它也是清代陕西地方经济发展有别于其它经济发达省区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私铸钱币在历朝历代屡禁不绝,其形制、重量、制作手法多种多样。陕西榆林市镇川镇一地下挖出的瓷罐中出土了一批数量较多的清代私铸(或伪造)钱币,总重达1400g。这批钱币对了解清代伪造货币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一材质判断有较多数量的钱币在锈蚀层下显现出金黄色光泽,有的表面还有泛白色的锈蚀层,根据这些现象判断,这些钱应为黄铜质地。从钱币外观和锈蚀产物综合判断,这批钱币的材质主要是黄铜,其次为青铜。可能还有少量红铜。二有年号的钱币可辨面文的有:顺治通宝(5枚),乾隆通宝(34枚),嘉庆通宝(1枚),道光通宝(36枚),咸丰通宝(11枚),同治通宝(36枚),光绪通宝(1枚);宽永通宝(1枚)。有的钱币背面隐约可见铸局名,如“宝泉”、“宝源”等满文字样,文字的写法也与宫铸钱有所不同,或为异书体(图1)。  相似文献   

20.
王聪  姚敏 《黑龙江史志》2013,(17):69-70
黑龙江是个移民大省,而清代则是黑龙江移民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移民活动造就了移民文化,移民社会下的宗教信仰问题又是移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对国内清代黑龙江移民相关问题的研究做一综述,以供学者们批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