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泽文 《南方文物》2012,(2):142-145,118
西周金文中有一个字形作“斤”的字,用作地名,见于《殷周金文集成》2674征人鼎,以及新近发 布的京师畯尊,涉及周昭王伐楚、南巡路线. 征人鼎,又名天君鼎,陈介祺旧藏,现藏日本①.125个字(含合文1,图一):  相似文献   

2.
一并非“冬雷震震”在商代甲骨文里,有字如图一。此字罗振玉释电,叶玉森释雹,郭沫若释虹,陈梦家释(阝齐),于省吾、孙海波释雷。金文有罍字如图二。从字形上看,甲骨文雷字就是金文罍字的前身。《说文》:“龟目酒尊,刻木作云雷象,象施不穷也。”所以罍即畾,就是雷字。它不过是被假借作为罍字罢了。  相似文献   

3.
陶文二题     
秦陵“左司高瓦”陶文考辨 1977年发掘的始皇陵北二、三、四号建筑遗迹中,曾出土了一些陶文。学者们对陶文已有了较正确的释文。但其中,有一个陶文释为“左司高瓦”,我认为其中的“瓦”字欠妥,似有商榷的余地,下面谈一下个人的看法。“瓦”字,《说文》的小篆为瓦(图一,与陶文区别很大,陶文的字形是(图一,小篆的瓦比陶文多出一横和下边一笔的延长部分。再还有两个区别。一、陶文是一  相似文献   

4.
徐宝贵  孙臣 《考古与文物》2001,(1):78-82,95
于省吾先生释甲骨文此字为“橐”,他说:“至于橐 字作 ,其中所从的 ,为什么释为缶?我的解答是,商代金文宝字所从之缶,作父丁卣作 ,辇卣和 均作 。不仅如此,商代金文的宝字所从之缶,也有不从口者。例如,作父乙卣作 ,新尊作  相似文献   

5.
田炜 《考古与文物》2012,(2):103-105
西周金文和战国晋系古玺中有一个从从世的字,旧有"朑"、"■"、"■"、"■"、"■"、"■"和"百世"合文等多种释法,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字形的比较分析,支持释"■"的观点,并进而指出"■"、"世"二字的古音相近,"■"实际上是一个两声字,是"世"字的异体。本文还通过对"■"字及与其形近诸字的形体辨析,指出战国齐系古玺中一个被释为"眅"的字应该改释为"■"。  相似文献   

6.
释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说文·高部》云:“亳,京兆杜陵亭也。从高省·乇声。”此释不确,乇音宅、音磔,与亳声相去甚远,亳字不当从乇得声明显可见。今按亳字在三期以前的卜辞中多写作(?),三期以后特别是在五期卜辞中皆写作(?),可知拿就是亳字的初文。初文(?)字当从高省、(?)声,(?)字甲骨、金文或写作(?)(见《甲骨文编》、《金文编》卷十三),实即丰字之本字。五期卜辞云:“在(?)师贞”(《摭续》一七五),于省吾先生释此字为(?),晚周陶文“蒦阳南里人(?)”之(?)又写作(?)是其证。《说文·生部》云:“(?),草  相似文献   

7.
<正>由张英、任万举、罗显清辑录的《吉林出土古代官印》(1)一书,卷末附有吉林各地馆藏私印68方,经审阅发现,释文、断代纰漏颇多;其中3印,笔者先后已作研讨(2),余下之印,尚需辨明是非。下揭编号228之印(图一),原书释作"岌阳"。此印左字无疑问,右字不确。原书释"岌",显然不明该字为先秦古文,而按小篆的字形结构作为比照,由此走入误区。此字上部从""形,实为"",甲骨文、金文皆有  相似文献   

8.
何尊铭文解释补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尊铭文第一行第四字,隶古定当作(?),左(?),右吕,古今字典中皆不见。吕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有两种方式:一是专名词,作人名、氏族名、国名、地名,大约音铝,无本义可寻;一是作为宫,雝等字的声符,不独立存在,大约音邕,其义也不详。(?)见《说文》舁部,形体相合,铭文把巳写在右旁罢了。(?)的字形比较复杂,不是部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齐国"节墨之亓市工"古玺的末字应该释为"工"。齐国陶文"句华门陈棱再鄗廩坸亭釜节"中的"坸"训治,是攻治之意。由此可见,齐国的官市、官廪经营着手工业。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证了来、朿二字各自不同的造字原理,根据甲骨文、金文中二者各种不同形体的具体分析,归纳出二者字形上相互区别的基本依据,井据此得出甲骨文、金文中的朿都应释作来字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1.
许慎《说文解字》释“爵”字为“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对于其中“象爵”之解,前人争论颇多,然并未解释透彻。详细考证甲骨文、金文“爵”字字形可知:早期的“爵”字为象形文字,是先人们根据青铜酒器“爵”的形象创造的,后经演变,“爵”字字形加入了分别表示手和酒的构件,变成了会意字,而古人造爵的设计灵感则是来源于雀的形体。  相似文献   

12.
释商代金文里的“南门”合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商代金文里的“南门”合文施谢捷商代金文里有一徽号文字作[1],见于《父丙鼎》①。新版《金文编》把它作为不识字处理,归在附录上②;李孝定谓此字“从门,上不成文,当为门之象形”,释为“门”③;最近王慎行认为此字“下从门”,上部象亭楼之形,此乃城门上建...  相似文献   

13.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发展至小篆,字形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字形已失去了原有的造字理据。许慎著《说文》,据己所见小篆作解,不免产生误解。随着甲骨文、金文等大量古文字材料的出土与整理,使我们有机会见到许多早期古文字的真实面貌,从而也使《说文》中存在的某些字形分析错误得以发现。本文共辑《说文》中34字,主要据出土古文字材料印证其字形上的讹变,并对许氏的误断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14.
临淄齐国古城以出土大量陶文著称于世。绝大多数都是拓本。散见于各家著录。出土地点明确的.特别是发掘品.屈指可数。近几年来,在临淄古城的不同地点又有不少新的发现,每一地点出土的陶文又都有各自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当时制陶业在不同地区内的分工提供了很好的例  相似文献   

15.
张亚初先生《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一书熔铸了他十年的辛劳,本人在了解到张先生编写《引得》的艰辛经历后,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引得》在4972个金文单字中,对其中一千多个字提出了新认识,凝结了张先生长期以来研究古文字的心血和经验。此外,他还在序言中总结了确定新识字的十二种方法,更有许多新见闪烁其间。但我认为所述方法中“利用金文装饰美化的特点释字” 这一提法还须澄清,“利用由繁趋简的规律释字”、“利用由简趋繁的规律释字”、“利用偏旁通转的规律释字”等方法还须加以限定。在此我想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6.
陈全方、陈馨《新见商用青铜器瑰宝》一文,介绍了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从海外购回的10余件商用青铜器,其中西周(?)簋甲、乙两器铭文中有“(?)香”一词,见于铭文的前半部分:(?)肇作朕文考甲公宝(?)彝,其目夙夕用厥(?)香敦示<祀>于厥百神,亡不鼎,燹夆(?)香,则登于上下……“(?)香”之(?),或反书作(?)。此字金文首见,陈文释作“(?)”,显与字形不符。按据字形及其构词,此字可分析为从“鬯”“聖”省声,当即馨香之“馨”的异体。《说文》曰:“馨,香之远闻者。从香,殸声。殸,籀文馨。”“鬯”是祭祀用的香酒,故“馨”字可…  相似文献   

17.
西安市文物中心所藏青铜器中,有一件战国时期的铜釜甑,甑腹外壁上刻镌铭文两处。其中地名用字写法略同,一作,一作。原报告阙疑未释;或释“富春”合文,以为楚器。今按,参照两形合观,字应是,  相似文献   

18.
乔志敏、赵丙唤合写的《新郑馆藏东周陶文简释》(载《中原文物》1988年1期11页),发表了春秋至战国时期新郑所出郑韩陶文二十七件,其中属于春秋时期的一十八件,多为计数用的数字。属于战国陶文九件,其中有两件为印陶(即考古工作者过去所习惯称谓的戳记陶文)。作者对陶文作了有意义的考释,并对每件陶文的时代及其所从属的陶器,出土与采集的时间、地点都作了清  相似文献   

19.
平山中山王器字凡三十余见。此写或释年或释葉,均不可信。今案是祀字。《说文》祀字或体作禩。碧落碑"有唐五十二祀"祀字亦从異作(?),中山器(?)字显然即此字所从異字的下半部。(?)字或写作(?),字形尤为近似。中山器(?)字可能是異字的简体,假借为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82年第3期介绍邾国故城出土陶量简讯一则,未释陶量上的文字,文中又误将摹写之字倒置。据拓本,此字补足残划后当作(?),释"(?)"。春秋时有两个邾国:一为鲁之附庸,在今山东邹县,金文作"(?)";一为楚之与国,在今湖北黄冈,金文作"邾"(说详陈直《金文拾遗》)。此器出于邹县邾国故城,当是山东境内邾国之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