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该文把历史学家吴晗于1960年写成的《海瑞罢官》与1961年的所谓“单干风”、“翻案风”联系在一起,说《海瑞罢官》“美化地主阶级”,“宣传阶级调和论”;代表地富反坏右“同无产阶级专政对抗,为他们鸣不平,为他们‘翻案’,使他们再上台执政”;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的一株大毒草。  相似文献   

2.
《百年潮》1999,(8)
1965年11月10日,在江青、张春桥策划下,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揭开了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序幕。该文全盘否定历史人物海瑞,粗暴武断地指责吴晗撰写《海瑞罢官》怀有影射现实的政治目的。姚文发表后,《文汇报》又组织记者到北京大学历史系调查,并写成“内参”上报“领导同志”。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妙文”,现按原样曝光,相信它会有助于中国当代史的研究,并将引发人们的许多思考。  相似文献   

3.
晓风 《炎黄春秋》2000,(6):18-20
1967年1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反革命两面派周扬》。这是姚文元继《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评“三家村”》之后,他的第三篇由向文艺界发难开始,进而全面开花指导当时“文化大革命”进程的“巨制宏文”。  相似文献   

4.
韩铁铮 《湖南文史》2014,(10):47-48
我的原籍是河北饶阳县,1938年生于天津。我于1957年考入河北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当时这里只有历史和中文两系,第二年我们这两个系迁入北京,和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合并(现在河北师大的前身)。我1961年在河北北京师院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青县中学担任历史教师。1965年11月的一天,我在《文汇报》上读到后来被称作“吹响了文化大革命号角”的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姚文元以他特有的“敏锐的无产阶级政治嗅觉”嗅到了吴晗的《海瑞罢官》“为彭德怀鸣冤叫屈”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动本质”,进而把历史上所有的清官好官一律打翻在地……  相似文献   

5.
关于《二月提纲》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说《海瑞罢官》鼓吹"单干风"、"翻案风",是毒草,文章的矛头直指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文章上纲很高,语言很凶,引起了学术界、文艺界很大震动,形势逼人,人人自危。为此,当时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组长彭真,副组长陆定一,成员康生、周扬、吴  相似文献   

6.
郝怀明 《炎黄春秋》2010,(12):16-22
<正>中宣部对《海瑞罢官》的反映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署名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点燃了。  相似文献   

7.
吴昆 《炎黄春秋》2011,(8):47-48
1962年2月23日,在全国讨论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激烈争论中,伯父吴晗对我的意见回了一封信。自此以后,我就再也没收到过他的信。因为他在写这封信之后不久,就被隔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直到1969年10月11日在残酷迫害下致死。  相似文献   

8.
宋维 《百年潮》2003,(7):21-24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抛出了姚文元的一篇“火药味”很浓的大批判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引起了文艺界、史学界、新闻界的关注。军报编辑部的老总和编辑们,凭着新闻  相似文献   

9.
冬夜来访的母亲 1978年冬天,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光明日报》编辑、记者苏双碧的家里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她就是遇罗克的母亲王秋琳。 王秋琳的到来,是因为苏双碧几天前(1978年11月15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为何不转载姚文姚文元评《海瑞罢官》的出笼,给吴晗定下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性质,受到学术界、党政界以及正直人们的激烈反对。反映到党内,特别是反映到当时党的中央,就出现了一场“批吴”的性质之争,即政治性质与学术性质之争。前者是要把吴晗纳入反党、反社会主义、反革命、反人民的轨道,并以此作为掀起“文化大革命”的序幕;而后者则想矫正这个轨道,把“批吴”纳入正常的学术讨论之中,以百家争鸣的方式,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学术。这场争论的是与非本来是了如指掌的。但由于代表人物拥有的权力不同,争论自然就朝着恶风逆浪的…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与《文汇报芦’这个题目,郑重想了几十年。1965年,毛泽东让《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时年30岁的郑重注意到毛对《文汇报》有很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1980年6月《新时期》第四期刊登了我写的《逆风恶浪中的雄鹰──遇罗克》一文。随后,《北京日报》又全文登载这篇文章。凭心而论,写这篇文章完全是出自内心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义愤。近二十年了,写文章接触到的那些触目惊心发人深思的材料,至今仍历历在目。遇罗克母亲的一封来信1978年11月15日,我在《光明日报》发表《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第一个为《海瑞罢官》平反。文中在批驳“四人帮”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没有冤案”时,写了这样一段话:“冤案就是你们这些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制造的,今天我们就…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我在上海《报刊文摘》上读到该报摘编贵刊的一篇文章,题为《杨绛不起哄》,文中写道:1957年,吴晗、肖乾、浦熙修、姚芳藻都去鼓动杨绛大鸣大放,幸亏杨绛不起哄,……这几个人后来都被打成右派……这篇文章有两处失实: 一、我是1980年因编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去拜访钱钟书时,才见到杨绛一面的。在这之前,我从未见到过钱钟书和杨绛。1957年,我与浦熙修根本没有去鼓动杨绛鸣放过。 二、吴晗是北京市副市长,没当过右派,众所周知,吴晗是因为60年代写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落马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从姚文元…  相似文献   

14.
祸从驴起 1966年夏,中国大地燃起一股大火,首先烧向“三家村”。仅在5月份一个月里,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就发表了姚文元、戚本禹、关锋等人的十几篇宏论奇文,从《海瑞罢官》、《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批判到《赛金花》,一个月后已把邓拓、吴晗、廖沫沙批得体无完肤,连北京市委也给摧毁了。 笔锋一转,批到青年画家黄胄的头上。 根据当时“文化大革命”的宗旨和专政方向,黄胄都不该这么早就成为重点打击的目标。第一,他自  相似文献   

15.
苏维民 《百年潮》2007,(11):18-21
1945年10月至1965年11月,杨尚昆在中央办公厅主任的岗位上干了20年。杨尚昆曾说,“中央办公厅是中央的办事机构,掌握党的全部机密,把我放在这个位子上,体现了毛泽东对我的信任”。然而,1965年11月10日,杨尚昆突然被免去中办主任职务。同一天,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文化大革命”拉开序幕,中办首当其冲,杨尚昆成为第一个“牺牲品”。  相似文献   

16.
江青为何找到姚文元毛泽东在1967年谈到批《海瑞罢官》一事时说过,江青到上海找姚文元他们搞了一个班子,写出这篇文章。姚文元的这个班子指的就是我们  相似文献   

17.
1965年秋,我随系里到北京东郊星火公社参加“四清”运动。1966年春,史哨兵批翦伯赞,姚文元批《海瑞罢官》等等,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大灾难的前哨战已经打响。我在农村,也从报纸上感到山雨欲来之势。春节休假回北大,曾去看翦老。我们谈到《海瑞罢官》问题,对于姚文元硬把剧本往政治上拉扯都感到牵强,当然远未明了其恶毒用意。这时翦老处境已很困难,对于我去看望,似乎特别敏  相似文献   

18.
196 5年 1 1月 1 0日 ,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彭真以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坦荡襟怀和超人胆略 ,反对和抵制“政治要害说” ,试图正确引导这场讨论 ,把这场批判限制在学术讨论的范围 ,反对和抵制政治上置人于死地的无限上纲。为了阻止社会动乱的产生 ,他主持制定了《二月提纲》 ,力图把运动置于中共中央的领导之下。这场抗争是彭真等共产党人精神境界和领导艺术的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19.
一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出笼,是"文革"的一件大事。经典的"文革"叙事,一直把它视作"导火索",一切的故事都要从它讲起。但是,姚文元文章究竟如何出笼,尤其是毛与姚文的关系如何,几种常见的"文革史",或者语焉不详,或者未曾点透。像声誉甚好的王年一《大动  相似文献   

20.
田耕 《炎黄春秋》2006,(5):16-24
引子 《海瑞罢官》是历史学家、北京市前副市长吴晗为马连良新编的历史剧,于1960年8月定稿,1961年初开始公演。由于是历史学家写京剧剧本,所以当时廖沫沙写的评论文章《史与戏》,称赞吴晗“破门而出”,说他破了历史学的本行门户,跑到戏剧行当里面去了。但是,从戏剧创作和演出效果上来看,此剧在当时并未受到戏迷的热烈喝彩,更未引起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