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现代化是一个关乎道路选择的社会历史过程,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式现代化”庄重确立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这一战略构想,超越了近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现代化设计,其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卓越的思想家和设计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为国家实现现代化而艰苦奋斗的进程中,邓小平坚持将中国实际与现代化一般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全民族整体动员、奋起直追的现代化政治观念和社会意识,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千秋大业的观点,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他确定中国式的百年发展战略,设计了从温饱、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他强调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视知识和人才,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回答了怎么样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整套思想理论、发展战略和步骤方法,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加快现代化步伐、实现民族复兴的崭新道路。  相似文献   

3.
石作斌 《攀登》2001,20(1):5-8
面对新的世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领导我国人民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全面推向前进的历史重任,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现代化的领导人才。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的现代化”,领导素质现代化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领导素质现代化必须符合“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的现代化”,领导素质现代化应当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4.
朱佳木 《百年潮》2022,(11):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进一步论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就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5.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件,是近代中国社会和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在奋斗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胜利。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历史是一部英勇奋斗的光辉篇章。中共广西党组织从1925年成立以来,是在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广西实践,带领广西各族人民为着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80年。80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创建了新中国;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带领全国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相似文献   

7.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它已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密切关联,是促进中国政治发展和工业化进步的必要前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有机地将土地革命与现代化路径探索结合起来,开创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国已经实现了前两步,进入21世纪开始走第三步,2001~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为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型经济;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推进制度创新.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交: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和健全.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增长的诸多有利条件,2020年以后,中国将按照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步地从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和结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艰难地发展着,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忘却。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活动的主要区域,在这里党和人民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与探索,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文化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文化与教育现代化实践活动为新中国的顺利建立积累了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胜利的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八年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又取得了彻底的和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造,使祖国的山河出现了新的面貌。在这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狂风暴雨般的对敌斗争已属过去,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的情况下,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调度六亿人民发挥最大的积极性来迅速克服我国遗留下的经济  相似文献   

11.
Long before 1979,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 had been dominated by the theory of the Five Modes of Production , according to which the whole Chinese history as well as the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had been developed from the first MOD to the last one by one. The modernization theories prevailed during the 1950s and the 1960s, bringing about another uni-linear model of historical changes. For example, W. W. Rostow designed a five-stage process as a universal frame work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which each society could find its position in this uni-line. The task of the less developed societies is just to introduce modernity from the modernized societies so that they can make some developments. Thus modernization is a uni-direction movement as well as a uni-linear process. After 1979, modernization as a new paradigm has been accepted b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nese historians. The increasing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es have encouraged such an acceptance, but, admittedly, as a new conceptual system that corresponded to the historic breakthrough and the new direction towards modernization in China. This acceptance also showed the crisis of paradigm , that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new themes and the old ones that had dominated 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modernization paradigm based on monistic multi-linear theory considers modernization as a unique breakthrough in history, a great transformation around the whole world, and a historical process that does not have a given ultimate aim and value but different models and routes. The monistic multi-linear theory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s open and all-embracing in historical studies. A variety of historical paradigms is favorable to prosperity of Chinese history.  相似文献   

12.
彭明 《史学月刊》2001,(3):5-12
20世纪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世纪。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走向现代化(主动)的正式启动;五四前后在经济(民族资本的发展)、思想(新文化运动)、政治(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成立、国共合作)等方面的成就,标志着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广阔道路;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迅猛发展。在新的21世纪,中华民族将以更强劲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3.
Long before 1979,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 had been dominated by the theory of “the Five Modes of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which the whole Chinese history as well as the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had been developed from the first MOD to the last one by one. The modernization theories prevailed during the 1950s and the 1960s, bringing about another uni-linear model of historical changes. For example, W. W. Rostow designed a five-stage process as a universal frame work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which each society could find its position in this uni-line. The task of the less developed societies is just to introduce modemity from the modernized societies so that they can make some developments. Thus modernization is a uni-direction movement as well as a uni-linear process. After 1979, modernization as a new paradigm has been accepted b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nese historians. The increasing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es have encouraged such an acceptance, but, admittedly, as a new conceptual system that corresponded to the historic breakthrough and the new direction towards modernization in China. This acceptance also showed the “crisis of paradigm”, that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new themes and the old ones that had dominated 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modernization paradigm based on monistic multi-linear theory considers modernization as a unique breakthrough in history, a great transformation around the whole world, and a historical process that does not have a given ultimate aim and value but different models and routes. The monistic multi-linear theory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s open and all-embracing in historical studies. A variety of historical paradigms is favorable to prosperity of Chinese history.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Shixue Yuekan 史学月刊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 No.5, 2004, by Wang Fan; Revised by Chong Hua  相似文献   

14.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明 《攀登》2006,25(3):27-30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相似文献   

15.
试论休闲发展的趋势及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楼嘉军 《旅游科学》2004,18(3):45-48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人们生活消费结构将发生重要的转型,形成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比重和非物质产品的消费比重出现双重递增的态势,从而为休闲元素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全面渗透和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休闲发展将形成一系列新趋势,并对社会生活逐步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对此,既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21世纪全球休闲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保甲制是清王朝实施乡村社会控制的主要制度 ,但在乡土社会权力制约下 ,国家政权向乡村社会的延伸屡受挫抑。围绕着乡村权力格局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权力力量变动 ,不仅构成了“政治近代化”过程中乡村权力结构的历史前提 ,而且也是我们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江泽民“七一”讲话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光辉历史文献。它们不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且对现今与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朱进芳 《攀登》2011,30(4):49-53
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不仅对新中国的成立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以后的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选择和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是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自己的社会价值观进行调整的结果,正确认识这一历程,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正确看待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市场化有机耦合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创新,不仅在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而且还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耦合,这一结合是通过两者的互动逐步实现的。决定这一互动演变过程的主要因素是由世界新科技革命引起的中国现代化双重使命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矛盾和冲突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的双重使命始终成为贯穿着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主导方面。世界新科技革命引发的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市场化日益有机耦合的最深刻的根源和纽带。两者的有机结合,使我国终于找到了一条既符合本国国情又顺应世界潮流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