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中山来镇江,这是镇江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近20余年来,关于孙中山来镇江的史实基本被认同的有两次,均在1912年。  相似文献   

2.
镇江营文化是一支分布于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以河北平原为腹地的前仰韶文化遗存,距今约7000年左右,可分为三期:早期主要分布于燕山南麓的北京一带,中期开始伸入河北平原中部,到了晚期,又将冀南豫北的安阳和濮阳地区纳入势力范围。镇江营文化的形成与北辛文化向北发展有关,后岗一期文化是镇江营文化的主要流向。  相似文献   

3.
阴山 《中华遗产》2007,(5):22-25
凭借长江和大运河的要冲,凭借丘陵和水乡的毗连,凭借舟楫的便利,镇江成为人文荟萃、商贾云集、信息灵通的“银码头”。于是,镇江便有了无与伦比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使得镇江文化不再与江南文化的纤丽柔美处重叠,也不再是北方文化粗犷豪放气概的延伸。江南文明的精致秀雅,中原文化的大气磅礴,如八方江河一样在镇江会聚.融合,在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厚重积淀与陶冶之后,成就了一种只属于镇江的胸襟宽广、造化于心的独特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三次移民使得外来的先进生产力、科学技术及化观念涌入镇江,有力的促进了当时相对落后的镇江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镇江丁卯"江南世家"工地共清理发掘东吴至南朝砖室墓13座,形制以凸字形单室墓为主,另有两座前室带一小耳室的吕字形双室墓,同时还发现两座简易土坑(洞)平民砖墓。东吴墓出土的绿釉陶器器型丰富、釉色艳丽,为镇江六朝墓中首次发现。两座东晋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出土的陶俑造型别致,为研究六朝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镇江博物馆藏有一批商周时期的青铜矛,本文选取了其中品相较好、器形较为完整的26件器物进行整理,通过类型学上的排队,就青铜矛的年代及相关问题作了初步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印象是那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东西。镇江自古就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绵延了三千余年的悠长、厚重的历史,融汇了江南文明和中原文化的独特、深邃的文化底蕴,涵盖了水陆江城、山水林泉、寺观古渡的巨幅古迹画卷——所有这一切,使得镇江在绵亘不息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研究清代镇江文化氏族的个性特征,不仅有利于对镇江人民优良精神传统的梳理与总结,而且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思想品格与道德水平,有利于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较为稳固的精神支柱。主要体现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1842年6月,英国侵略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攻陷吴淞炮台后溯江而上,7月13日大举进攻镇江,妄图切断大江南北漕运,陷中国经济于瘫痪,迫使清政府乞降求和。在强敌进攻面前,京口副都统海龄率领以青州兵为骨干的镇江守军奋起反抗,重创敌人。当7月21日城被攻破后,镇江军民又与敌军寸土必争,血战街巷。镇江  相似文献   

10.
杨勇 《华夏考古》2013,(1):80-88,148
镇江营遗址东北距燕国始封地琉璃河遗址约35千米,包含丰富的西周时期居住遗存。在琉璃河遗址材料尚未全面发表的情况下,《镇江营与塔照》对于燕国史研究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考古报告建立的编年体系虽大体不误,但商周第三期遗存的年代上限定得过早,陶器型式和期别划分得过细,不利于把握各段或各组之间的差别。笔者依据《镇江营与塔照》提供的丰富的地层关系,将商周第三、四期遗存重新划分为三期,分别相当于西周早期、中期、晚期。  相似文献   

11.
王克飞  霍强  何汉生 《江汉考古》2012,(2):23-32,135,137
江苏镇江花山湾古城遗址位于镇江市区东北花山湾的丘陵土岗上,城垣依山加筑夯土而成,1984、1991年曾先后两次对该城址进行了考古发掘。2010年,镇江博物馆再次对其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发掘面积114平方米,分为东城垣和城内2个发掘区域,在东城垣发现了1处城门遗迹,推断其为史料记载的唐宋罗城"新开门",并判断城门始建于唐代晚期,宋代加筑,南宋时废弃。  相似文献   

12.
发生于西晋末永嘉年间席卷全国的移民浪潮,不仅对当时镇江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镇江地区的语言分化、化艺术的发展以及社会风气的嬗变等也都有着明显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至顺镇江志》中所载"大兴国寺记碑"为研究基督教在元代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于研究基督教(景教)的教义、景教在江浙地区的流传、景教在元代的兴衰、元政府对景教的政策、景教与佛道等教的关系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韦正  朴南巡 《东南文化》2018,(6):69-75,127-128
江苏镇江东晋画像砖发掘简报曾从历史背景出发,简略指出镇江东晋墓兼具山东和先秦楚文化特点。在简报认识的基础上,再补充若干重要实例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六朝时期今镇江地区自成文化圈,镇江东晋画像砖墓是观察汉晋文化嬗变之迹的典型材料。  相似文献   

15.
李永军  孙研  居法荣 《东南文化》2015,(3):32-38,67,68,127,128
马脊墩土墩墓位于江苏镇江大港华山村,是吴国高等级贵族墓。墓葬形制为平面长方形的土坑竖穴墓,墓坑周围有二层台,中心有长方形棺床,棺床上有木质棺板痕迹,共出土器物98件,包括原始瓷、印纹硬陶、铜车器等,时代为西周晚期。  相似文献   

16.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镇江生活了近四十年。《海岳名言》的海岳庵在镇江,《多景楼诗》的多景楼在镇江,甚至米芾墓也在镇江。  相似文献   

17.
民国期间,作为江苏省省会的镇江,出现过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既十分重视志书的编纂、刊刻,又出现从国外流传进来的年鉴、指南、要览的书籍样式,先后编刻过《丹徒县志摭余》、《元至顺镇江志》、《续丹徒县志》3本古代、近代志书,也编印过《镇江指南》、《江苏省会辑要》、《江苏省会要览》。  相似文献   

18.
来信     
《中华遗产》2007,(6):12-12
我参透了镇江的表情每个城市都有一张特有的脸,或温柔细致,或硬朗挺拔。然而,当有人问我镇江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总是无言以对。并不是我不想说,而是觉得自己说不清楚。我在这个小城已经窝了近二十年,吃每日吃惯的菜,过已经过惯的日子,并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看了贵刊5月号的《镇江专题》,  相似文献   

19.
汤蓓 《中华遗产》2007,(5):26-27
根据目前考古发掘资料来看,早在10万年以前,镇江一带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考古工作者在镇江南郊的莲花洞里面就曾经发现有古代人类牙齿化石、动物化石。此后,这里的居民逐渐走出了洞穴,开始在近山傍水的台地上建立自己的家园,他们断发文身,以采集、渔猎为生,甚至还开始了水稻种植农业,男耕女织,其乐也融融。当然,  相似文献   

20.
陶涛 《中华遗产》2007,(5):160-160
1929年春,国民政府将镇江定为江苏省省会,省政府所属机关从南京迁至镇江。由于镇江城区原为古老的县城城厢,街道狭窄,最宽的南门和西门大街只有4米左右,仅能供轿子和人力车交会。为适应当时机动车行车需要,也使新省会有一个现代化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