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州古村落群旅游差异性开发的竞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朱桃杏  陆林 《人文地理》2006,21(6):57-61
独特的地域文化蕴育了徽州众多的古村落。徽州古村落群的高度集聚效应,诱发了区内古村落旅游资源的集聚屏蔽竞争,同时古村落市场感知的替代效应导致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抑制竞争。论文认为,徽州古村落群的旅游开发应坚持差异性开发战略,在现状发展的基础上,以古村落的不同特色价值、空间构成、标志性景观等差异性特征为基础,加快建设区内交通设施、构建良好的空间竞合格局,提高徽州古村落间的网络化水平,促进旅游流的畅通与基地旅游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网络文本挖掘的方法分析马蜂窝和携程旅行网的10800条游客短评,通过词频分析、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方法对黄山市5个典型旅游地的游客徽州历史文化感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景观要素、感知评价的词频数最高,"古村落"感知形象突出;游客对徽州历史文化认知评价正面情绪显著;"门票"和游客负面情绪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3.
金陵客 《旅游》2012,(11):26-31
呈坎村在众多的徽州古村落里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不可多得的古村。我最早去呈坎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徽州古村落几乎还没多少人光顾,去往呈坎村的路也不是很方便,记得中途倒车几次后才进入一处青山翠竹里,拐了几个弯才进入相对平坦的村子里。当静谧古朴的一大片徽州老房子呈现于眼前时,路途的艰辛也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相似文献   

4.
池州古村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分析了古村落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对实现古村落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安徽省池州市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环境好,历史悠久。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分布在区内的众多古村落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2012年12月池州东至县花园乡南溪古寨、贵池区墩上街道渚湖姜村、贵池区  相似文献   

5.
试论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成林 《人文地理》1993,8(4):57-63
文章从文化生态学角度,论述了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认为:1、徽州人商业活动起源于徽州物产"结构性失调",徽州"地狭人稠"促使"徽民寄命于商";2、徽商经营行业受徽州地理环境影响,以徽州物产余缺为基础;3、徽州群山环抱,陆路交通闭塞,新安江等水路从而成为徽商境内外贸易的主要通道;4、徽商投资产业多在徽州以外地域,明显受徽州物产和市场因素影响;5、徽州民居建筑在选址、用地、材料、结构、造型等方面,与徽州地理环境和谐、协调。  相似文献   

6.
<正>在古村落文化景观中,最基本的因素还是群山环抱的,疑似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优越的地理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中原望族前来避难。山重水阻,闭塞的环境迎来避乱世的人们,然后秀美山河使这些人在徽州留下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提到: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经济、宗教关系都是受其支配。宗族关系也是生产关系的一种,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徽州文化的方方面  相似文献   

7.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视觉影响与管理--以西递-宏村为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孙静  苏勤 《人文地理》2004,19(4):37-40
分析了古村落旅游资源的特点,在对皖南徽州古村落——西递、宏村的居民、游客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古村落旅游资源存在的视觉污染严重。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分析了古村落视觉影响的现状,探寻其成因,并找出对策,提出视觉管理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魏艳 《风景名胜》2009,(3):114-121
徽州山区有一个小村落叫西递村,村中保存完好的124幢明清民居,大多为三间与四合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马头墙、小青瓦,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都属国内罕见,堪称徽州古村落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自觉的视角,探讨文化自觉的生成机制以及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生态保护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黟县为研究案例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当地居民对徽州文化生态的文化自沉意识。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黟县居民对徽州文化生态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但对具体的徽州文化生态认知及喜爱程度不高: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及是否具有旅游工作经验对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存在显著性影响。最后提出应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0.
正一、婺源地区祠堂概况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古徽州六县之一,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婺源因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及多样的历史遗存,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古村落遗存较多,是徽文化、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地。目前,婺源有中国传统村落2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村5座。村落中,古建筑遗存丰富,其中祠堂尤其突出,不但遗存数量多,而且建设时跨长,是研究婺源古村落及古建筑的较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村落数量多、分布广、个性鲜明,被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明珠"。然而随着现代经济飞速的发展,这颗"传统文化的明珠"正逐步走向消亡。伴随着古村落的消亡,许多由其形成与发展的传统文化失去了赖以存活的空间,自然而然的也将走向消亡。本文通过对古村落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教育价值的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古村落面临的困境。如:盲目的城镇化、古村落人口流失等。对困境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朱熹曾经盛赞:"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呈坎吸引了我。第一次认识呈坎是读到一篇游记,文章写得柔情似水,过后不久,在央视生活频道旅游风向标栏目中一睹其风采后,梦萦牵绕。呈坎是徽州的一个古村落。有着鲜明的徽派印记。那是完全和江浙风格迥异的韵味。其实以往见到牌楼之类有关的文字都会想起深远的徽州文化。到呈坎必先到徽州。车在高速公路上行走时天色微亮,尚有睡意,于是用音乐来醒脑。静谧的凌晨,疾驶的汽车,高山流水之间的个  相似文献   

13.
试论徽商对徽州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黄成林 《人文地理》1995,10(4):36-39
从徽商的经济实力、意识形态和经商活动三方面,论述了徽商对徽州文化的影响,认为:1.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徽州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2.徽商强烈的"入儒崇仕"意识促使徽州教育勃兴,文化昌盛,流派纷呈;3.徽商在经商活动中完善和传播着徽州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区旅游模式探讨——以徽州古村落社区旅游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向洋 《人文地理》2006,21(5):41-45
综合国内外社区旅游研究文献,认为社区旅游不能进行界定,而只宜于进行描述。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区旅游描述性工具--社区旅游连续统。并结合徽州古村落各自的特点,对古村落社区旅游及相关策略进行探讨,认为古村落社区的弱势地位导致了社区旅游的非持续性态势,因而古村落社区应充分利用旅游发展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上,以"第三条道路"理念为指导,贯彻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对所有社区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进行折衷与选择,并结合各村落的旅游发展阶段,确定社区参与的层次和内容。  相似文献   

15.
郭因 《江淮文史》2009,(3):171-176
关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我有这样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栾成显 《安徽史学》2014,(2):109-113,121
地理环境赋与了徽州人一种刚性气质。文化融合是铸就徽州文化的核心因素。徽州文化并非中原文化单纯的传承,而是具有新的特色。徽州文化既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儒雅风范,又渗透着山越文化的刚强气质。宋代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徽州的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徽州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充分地利用了徽州本土以外即大徽州的广阔舞台。富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在徽商崛起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徽商在经济上的成功反过来又在各方面影响着徽州的文化发展。徽州文化既具地域特色,又有典型性与普遍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徽州古道是古徽州地域及其周边地区近代以前、采用传统技术修建的道路,这些道路遗迹反映了当时的人们迁徙路线和相互交往状态。徽州吉道是徽州移民、徽州人对外开拓和徽州文化形成与扩散的道路,特别是徽商经商路线的见证,可以说徽州古道的形成历程是徽州社会发展的缩影,具有移民文化与商道文化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杨志刚  马健  陈强 《丝绸之路》2014,(24):38-39
甘肃榆中青城古镇是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也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具有千年发展历史的古村落之一。青城古镇历经千年文化传承,遗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遗产,也有非物质遗产,它们共同孕育在青城古村落的整体生态文化遗产之中。青城文化遗产对于研究黄河中上游古村落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特别是协调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点。本文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無夢到徽州"常常被今人引來贊美徽州。此語出自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吴序憐予乏絶,勸爲黄山、白岳之遊,不果》,全詩如下:欲識金銀氣,多從黄白遊。一生癡絶處,無夢到徽州。這裏的"黄白"爲徽州地區兩座名山黄山和白岳(即齊雲山)的合稱。而作爲財富象徵的金銀,在古代也合稱"黄白"。恰巧徽州在明代又是達官貴人、鉅賈大賈雲集的富庶之地,故時人不免將兩個"黄白"聯想到一起,以至於  相似文献   

20.
鲍飞立 《江淮文史》2020,(4):164-168
正吴荣寿(1873-1934),字永柏,号俊德,徽州府歙县岔口乡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他13岁就来到号称"茶务都会"的徽州商业重镇屯溪,一家广东人开办的小茶号帮佣。吴荣寿虽然缺少文化,却颇精明,逐渐练就一手硬功夫,制茶的各道工序样样精通,尤精鉴别毛茶,一上手就能分辨出源头产地。后来,广东老板回乡,将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