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33是一座等级比较高的墓葬,随葬品当中以巴蜀文化特征的器物为主,铜器有鍪、釜、尖底盒、戈、矛、剑、钺等,陶器代表性的有尖底盏、喇叭口罐等,其次是楚文化风格的器物,如铜器中的鼎、敦、壶、缶、簠、甗等水陆攻战纹铜壶为中原风格的铜器.综合该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当为巴文化墓葬无疑.该墓出土的巴蜀文化器物中的铜鍪风格为垂腹,与成都百花潭中学十号墓、中医学院、京川饭店等战国早期墓出土的形制相近,尖底盒多见于战国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钺为战国早期直腰式风格,战国中期以后的钺腰内束,陶器中的尖底盏小而腹浅,多出在战国早期的巴蜀墓葬中,到战国中期左右,豆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尖底盏,喇叭口罐与战国早期的成都中医学院、商业街船棺的同类器相近.从铜簠的形制看,为战国早期的特征,与当阳赵家湖楚墓第五期开始出现的陶簠相近,球形铜敦与当阳赵家湖第四期春秋晚期的铜敦比较接近,过去巴蜀墓葬中也有发现,如成都中医学院、金沙巷、新都马家大墓、绵竹船棺(M1)等,年代从战国早期到战国中期,铜缶与春秋晚期寿县蔡侯墓出土的22号盥缶、淅川下寺春秋晚期墓铜缶和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缶形制相近,与淅川下寺春秋中期和新都马家战国中期大墓出土的缶有所区别,甗也近似于曾侯乙墓出土的甗,综合分析,将该墓的年代定在战国早期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2.
1996年8月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市北郊尤家庄村东发掘清理战国、秦汉墓葬200余座。其中M20保存完好 ,出土了一批青铜器等。墓葬为竖穴土圹木椁墓 ,葬具为一棺一椁。随葬器物以铜器和漆器为主 ,另有少量玉、石器。铜带钩和银带钩饰浮雕式兽面、猛禽等 ,制作精美 ,具有北方民族风格。铜灯的柄部有刻铭 ,为三晋之器。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 ,墓葬的年代为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3.
2003~2004年,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新乡市火电厂251座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墓葬,出土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大型铁制生活用品、铜器等遗物.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将墓地分为五期,从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为研究中原战国至汉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2017年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坡刘村古墓葬发掘中,清理了2座并穴合葬形式的竖穴土圹墓。墓葬中出土铜、玉、铁、漆木器、玻璃等遗物共155件(组),其中铜器有"十九年""二十六年""公"等刻文。初步判断墓葬时代为战国晚期,墓主属于秦国贵族,身份最高为大夫级。  相似文献   

5.
临潼出土的几件铜器近年临潼出土了几件铜器,现简介如下。铜蒜头壶1990年5月出于韩峪乡刘庄砖瓦厂一座战国晚期墓中,取土时墓葬已破坏。此壶颈细长向下弯曲,扁鼓腹,留足外撇。蒜头形盖六瓣,上有桥形纽。颈梢部亦有六瓣蒜头形。通高32、口径2·8、腹径18....  相似文献   

6.
2008年2月,在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下,红河州文物管理所、泸西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泸西县大逸圃秦汉基地进行了抢按陛发掘。墓地的年代自战国末至西汉晚期,共发掘墓葬190座,出土随葬器物300余件。材质可分为铜器、铜铁合制器、铁器、玉石器、骨器、陶器七大类,其中铜器最有特色。该墓地出土器物虽然同滇文化相似,但在组合上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2004年、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三峡工作队在重庆巫山琵琶洲山包墓地发掘了52座墓葬,其中战国晚期至汉代墓葬42座、宋代墓葬1座、年代不明墓葬9座,出土陶器、铜器、铁器及石、漆、银、琉璃、铜钱等遗物共514件。琵琶洲山包墓地从战国中晚期一直延续至东汉晚期,为我们研究三峡地区汉代聚落布局、丧葬制度以及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8.
2012年9~12月,东大杖子墓地联合考古队对M47进行了发掘,该墓葬为竖穴土坑木椁墓,两椁一棺,填土中有人骨以及大量马、牛、羊、猪、狗等动物头骨,墓内出土鼎、簋、豆、匜、罐、盨、盆、牛尊等仿铜陶礼器,以及玉器、玛瑙器、铜器等,墓葬年代为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9.
宋甜甜  赵舒荑  赵兆 《文博》2023,(5):15-24+2
2017—2018年,为配合西咸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位于陕西西咸新区蒲家寨村的一处战国秦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墓葬、围沟、水井等遗迹340余处,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铜器、铁器及玉器等。墓地内散布有10座瓮棺葬,均属于秦文化范畴,其墓葬形制、结构各异,出土器物丰富,墓葬年代属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前后,是研究秦瓮棺葬及秦人丧葬习俗演变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铜鍪小议     
铜鍪是巴蜀青铜器中颇具特色的容器.从形制来看,属于实用器物铜鍪的传播范围很广,除本土四川外,陕西、河南、湖北、广东等地均有出土.存在时间也很长,从战国早期直到东汉晚期.  相似文献   

11.
铜鍪小议     
铜鍪是巴蜀青铜器中颇具特色的容器。从形制来看,属于实用器物铜鍪的传播范围很广,除本土四川外,陕西、河南、湖北、广东等地均有出土。存在时间也很长,从战国早期直到东汉晚期。  相似文献   

12.
李德文  秦让平  汪欣  邓刚  杨亚宁 《考古》2012,(5):29-40,98,106,109
2010年4月发掘的白鹭洲战国墓M566为带墓道的竖穴土坑墓,墓主为女性。墓葬中出土一椁三重棺,以及铜器、仿铜陶礼器、漆木器及玉器等随葬品。墓主身份应不低于大夫级,墓葬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此墓葬的发掘丰富了战国时期皖西地区楚墓的研究资料,对研究安徽地区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报道了湖北襄阳法龙村付岗墓地的9座墓葬及出土的32件陶器和7件铜器。该墓地的时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发掘认为,付岗墓地可能是邹湾遗址的公共平民墓地。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15,(1)
2010年11月,陕西省子洲县裴家湾镇关王岔村出土了6件商代铜器,包括鼎、卣、觚、尊、瓿、盘各1件。种种迹象表明,这批铜器的埋藏性质很有可能是墓葬。从形制和纹饰上来看,这批铜器具有鲜明的商代晚期特征。此次出土的铜器,均为典型的殷墟式铜礼器,应来自于商文化核心分布区。子洲关王岔出土的商代铜器,是近年来陕北地区出土的为数不多的商代铜器群之一,为研究商代晚期陕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贵州秦汉时期的铜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考古工作者经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收获,不仅填补了贵州青铜文化的空白,也为夜郎问题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从五十年代起,就在赫章、盘县、清镇、贵阳等地陆续征集、出土了一批秦汉时期遗物。到七、八十年代,在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发掘战国至西汉晚期墓葬两百多座,普安铜鼓山发掘一千多平方米战国秦汉遗址,获得秦汉时期遗物约一千多件,其中铜器约600余件,陶器230多件,石器200多件。它们包括单耳陶罐、刻划符陶脱、无胡两穿铜戈、铜柄铁剑、带有“■”符号的铜钺、鎏金铜鍪、鼓形铜釜、鼓改装的釜、铜鼓和…  相似文献   

16.
2014年至201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发掘了4座战国晚期的楚国墓葬,出土了一批陶器和少量铜器等。陶器的基本组合为鼎、盒、壶,鼎、敦(或簠)、壶、盘、匜。墓主人身分皆为平民。这几座墓葬为研究淮阳一带楚国墓葬的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1997年5—9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为配合建设工程,在向称“无卧牛之地”的邙山脚下发掘了210座战国、西汉墓葬,出土陶器、铜器等300多件。这批墓葬的多种形制、不同葬式以及随葬品组合为研究洛阳地区战国、秦汉之际的丧葬习俗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古夜郎地区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本文对贵州可乐墓地2000年出土的33件铜器进行了金相观察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战国早期至中期,铜锡合金的配比技术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战国晚期,可乐地区开始规范化、甚至批量化生产铜器;战国末期到西汉前期,铜锡铅合金的配比技术进入较成熟阶段;工匠先后掌握了锡青铜和铅锡青铜的制作性能,能够根据器物选择材质和加工方法;战国中晚期,可乐地区可能能够自行生产巴蜀、石寨山风格铜器,且与两地青铜技术水平相近。  相似文献   

19.
板栗岗楚墓群南距常德城区12公里,1997年至1999年,常德市文物处和鼎城区文物管理所对这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75座,其中东周墓68座。东周墓按墓葬形制分为三大类:带墓道的土坑墓;带二层台与龛的土坑墓:简单的土坑墓。出土随葬器物262件,其中陶器245件、铜器15件、铁器1件、石器1件。陶器组合形式主要分为日用陶器组合和仿铜陶礼器组合两大类。日用陶器组合的器物有鬲、罐、钵、豆等,仿铜陶礼器组合的器物有鼎、敦、壶、盒等。墓葬年代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后段。这批墓葬的发掘为楚墓和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
《文物》2017,(7)
中原地区出土有青铜礼器的东周墓葬中,经常发现部分铜礼器的器类和形制呈现出较早时期的特点和风格,又往往饰有当时流行的纹饰,显非传世品,而是与其他青铜器同为当时所造,应为仿古器物。文中统计的东周时期铜器墓葬共280座,如侯马上马、洛阳中州路、邯郸百家村等。春秋早期早段仿古酒器仅出现在中高等级铜器墓中,且为西周早期流行、西周中晚期已基本不见的爵、觯相配的组合形式。春秋中期晚段到战国中期的仿古器物均为仿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流行的铜礼器。仿古器物的衰落过程体现了时人对于西周宗法礼制重视程度的减弱,反映出宗法制度本身的逐步式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