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卷本的《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有别于迄今为止出版的陶瓷资料集,它主要展示民间藏家的藏品——如总序中所述"以全国范围民间收藏的中国古代陶瓷为主体,以地域组合为基本框架,兼顾资料性和鉴赏性"。作为一个陶瓷贸易史研究者,笔者很惊喜地看到《大系》中收录的外销瓷资料之丰富,让我们看到了构筑明清外销瓷研究基础体系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前后历时五年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12卷本)自2019年9月正式出版以来,在社会和业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引起了海内外诸多著名专家学者极大的关注,并在通读了新书之后撰写书评,高度评价《大系》的学术价值和出版意义。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长孙新民表示,该系列图书的出版,使得我们大致了解了我国民间收藏古代陶瓷的概貌。近年来,民间收藏蓬勃兴起,非国有博物馆事业方兴未艾,其中陶瓷器收藏占据较大份额。在当今收藏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大背景下,民间收藏有多少陶瓷真品、有无陶瓷精晶?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虑,该书编委们通过反复斟酌和多次筛选,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和呈现。尽管多数是两省民间收藏合为一册,每省入选量也只有一百多件器物,估其量也只能是民间陶瓷收藏中的很少一部分,但编委们很好地把握了入选标准,从年代上说早晚都有,上迄新石器时代红、灰陶器,下至明清时期彩釉瓷器,基本涵盖了陶瓷器的所有品种。从地域上看,尽量选择本地特色产品,突出反映本地区古代陶瓷产业的主要面貌。由此看来,《大系》的出版实是国有博物馆陶瓷类展览和宣传的一种补充,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陶瓷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受《大系》总编委的委托,本刊将独家陆续刊登相关专家学者的书评,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黑釉"油滴"器是中国古代陶瓷制作中一种由特殊工艺烧造而成的制品。随着茶道的发展,与茶文化结缘后,成为朝贡之品;后被前来中国留学的日本禅僧带回收藏;日本人在对其进行仿制的过程中创造了和风化的陶瓷艺术风格。黑釉油滴器在日本的传播对日本的陶瓷制作技术和茶道风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的眼前放着沉甸甸的《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12卷本),可谓煌煌巨著。这是多么巨大的工程啊,真可谓是"有志者,事竟成"。作为一个古陶瓷收藏研究者,对此充满着敬佩之情。记得2019年9月,我有幸应邀赴北京参加了《大系》的新书出版发布会,见到了不少老朋友,这令我回想起18年前开始考察古窑遗址、撰写拙作《寻访中华名窑》时,不少文博专家陪同并支持我考察的难忘情景。  相似文献   

5.
声音     
《中华遗产》2015,(1):8-8
“如果你总拿材质、成本来计算文化价值,那只能说明你没文化。” ——知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存谈到收藏的乐趣时说:“今天很多人开始涉足文化投资,但有多少人是出于真心喜欢就要打个问号。收藏真正的快乐足文化带来的享受,而中国人对材料有传统的喜好,这就抑制了艺术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稳步提高,收藏队伍逐步扩大。而中国文物价格节节攀升,极大地刺激了民众的收藏欲望。为了迎合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满足部分收藏者的逐利愿望,大量古陶瓷仿品和赝品充斥市场,鉴定古陶瓷真伪成为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古陶瓷收藏存在的典型问题和庞大收藏队伍对真伪鉴定的期待大量古陶瓷仿品在数目众多的小作坊出炉和首次交易后,被部分逐利的中间商人穿上了家传、墓葬、窖  相似文献   

7.
<正>陶瓷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载体之一,对于中华文明在全世界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并因此被西方称之为"China",为大众所珍视。2019辞旧迎新之际,宜春市博物馆与江西省文物商店联合举办了"陶风瓷韵——江西省文物商店精品陶瓷文物展"。本次所展览的文物均为江西省文物商店历年来收藏的陶瓷文物精品,上溯汉唐,下至民国。展出的目的就是将这些深藏于库房中的文物展示给广大观众,  相似文献   

8.
正马未都是位有名的收藏家。1975年年底,20来岁的马未都在航天工业部当工人。工厂第一次发奖金,分一二三等,奖金分别为8元、7元、6元。谁拿一等,谁拿三等,车间决定停工两天讨论。会议室烟雾缭绕,气氛沉闷,谁也不愿打头炮。这时,马未都站起来说:"我主动要求拿三等,条件是得让我退席。"在众人惊愕的注视下,马未都高高兴兴地到图书馆看了两天书。多少年后,马未都回忆说:"用一块钱买两天快乐,很值。"  相似文献   

9.
伦敦的三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院和裴西瓦大维德中国美艺馆)都收藏有非常好的定器。另外,在十多家英国当地的博物馆也能找到良品。在欧洲,收藏宋朝瓷器的倾向开始的较晚。十九世纪前,人们最欣赏清瓷。西方人也瓷大量从中国进口到欧洲。这些清瓷本来是在西方人家里作为装饰品和茶具的,十九世纪时,人们才把收藏最好的几件当作古董。因此,在十九纪晚期以前的英国,中国出口陶瓷大部分都是适合西方口胃的形状和装饰。在1875年左右,西方人开始知道中国早期的陶瓷、中国人所欣赏的陶瓷风格跟中国的陶瓷书籍。这知识是通…  相似文献   

10.
有学者云:"时尚只能在两个维度上寻找,一个是最新,一个是最旧,而后者比前者更稀缺。所以古董必将成为最大的消费时尚。"(《南方周末》2007.5.17郑也夫《解密消费的历程》)。从中央电视台每周数次的《寻宝》、《一锤定音》等栏目,到每年一度轰动全国已办多届的赛宝大会,直至地方电视台如河南电视台的《华豫之门》,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广西电视台的《收藏马未都》等各种传媒开办的收藏、古玩鉴赏、艺术品投资等栏目及民间收藏热的兴盛可以  相似文献   

11.
<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中极富特色的传统主流产品,千百年来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近年来,随着国内对文物艺术品收藏的不断升温,青花瓷已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关注的焦点。2005年7月,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中国"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以2.3亿[1]元人民币成交。这件青花瓷也创造  相似文献   

12.
赵珩  马宏杰 《中华遗产》2009,(4):150-155
不久前,一位旅居英国的老朋友送来他新完成的一篇稿子,题目是《帕西瓦尔·大维德爵士与中国古陶瓷收藏》。我对陶瓷完全是外行,但在拜读这篇文章之后,却真是感到中国收藏界对帕西瓦尔·大维德(Sir Percival David1892-1964)的了解太少了。大维德是西方研究中国古陶瓷最负盛名的学者和权威,他的收藏已经成为西方乃至中国陶瓷收藏者引以为参照的重要依据。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他已经出版了《大维德藏瓷谱》,当时仅印刷了三百余部,并由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介绍,  相似文献   

13.
乐瓷不疲     
我的业余爱好是收藏,其中之一是偏爱古陶瓷的收藏。据说古陶瓷界将收藏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笔虽酷爱古陶瓷收藏,但参照三种标准衡量,我只能是收藏爱好。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20,(6)
正笔者"入行"瓷器收藏时间不长,但经过不断的学习,也多少有了一些心得。我们国家经济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带动考古和文物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对于古陶瓷的研究不断地深入,可以说现在对于古陶瓷,至少是古代瓷器的知识系统已经基本固化了。随着收藏队伍不断地壮大,我们的这个知识系统也应当有精细化的要求,使其更加科学、严谨。作为"行内"的新人——也正因为是新人,才容易发现一些问题,而老行儿们早已见怪不怪、习惯成自然了,每每在触及陶瓷术语、名称时不屑于"咬文嚼字"。但我还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上瓷器烧制技术的发源地,浙江湖州出土夏商时期原始青瓷就反映出先民的不懈探索(1)。通过大量的考古发掘可以看出,至迟在唐代,中国就将瓷器作为贸易产品随丝绸输往国外(2)。2021年10月29日,展览"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来自十余家世界知名博物馆及收藏机构的206件/组文物,以陶瓷贸易所带动的跨文化交流视角为主题进行呈现。  相似文献   

16.
《文史精华》2013,(1):F0003-F0003
青春喜欢收藏古陶瓷、瓦当。他在收藏中陶冶性情,并吸吮着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尽管他的油画属于舶来画种.与中国传统艺术相去甚远.但他在艺术创造中去真诚地体验生命.其表现手法也是和他的情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正>今天,精美的青瓷仍然是工匠和艺术家们的永恒追求,也为广大公众所喜爱。今天,在慈溪这片陶瓷热土上,工匠和艺术家们以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发扬着青瓷文化。兴趣使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闻长庆进入收藏界收藏并研究古陶瓷,从此踏上了一条破译秘色瓷密码之路,一晃就是三十余年。一开始他主要是收藏古陶瓷,收藏多了就开始研究。研究之后发现,这么好的秘色瓷,现在竟然没有人能够恢复烧制。作为拥有百余项国家发明专利的高级机械工程师,闻长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立下誓言:不惜一切代价,恢复秘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17,(1)
<正>什么是瓷器?什么是陶器?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是陶瓷研究者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也是研究之基础。对于这个问题似乎早有定论和答案,其实不然,尚存一些模糊之处。1987年版《中国陶瓷史》一书,根据国际上的通行说法,提出了瓷器的三个标准:"第一是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主要表现在胎的成份中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02,(8)
景艺堂藏瓷馆是由胡尚德先生创立以收藏景德镇近代艺术瓷器为目标的陶瓷艺术馆。中国制瓷历史久远,各朝各代精品无数,大都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私人要有系统收集谈何容易。20世纪景德镇瓷器作为中国陶瓷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过去并未受到世人的重视。多年来中外学者研究介绍景德镇宋、元、明、清各代瓷器的著作数不胜数、精细全面,但20世纪百年来的瓷器则很少提及,有关著作寥寥可数,难免成为研究中国陶瓷史和欣赏景德镇陶瓷的断层。出于对陶瓷艺术的热爱和对景德镇优秀陶瓷匠师的敬重,胡尚德先生竭尽绵薄之力,以景德镇20世纪景德镇艺术瓷为专题收集已将近20年,收藏品达2000余件,多从世界各地及中国各大拍卖行、古董商购得,部分由著名收藏家转让。藏品中有数量稀少的宣统官窑瓷器,有难得见到的“洪宪瓷”民国时期陶瓷大师汪晓棠,潘匋宇等名家作品,其中闻名天下“珠山八友”作品达数百件。解放后陶瓷大师的作品亦在收藏之列,2001年6月从景艺堂藏瓷中精选出近千件作品出版了《景艺堂藏瓷》画册,是艺术界、陶瓷界、收藏界研究20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十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正>被称作中国原五大名窑之首的柴窑已失踪千年之久,它的庐山真面目成为历代史学家和陶瓷专家苦苦求索的难解谜题。文献中记载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柴瓷到底什么样子?今人能否有幸一睹其真容呢?多年来,笔者在收藏和研究大量古瓷器物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学习钻研宋、元、明、清有关柴窑的诸多史料以及现代学者的探索文章,结合唐、五代、辽、宋的历史发展背景,形成了以下观点,希望能使柴窑的千古之谜得以破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