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慧 《四川文物》2009,(4):35-42
本文通过对考古所发现的长江三峡渔具和鱼类骨骼遗骸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将这一区域新石器时代的渔业生产分为东、西两大区,发现其在时间、空间、渔业资料及渔具等诸多方面均有差异.同时分析了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经济结构的组成情况,指出渔业在当时的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肉食资源的获取占有突出的地位.三峡地区渔业经济的繁荣与其较低的农业生产水平、丰富的渔业资源、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以及较高的渔业生产水平有关,研究渔业生产对认识三峡古代文化、经济结构与生计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峡地区古代渔猎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地区古代渔猎综论王家德(一)远古洪荒时代,三峡地区的原始先民处在锄耕农业尚不发达的阶段,其先民生存主要靠长江、溪河的鱼类,以及附近高山峡谷中野兽,山林中的飞禽和植物果实来补偿。考古发现渔业、狩猎、采集三种原始的生活方式,则在六、七千年前的三峡先民...  相似文献   

3.
明代华南的渔业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代华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 ,渔业占有一定的比重。这种情况与华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关 ,与明代华南人对渔业的重视也有较大的关系。从大量资料来看 ,明代华南的淡水养鱼业和海洋捕鱼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人们对鱼类及其它水产品的认识也逐渐深化。由于渔业生产在华南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 ,故明政府在华南地区设置了一些“河泊所”,并比较注意征收渔业税  相似文献   

4.
四川古代渔业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四川古代渔业述论姜世碧四川位于西南,地处长江上游,长江水系的大小江河密布,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蕴藏着丰富的天然鱼类资源。鱼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物,巴蜀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对鱼类资源的充分利用。秦、汉时期,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大量水利的兴修,破池水田...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跨世纪工程,它所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众所周知,三峡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千百年来形成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有着极大的凝聚力,它是民族共同心理的自然纽带。三峡的工程建设,给文物考古工作者提出了保护和抢救三峡历史文化遗产的艰巨任务。三峡的文物保护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同三峡水利工程一样事关重大。如何做好这项工作,考古学界黄景略、张忠培两位先生提出了十分恳切的意见和建议。本刊发表两位先生的访谈录,这对社会各界提高对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对文物考古工作者搞好具体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峡文物保护工作艰巨、复杂而又十分迫切,它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三峡是海内外亿万炎黄子孙的三峡,我们相信有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同胞的热情关怀和广泛支持,有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不遗余力地工作,三峡文物保护工作一定能做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三峡悠久的历史,无愧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相似文献   

6.
苏北里下河地区是江苏出名的水乡渔村,河网密布,水面广阔,鱼类资源丰富。人们捕鱼、食鱼形成多种习俗。在这里人们把若干鱼类区别成上、下两等鱼,有鳞为上,无鳞为下。此源于旧时,渔霸霸占了湖、河、沟、港、汉水面,占有渔船、渔网,开渔行,垄断渔业。贫苦渔民无鱼可捕,为了生存,渔民大造“有鳞为上,无鳞为下”、“鳗鱼是坟墓腐尸肚里长出来的”、“甲鱼是王八”等舆论。  相似文献   

7.
朱红 《旅游》2003,(10):26-29
2005年6月10日,三峡工程成功实现135米蓄水目标,新三峡脱颖而出,最大的改变是:江面宽了。水位升高,江面变宽,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三峡旅游景观的改观,为旅游的经营业带来巨大的变化。重庆和宜昌是三峡沿岸的两个城市,三峡的改变,给这两个地方的旅游带来不小的影响。三峡旅游重心是否东移,成为双方争论的焦点。争论一时难见分晓,但是今年“十一”黄金周三峡的游客却明显减少了。  相似文献   

8.
试论长江三峡地区大溪文化的原始渔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试论长江三峡地区大溪文化的原始渔猎王家德钟灵毓秀的长江三峡,在远古洪荒时代并非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万籁无声的可怕情景.从三峡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气候来说,恰恰是原始先民定居、交媾和生息的极好天然场所.长江的水源和丰富的鱼类资源,以及周围...  相似文献   

9.
导游三峡     
导游三峡李光文暑假在三峡做了两个月导游,回校后,办展览、写论文之余,总有人向我讨教三峡游览迷津。我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指着地图引导他们神游三峡,并授以玩乐玄机。果然,国庆期间有两大玩家依计而行,大喜而归,并献上“忠州豆腐”一瓶,“永川豆瓣”一罐以谢导游。...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三峡航道图编纂始末蓝勇关于列强对川江航运权的侵夺和相关的重庆开埠问题,以往学者多有研究,但对与这两个问题关系十分密切的三峡航道图的编绘,以往学者谈及甚少,即使偶有涉及也支离破碎,错漏甚多。笔者在主持研究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历史上三峡...  相似文献   

11.
李小波 《旅游科学》2006,20(1):12-17
三峡工程淹没区的文物多达1200余处,三峡文物的保护和抢救性发掘是20世纪世界最大的文物工程。目前,135米蓄水区的文物考古成果已经全面验收。众多的考古成果不仅为认识三峡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三峡旅游开发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以考古学新证据揭示三峡文化的深层结构,提出了考古成果向旅游产品的转化途径,对新三峡遗产廊道的时空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三峡库区工业空间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库区整个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工业的空间组织结构调整必须与长江产业带建设、三峡经济区生产力总体布局以及库区的城镇体系建设相协调,在优化库区工业经济空间布局过程中应该以库区工业企业迁建为契机,把工业布局优化同城镇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库区工业组织结构调整与优化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两头牵动、中间布点、形成三区、主轴衔接、由线而面、双向拓展"。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朱顺龙  张珺 《华夏考古》2007,(1):143-152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三峡地区的古代器物以石器、陶器等居多,而瓷器发现相对较少,导致相关的研究也比较滞后。本文即以复旦大学2001年对三峡麻柳沱的发掘为前提,综合三峡其他墓葬遗址所出材料,对三峡地区瓷器的起源、发展以及组成因素,三峡地区阶段性经济发展等问题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巫山-奉节-巫溪"金三角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庆 《人文地理》2003,18(4):19-22
长江三峡库区内的巫山-奉节-巫溪三县,由于位置、资源、经济、社会等条件的一致性,客观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大山大峡旅游资源为特征的“金三角”经济发展区域。本从评价“金三角”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基础为切入点,结合金三角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金三角”旅游业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云阳乔家院子遗址是三峡库区需要抢救发掘的重要遗址之一。本着重报道了该遗址第四次发掘的唐宋时期遗存,其中以唐代瓷器和建筑材料为主。特别是瓷器,其形制与釉色兼具当地和北方地区特色,既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的制瓷水平,也反映出大一统化面貌下的地区化交流。大量的唐代遗存证明,乔家院子遗址在这个时期是一个较大村落,对于当时的村镇聚落考古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宝塔河遗址出土的东周时期遗迹有灰坑、陶窑和墓葬,遗物仅见陶器与石器,器类包括鼎、釜、罐、鬲、盂、豆等。这些遗存分三期,时代跨度从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内涵分为两组,一组以鼎、釜、罐为核心,代表着峡江地区一支传统的鼎釜文化;一组以鬲、盂、豆为核心,为楚文化。春秋早期以传统鼎釜文化为主,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逐渐介入,春秋晚期以后,楚文化在这一地区已成为主导文化。这一过程为我们研究峡江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楚文化的扩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基础上,文章从长江三峡库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旅游资源的特征以及三峡工程兴建给长江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分析入手,探讨了长江三峡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与可持续利用问题。提出了三峡库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在遵循非均衡空间开发格局的同时实施"点-轴-网"战略开发模式,并指出"一线二区三精品"的战略开发重点和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开封市产业空心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着产业空心化问题。通过对开封市经济数据的分析及实地调研,发现开封市的产业空心化属于离制造业现象:经济地位明显下降,固定资产日渐减少,工业发展缓慢且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低且结构失衡。指出开封市产业空心化具有欠发达区的共性特征-贫困恶性循环积累性,同时也是其特定的区位条件所引致的。最后提出开封市产业空心化的防治措施:以增强技术创新为核心,进行体制机制、科研体制、教育制度创新及人才的激励机制等;以需求结构变化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财政、金融改革及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加速完善硬件设施,改变市区的对外联系等。  相似文献   

19.
毛勇 《旅游科学》2001,(3):11-15
1998年以来三峡旅游市场尤其是国内旅游市场的下滑严重影响长江三峡库区旅游的发展.本文分析库区国内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探讨其复兴与开拓之路.  相似文献   

20.
When farmers are dispossessed of their lands to make way for a development project it is often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not be enough land to go around. It is unlikely that parcels of fertile land are lying vacant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awaiting distribution. It therefore becomes necessary for people who previously derived their livelihoods from the land to move into cities. This research explores what happens to a sample of such people and whether they are able to restore their livelihoods. It examines the Three Gorges Dam resettlement in China's Hubei province and discovers that whil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devised an inspired toolbox of benefit-sharing initiatives, the gains accrue to a minority who live in the most amenable loca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area. It concludes that the availability of capital through benefit-sharing initiatives does not guarantee its productive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