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国家 《文史博览》2007,(10):31-32
张齐贤,字师亮,洛阳人,原籍曹州。幼时家贫,饭量特大,一人敌五人,曾一次吃掉5大盘牛肉;进士出身,先后担任通判、枢密院副使、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分司西京洛阳太常卿等官职。终年72岁。  相似文献   

2.
漫说宰相     
此文可算宰相一职的简史。作者漫说了宰相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的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颇有味。  相似文献   

3.
钱南 《文史天地》2006,(8):45-48
卢怀慎生前虽有“伴食宰相”的贬称,身后却享受崇高的礼遇,并为后人所尊,就因为他虽官至宰相,家中却一贫如洗,在位期间,又能举贤荐能,正直敢言。[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苏州的宰相     
宰相原本是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用以指辅佐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官职的称谓不是一成不变的,秦汉时期称丞相、相国、三公,唐宋时期之中书门下(简称中书)、尚书三省长官,即中书令、尚书令,明清时  相似文献   

5.
谢安,一位雅量非凡的大名士,一位在"淝水之战"中将名士风度表演过头了的政治家,一位中国史上不可不知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宰相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宰相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宰相制由两汉的三公制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本文说明了宰相制度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并着重讨论了这个时期各个阶段谁为宰相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陕西朝邑(今属大荔县)人。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任郎中、山东盐运使、湖北巡抚、户部尚书,光绪时出任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职。阎敬铭所处的时代,正值清王朝走向没落,官场极端腐败之时,然而他却主张去奢崇俭,并做到了为政清廉。其一生“质朴,以廉洁自矫厉”,掌管大清财政多年,精校财赋,剔除中饱,节用务实,将之前混乱的财政整理得井井有条,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同治、光绪两朝“同光中兴”局面的形成,外面固然有曾国藩、李鸿章等一干才能出众的封疆大吏,但如果中枢少了阎敬铭这样善于开源节流的户部尚书,中兴之局很难形成,故阎敬铭被后人称为“救时宰相”。  相似文献   

8.
陶易 《文史天地》2012,(11):44-47
在中国历史上,官宦子弟往往享有不少特权,无论品德优劣,才学高下,仅凭其出身就能跻身仕途,坐致富贵。“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又何止是官二代、官三代呢。因为历朝历代都有荫封入仕的规定,左思所愤慨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长期存在。隋唐以后,选官制度发生了重大改革,以考试来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诞生,终于给天下的寒门士子开启了一扇读书做官的大门,科举制延续1300多年,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废除。  相似文献   

9.
张浩(?~1163),字浩然,籍贯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渤海人。他历仕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世宗五朝,官至尚书令。他在海陵王和世宗统治时期,任宰相十余年,是金代较为重要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0.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后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当人们说起皇后,总会想到那是女中之王,有着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每当说起后妃宫人,人们又会想到花容月貌、妖艳媚丽、锦衣玉食、轻歌曼舞……在一般人心目中,后妃似乎是一群天之娇女,生活在神话般的世界,一切都显得那样美好、浪漫和圣洁。  相似文献   

11.
从南北朝交接的三个关键地区墓葬文化因素的构成,及相关的历史、地理背景和文化传统中可清晰看出,陕南、豫南鄂北、山东地区是南朝文化向北传播的三个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2.
试论秦汉风俗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也是民俗文化大发展的阶段。我国汉族民俗文化中,有些风俗事象历经数千年,其中有相当部分形成或定型于秦汉时代。可以说,秦汉以后风俗的演化和变迁,都是在秦汉风俗基础上的损益和增减。对此时风俗作一全面考察、分析,便可看出其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概括起来即是:一、急进;二、奢侈;三、迷信;四、儒化。下面对其逐一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胡树斌 《丝绸之路》2010,(10):66-67
唐末至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相对混乱、战争频繁的时期,动乱的社会现状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绘画创作,主要表现为山水画创作的勃兴。其中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人的山水创作,奠定了当时北方山水画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江苏连云港朝阳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云港朝阳遗址的发掘,北辛化时期遗存较少,龙山化遗存相对丰富,并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为了解这一地区史前化面貌增添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酒具的发展及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颖新 《文博》2008,(5):66-71
在中国古代,酒具有着非常广泛的社会功能.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专门用于盛放、贮存、温煮、斟灌、挹取、饮用等.而最重要的,则是作为礼器,成为人们社会地位的标志和等级制度的载体.早在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类型中就有饮酒的杯子和存贮酒的陶瓶、罐等出土.商周秦汉青铜酒具和陶、漆木酒具成为主流,其形制和样式也更趋丰富.魏晋隋唐及至宋元时期,陶瓷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制作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精美的瓷质酒具和金银制作的酒具在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明清时期,各种工艺高度发展,在酒具制作方面更是精工细作,推陈出新,品种最为丰富.除精美的瓷质酒具外,还有金、银、铜、锡、玉、玻璃等呈现出异彩纷呈,百花争艳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6.
唐根顺 《东南文化》2003,(11):72-74
长江下游地区东吴至东晋时期瓷器优势地位的产生是与当时政治背景紧密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17.
张经纬 《世界历史》2003,6(3):54-63
本文基于中日两国的现代化同属于传播型、后发型现代化这一史实 ,参考现代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提出了“思想→政治→经济”这一比较中日两国现代化的分析模型。“思想”作动于“政治”是利益表达过程 ,利益表达有“内表达”和“外表达”两种形式 ;“政治”作动于“经济”是政治输出过程 ,政治输出也有“硬驱动”和“软驱动”两种形式。在两国现代化过程的不同阶段 ,两国三个子系统间 (思想、政治、经济 )的作动方向是相同的 ,但由于两国三个子系统的内外环境、作动者和受动者的性质不同 ,因而每一作动环节出现的两种作动方式在转换和结合上存在着差异 ,正是这些差异影响了作动力度和效果 ,并最终导致了两国现代化的不同结局。本文还提出了上述分析模型的现实意义 ,即不同所有制形态下的现代化模式存在相互比较和借鉴的可能性 ,同时也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内外表达的协调转换机制和软硬驱动的有机结合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高句丽相权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并对各阶段逐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指出每个阶段的相权特点和实质 ,并通过相权状况透视了整个高句丽社会政治的发展状况 ,从而让人们对高句丽历史有一个更清晰、更连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20.
战国秦汉西南边疆思想的区域性特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对战国秦汉时期西南边疆思想的区域性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西南边疆开发的战略思想、经济思想和人才思想均表现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区域特征。在战国秦汉时期边疆开拓的战略思想和整体布局中,西南边疆虽然处于从属地位,开发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应急性和随意性,但开发成就显著,这与西南边疆开发策略思想的正确和实施的有效性有密切关系。北南向协济的区域经济思想和以西南本土籍巴蜀人治理西南边疆的人才思想指导下所确定的开发方略和治边措施,就是充分依托战国以来200余年西南北部巴蜀的开发成就和资源,进行西南南部边疆的开发和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