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别宋元江西三大名窑的黑釉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釉瓷是以铁为着色元素的单色釉瓷.在我国的生产历史相当悠久。根据考古发现,东汉时浙江省上虞窑已经烧造黑釉瓷,其后是东晋时期的浙江德清窑,早期黑釉瓷的烧造,杂于青瓷的烧造之中。至唐代.黑釉瓷的烧造始成规模。主要集中于陕西的耀州窑,  相似文献   

2.
黑釉瓷的佼佼者——曜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远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黑瓷。东汉时不少窑口能烧制黑瓷。晋至唐黑釉瓷已较成熟。到了宋代,黑釉瓷已相当普及,名窑名瓷相继问世。福建的建窑烧制出了光彩夺目的黑釉盏。其它一些地区,如内蒙、宁夏、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西、浙江、广西、广东、江苏、四川等地也烧制出许多不俗的黑釉瓷。其后,虽然各朝各代都有烧制,但其数量、质量已明显下降,并逐渐被彩瓷所代替。  相似文献   

3.
闻长庆 《收藏家》2011,(3):61-68
二.浙江黑釉瓷文博界传统观念认为浙江的黑瓷只有德清窑曾有烧造而且到南朝时期就已停烧。笔者发现浙江以上林湖窑为中心的周边宁、绍、杭等地区,从商周战国开始原始瓷的生产时已有黑褐色瓷,这是华夏黑釉瓷的始祖,到汉代它的制瓷工艺技术已很先进。汉代以黑为贵,  相似文献   

4.
程晓中 《收藏家》2000,(5):6-13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中的不朽名句。“越窑”一词出现在唐代,它是我国著名的瓷器产地之一。据最新考古发现,越窑创烧于东汉。我国考古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先后在浙江省的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发现瓷窑遗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浙江上虞县上浦公社小仙坛村东汉晚期瓷窑遗址出土的青瓷残片进行多项测试和化验,结果表明这些瓷片已完全达到瓷器的标准。这充分说明,东汉是我国瓷器的诞生期。东汉以后,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接着有西晋与东晋的交替,再就是北朝的魏、齐、周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分裂、割据愈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窑址出土的黑瓷,主要是黑釉盏为研究对象,分区域对浙江宋元时期黑瓷的生产状况进行了概述,并就当时浙江地区黑瓷生产中存在的双色碗、白覆轮碗、护胎釉等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整理,指出在浙江地区发现的宋元时期窑址中,大都只是少量烧制黑瓷,且多为与青白瓷或青瓷兼烧,其分布状态是零散的。它们大都是受福建、江西等窑口的影响而派生出的小众产品。而这一局面的形成与这一区域传统且发达的青瓷制造业影响深远有关。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成熟的瓷器出现时间,在本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自从1977年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结合《中国陶瓷史》的编写,在上虞县境内首次发掘了东汉的青瓷窑址,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将出土的瓷片作了多次测试和化验以后,多数学者认为至迟到东汉晚期中国已经正式出现了成熟的瓷器。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东汉瓷窑均集中发现于浙江东部的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市县。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些东汉墓  相似文献   

7.
上虞窑业在东汉创烧出成熟青瓷后,至三国西晋时期发展迅速,然而东晋、南朝时期却突然衰落下来。除了战争、饥荒等外,本文认为伴随晋室南迁而来的北方豪族占山固泽,以及残酷的赋税、徭役制度,是上虞窑业突然中衰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8.
一、古窑的发现与区系划分商周以来,浙江境内就先后生产过原始瓷、印纹硬陶和青瓷,窑址几乎遍及全省各地,并形成相对的集中区.为了有利比较研究,我们以目前浙江的行政区域作一统计.杭州市:本市包括余杭县,萧山市,富阳县,临安县,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县和杭州市区.其中杭州市区发现了南宋官窑,萧山市发现了春秋战国的原始瓷,印纹硬陶和此后的青瓷窑,余杭县发现了东晋青瓷窑,富阳县发现东晋青瓷窑.  相似文献   

9.
《华夏考古》2011,(4):25-28
1993年春,山东栖霞市文物管理处在观里村抢救性清理了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因墓早年被盗,经发掘出土的器物有青瓷壶、陶壶、漆器、木器共9件,五铢钱70枚。出土的青瓷壶,在胶东半岛是第一次发现,是研究我国早期青瓷的生产工艺与流通的重要资料。根据出土器物的特征判断,这座墓的年代应不晚于东汉初年。  相似文献   

10.
<正>1972年,勉县红庙公社红光一队发掘一座砖室墓,墓中出土一件铸有"元兴元年堂狼作"(图一,右)铭文的铜洗和一批随葬器物,唐金裕、郭清华认为"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但是,胡顺利以《后汉书·郡国志》无堂狼县设置为由,否定其年代为东汉,认为它是东晋安帝  相似文献   

11.
高阿申 《收藏家》2005,(1):45-52
中国自从在商代烧制成功原始瓷以后,经过一千多年的改进和提高,至东汉,已能烧制成熟的青瓷与黑瓷。当时,浙江上虞小仙坛烧制的青釉瓷,胎质致密、气孔率很低,用手指弹击会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釉的质量也很好,所以称之为瓷器。唐朝以前,中国瓷器生产一向以青瓷为主。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两宋,制瓷业大发展,名窑遍及全国。至元代,景德镇因为拥有影青瓷、卵白釉瓷和青花与釉里红瓷的生产,成为中国制瓷业  相似文献   

12.
浙江上虞县发现的东汉瓷窑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是越窑、瓯窑的故乡,古代瓷业十分发达。上虞县文化馆从1972年到1977年先后在上浦公社石浦大队的龙池庙后山、小仙坛、大陆岙,友谊大队凤凰山和联江公社红光大队帐子山,凌湖大队畚箕岙、倒转岗等地发现东汉瓷窑遗址多处。进一步证实我国瓷器产生于汉代,改变了以前的魏晋有瓷说,并找到了产地。  相似文献   

13.
四川出土的古瓷器中,經常見有一種黑釉的器物,而以(?)毫盏與醬滴斑黑釉盞等最常見。這類器物一般都認為是宋代瓷,多稱之為「黑建」,「處州窑」或「陝窑」。我認為這種看法是有問題的,是忽略了它們在四川大量出土的事實。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物》1963,(12)
一九六三年三月五日,云南省昭通县后海子中寨磚瓦工人,在取"梁堆"土烧磚瓦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座东晋太元十余年間的壁画墓。发现后,省文物工作队即派馬蔭何、胡振东两位同志前往清理。参加这次清理的除省文物工作队两位同志外,还有昭通县文化馆涂炫、杨永昌等同志。此墓在墓門左上方处(即东南角)发现有盗洞,尸骨、棺材与随葬器物均已无存。现在将此墓的結构与壁画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沈芯屿 《收藏家》2022,(11):31-36
建盏,是北宋时期以福建建阳水吉、武夷山遇林亭窑为中心瓷窑烧造的一种黑瓷碗。因为建州茶文化的关系,被称之为建盏。建盏在当地茶文化的演绎过程中,打破了黑釉瓷器色彩沉寂的格调,创烧出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釉等。这些微妙的变化,使其产生了神奇而美妙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神秘惊艳之美,成为黑瓷中的一朵奇葩。与其他黑釉窑址不同的是,建窑的器物很单一。  相似文献   

16.
1992年上虞市文物管理所在白马湖畔郑岙村童子山、和尚山等地发掘石室土墩墓40座,出土器物170件,以原始瓷和印纹硬陶为大宗,还有部分石器和青铜器。这批发掘资料对进一步研究江南地区的土墩墓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广元市瓷窑铺窑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瓷窑捕窑址面积大,堆积尽,文化内涵丰富,是唐宋时期建窑系黑瓷在四川的典型窑址。报告对窑址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窑址发现的遗迹现象有作坊和窑炉,窑的形制为马蹄形。遗物以瓷器和窑具为主,瓷器以黑色、黑褐色釉瓷为主,另有青灰色、米黄色、黄色、绿色褐釉等。胎以灰白色为主,另有灰黑色、黄白色。其黑釉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玳瑁等。器表采用刻花、粉绘、彩绘、印花等工艺。器物大部分采用匣钵装烧,烧造技术相当娴熟。是四川宋代黑釉瓷的典型烧造窑口。  相似文献   

18.
<正>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般早制造陶器的国家之一,而瓷器的发明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陶瓷的出现,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陶瓷烧造的历史,不仅是古代先民数千年来创造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审美和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东汉晚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造技术的基础上,成熟青瓷首先在浙江诞生,并且形成了以浙江上虞为中心的早期越窑青瓷产地。到了唐代.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逐渐由曹  相似文献   

19.
谈旱滩坡东汉墓出土的麻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4年1月8日,甘肃省武威县柏树公社桥儿大队第五生产队开挖金塔河干渠,在旱滩坡附近发现一座古墓。出土器物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辆木牛车模型上粘附有带字的古纸。考古工作者根据对墓葬及出土器物形制的考察,断定该墓属于东汉晚期,即公元二世纪后半叶。因此,墓中出土的古纸当是东汉晚期的文书用纸。我们将它定名为"旱滩坡纸"。旱滩坡位于武威县南、祁连山北麓,东汉时曾是墓葬地。1972年11月底,在这一  相似文献   

20.
2003年7月和2004年4月,湖南湘西自治州文物管理处在古丈县河西镇燕子窝墓地抢救性发掘战国、西汉、东汉墓葬10座,共出土文物110件。其中M8出土的一套仿铜陶礼器,造型庄重大方,彩绘纹样繁缛精细,色泽艳丽,在本地所出的楚式器中实属罕见。M9和M10所出土的器物相似性,表明了在东汉早期竖穴土坑墓与砖室墓之间的并存关系。燕子窝墓地是一处西汉末到东汉初在当地享有名望的家族墓地,出土的部分典型器物,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典型器物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