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载于<文献>2003年第3期的<萨都剌佚作考>一文,在前人辑佚的基础上,又辑得萨都剌诗歌29首,但其中从<诗渊>中辑出的5首诗:<凤凰山>(七律)、<平江>(七律)、<京口>(七律)、<金山寺>(七律)和<黄楼>(七古)实际是陈孚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刘真伦在《重庆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发表长篇文章,就元代诗人萨都剌的族别及姓名作了考证。 文章提出,都剌的族别有“答什蛮民”之说。所谓“答什蛮”,在唐宋史籍中,被称作“大食”,实为穆罕默德所建立的统一的阿拉伯帝国的正式国名,“答什蛮”即“大食国人”  相似文献   

3.
萨都剌金陵怀古文/蓑衣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她幅员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是一个空前规模的大帝国。各民族人民生活上频繁接触,文化上熏染交流,涌现出大批能用汉文字创作的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刺就是其中的杰...  相似文献   

4.
杨光辉 《文献》2005,(4):218-228
萨都刺是诗书画兼长的多面手,尤以诗歌创作为主①,其书法与绘画才能则为诗名所掩.如果说其书法才能尚有记载的话②,其绘画才能则被遗忘已久,不仅其同时代的夏文彦《图绘宝鉴》没有提及,明代朱谋垔的《画史会要》、张丑的《清河画舫录》亦没有一丝关于萨都剌画作的踪迹,今人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亦没有收入萨都刺,萨氏几成绘画史上的失踪者.其实,萨都剌作为天才诗人,其所作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涉及绘画的题画诗达三十余首,同时作为丹青好手,其画作以山水景物为主,画学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现存有《严陵钓台图》,已佚的则有《云山图》、《岁寒图》、《萱蝶图》等,所谓的《梅雀图》则系伪作.此外,他还留下重要的题画文--《题董展《三顾茅庐》图》.这些零星的绘画资料,不仅有利于了解其绘画才能以及在绘画史上的地位,而且对于考订萨都剌的生平有较大助益.  相似文献   

5.
杨光辉 《文献》2003,(3):128-139
萨都剌是元代最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但是,由于元末战乱及明初文化专制等因素,其诗作大量散佚,生平问题亦迷雾重重.本文主要考证其佚作,兼及其生平、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位文坛名家。 他能书善画。故宫博物院藏有他所作《严陵钓台图》和《梅雀》两画,极为珍贵。 他精诗善词。前人评论其诗的风格,或说他有李贺之高格,或说他善学李商隐,或说他“诵法青莲(李白)”大多异口同声地把他与唐代名家相比。 他忧国忧民。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西域少数民族诗选》的编者赞誉他:“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诗人,在当时就受到各族人民的敬仰。” 他,就是西域诗人萨都剌。 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其祖萨拉布哈(又译作思兰不花)、父傲拉齐(又译作阿鲁…  相似文献   

7.
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一生著述宏富。其全集首由曹寅刊刻于扬州;后经曾孙施念曾、外孙刘琦整理、续刻,于乾隆三十年(1765)汇印成《施愚山先生全集》;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国学扶轮社石印《施愚山先生全集》出版,并增附录;1992年安徽黄山书社出版了何庆善、杨应芹辑校的《施愚山集》,是目前所见搜罗施闰章作品最完备的集子,然仍有不少作品未收入全集;此后诸多学人对施闰章集外诗文进行辑补、考释,数量相当可观。今新辑得施闰章佚词1首、佚诗4首,并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8.
著名学者陈垣曾说;“讲中国文学史至元朝,不能不提到萨都刺”。①但关于萨都刺的生平,历代学者说法不一。清萨龙光推定为至元九年,(127年)。吴修《续疑年录》据干文传《雁门集序》“弱冠登第”,订为“至大元年戊申”(1308年)本世纪六十年代,陈垣先生明确指出此?..  相似文献   

9.
现行《元稹集》的主体是北宋宣和年间辑录刊刻的,南宋、明代及近现代续有辨伪补辑,但其中仍有一些伪作未经甄辨,也尚有一些作品未被辑录。经考辨,发现疑伪之作9篇,未辑佚文9篇(包括残篇)。  相似文献   

10.
《江苏艺文志·淮阴卷》"泗阳县""沭阳县"条共收录著者149人,其中宋代1人,明代11人,清代137人。通过翻阅检索地方史志文献资料,辑得失收著者12人,已收著者但有补辑失收作品的8人。~((1))  相似文献   

11.
李湜 《文物》2012,(4):75-82,1
沈振麟是晚清如意馆的宫廷画家,主要活动于道光元年(1821年)至光绪八年(1882年),主要作品为清代帝后的御容像。作者以清代档案等文献为基础,考察了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道光至光绪年间的御容像,确认其中有7幅道光皇帝宁的画像为沈振麟所画。这些画像对皇帝的服饰、居住环境等作了真实的表现,为这一时期宫廷史、工艺史及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了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12.
刘晓东  年旭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3):129-139,162,163
洪武朝外廷政治的演变,与"国本"问题有着莫大关联。东宫官属的嬗替,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了洪武朝诸大案依次衍生的内在逻辑性。初期东宫官属的设立与勋臣兼职,虽有效平衡了政局,却造成了浙东派势盛的隐患,这也成为朱元璋首先从浙东派入手清除外廷政治势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洪武十年,东宫官属的调整与太子的正式预政,揭开了朱元璋谋划已久的"废相收权"斗争的序幕。洪武二十三年前后,从"詹事院"到"詹事府"的转化,则是朱元璋针对太子死后新的政治环境而采取的一种稳定"国本"的重要举措,并与蓝玉党案相表里,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东宫官属体制。  相似文献   

13.
在中岳庙的历史上,其创建时间、迁址问题、定址问题、明末被焚及其原因、当今庙制格局的确立等一直是困惑人们认知中岳庙的悬案。经过对中岳庙尘封历史的揭示,其疑案逐渐清晰。中岳庙始建于春秋,北魏没有迁址,唐开元非是定于现址的时间,明末战乱中岳庙被焚毁殿堂17座,乾隆十五年增修后奠定了当今庙宇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自曹魏以来,楼兰文书一直行用中原纪年,却于晋武帝泰始六年(270)中断。根据楼兰简纸文书、元康三年(293)苻信简等出土资料,结合传世文献,作者认为学界已有树机能叛乱使纪年中断的观点恐不能成立,苻信简透露出西部鲜卑南下滋扰,西晋为此采取了收缩政策。张轨刺凉后,彻底肃清了河西寇乱,重建了楼兰的屯戍,楼兰文书得以再现西晋正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为基本文献,以故宫博物院所藏同治、光绪两朝内廷画士的奉旨之作为重要参照,探讨了晚清宫廷绘画机构——如意馆的诸项制度(入值画家的选拔与考核、奖惩与等级、画作的审查与作品格式等),并论述了如意馆绘画的主要功用(纪实、装饰和案头观赏)及其各自不同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6.
明代年例银制度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一项军事供给制度。宣德十年(1435)首先出现京运银,历经景泰、天顺时期,京运银两中有一笔银两开始向"岁例"发生制度性转变的趋势;成化、弘治之际,"常数"、"岁运"、"岁例"、"年例"、"年例银"等名称的出现是这笔京运银两制度化发展的结果,标志着明代年例银制度的初步形成;嘉靖十六年(1537)年例银一年一发的规定以及年例银会计预算制的出现,意味着明代年例银制度的完全确立。年例银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改变了明代国家的军事供给体制,是明代军事财政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offers new information about Laurent de Premierfait, author of the first French translations of works by Boccaccio. The discussion centers around the problems that Laurent encountered as he pursued a literary career while supporting himself as a clerk, secretary, and notary in Paris during the reign of Charles VI.  相似文献   

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offers new information about Laurent de Premierfait, author of the first French translations of works by Boccaccio. The discussion centers around the problems that Laurent encountered as he pursued a literary career while supporting himself as a clerk, secretary, and notary in Paris during the reign of Charles VI.  相似文献   

19.
疟疾是历史时期西南边疆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古人称之为烟瘴、瘴疠、瘴气等。清康熙三年,清朝就在西双版纳的普洱驻军设治,雍正年间又在澜沧江东部的西双版纳地区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设普洱府,建普洱镇。但受烟瘴影响,驻军、设治和改土归流经过了多次反复,清廷仍没有彻底完成对西双版纳的改土归流。本文以驻军、烟瘴为切入点,探讨了清初清军在普洱、思茅沿边地区驻军与撤军、改土归流与撤流复土的反复过程,认为烟瘴影响了清廷对西双版纳的经营,不利的自然环境是历史时期西南边疆经营的巨大障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明代延绥镇长城的"二边"和"大边"的修筑时间、地点、修筑者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二边"长城为余子俊督修,时间为成化九年(1473年)三、四月至次年的三、四月之间;"大边"长城则为文贵主持修建,时间在弘治十七年(1504年)九月至正德二年(1507年)四月之间。"二边"长度为2013里(明里)195步,约合1183.4公里;"大边"长度为1087里(明里),约合639.2公里。延绥镇长城的修筑过程与明代西北边防方略的发展过程密切关联,也间接反映了边地卫所土地屯垦的变化,对研究历史时期陕北长城沿线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