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6年5月20日,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主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加拿大怀亚逊大学加拿大—中国商务与发展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亚太华商研究中心协办,北戴河新区管委会承办的第七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在北戴河举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辞。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4月7—8日,"东南亚与冷战:新档案与新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主办,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印尼、越南等国的学者。南洋理工大学历史系主任龙仕瑞(Joey Long)主持了会议。围绕会议"新档案与新视角"的主题,与会学者的发言分为两类,一类以介绍近年来东南亚冷战档案的收藏、解密、搜集为主,并简要说明研究利  相似文献   

3.
正夏书章,1919年1月生于江苏高邮送桥镇。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政治学系,同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立陶尔公共管理研究生院(肯尼迪政治学院前身),1947年获得硕士学位,是第一位获得此学位的中国学子。夏书章自1947年起在中山大学任教至今。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副校长等。现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名誉会长、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相似文献   

4.
<正>新移民问题是近年来华侨华人研究的热点之一,((1))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也因其特殊性引起不少学者关注,[1]最新出版的《新加坡与中国新移民融入的境遇》便是代表作品之一。本书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游俊豪为马来西亚华人,长期居留新加坡,并兼任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馆长,他不仅深受新马华人文化浸润,又因工作及生活原因接触不少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其研究视角明显不同于中国学者,既有旁观者之冷静客观,又能推己及人、与研究对象同理共情。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3月25—26日,"华人资本主义与东盟经济共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召开,会议主要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一是"新华人资本主义"的概念及其特征。南洋理工大学刘宏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对外投资的增加事实上成为了一个新的现象,可视之为"新华人资本主义"。首先,与历史上的华人移  相似文献   

6.
正在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有关离开祖籍原乡的中国移民如何在移居地的人文环境与时空脉络下重新凝聚与再建家园以及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面对的困境与各种挑战等课题,一直深受海内外学界的关注。而作为东南亚当地的华裔学者,对上述课题的研究则更多了一份在地情怀与对所研究问题的深刻感悟。游俊豪来自马来西亚、现居新加坡,目前任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同时兼任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副主任和《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执行编  相似文献   

7.
视野     
《南方人物周刊》2012,(23):17-17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型马桶,不仅可以将排泄物转化为电能和燃料,还可以节省大量水资源。它设置有两个储藏粪便的空间,一个储存固态排泄物,另一个收集液态排泄物,对固态和液态粪便的冲水量分别仅为1升和0.2升。由于排泄物中含有丰富的氮、磷以及钾等元素,新型马桶将之转化为电能以及做饭用的燃料。目前科学家在南洋理工大学安装了两个新型马桶供500名学生试用半年,如果效果良好,他们期待在未来3年内将这种新型马桶向全球推广。  相似文献   

8.
据《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在今年7月开办“当代中国研究硕士(MasterofArtsinContemporaryChina)”课程。这是一个由中文系主导的跨学系、跨学院的双语课程。该校中文系系主任李元瑾副教授表示:“这是东南亚地区第一个特别针对当代中国发展所设计的研究生课程。我们将在‘经济与商业、政治与国际关系、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美国尔湾加州大学李智英(Jennifer Lee)教授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周敏(Min Zhou)教授合著的新书《美国亚裔成就的悖论》(The Asian American Achievement Paradox)英文版于2015年由美国罗素尔萨矶基金会出版社(Russell Sage Foundation Press)出版。本书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双重视角来深入探讨在美国新移民家庭成长的华裔和越裔青少年取得非凡教育成就的原因以及他们步入  相似文献   

10.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原南洋研究所 ) ,1 956年由当时的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与厦门大学共同创立 ,为新中国最早设立的东南亚和华侨华人问题专门研究机构。早期的研究重点为东南亚华侨华人。 70年代中期以后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还包括了对东南亚政治、经济、历史以及南海问题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并广泛地涉及到对东南亚的社会、文化、教育、宗教和民族等问题的研究。1 996年 ,该研究所扩大规模 ,调整学科 ,更名为南洋研究院 ,现任院长为庄国土研究员。2 0 0 0年初 ,以南洋研究院为主并联合校内其他研究机构 ,由厦门大学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共同…  相似文献   

11.
·简讯·     
台湾“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理事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存武先生夫妇于9月28日访问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巫乐华等同志接待了他们。新加坡南洋美专魏维贤院长,新加坡国立大学华语研究中心崔贵强讲师于11月3  相似文献   

12.
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专任助理教授许维贤的新著《华语电影在后马来西亚:土腔风格、华夷风与作者论》已于2018年4月由联经出版社出版。该书共392页,收录了作者走访多位导演和欧洲影展选片人的第一手资料,对华语电影在马来西亚内外的生产、消费和传播进行田野调查,从  相似文献   

13.
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刘宏教授的力作《跨界亚洲的理念与实践: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国际关系》于2013年1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探讨了"中国模式"与"跨界亚洲"的互动,为理解有明确边界的民族国家与超越边界的跨国网络建构之间的  相似文献   

14.
隆冬时节,我国著名的南海史地学者、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教授韩振华先生赴京就医,我们趁此机会,专程拜访了他。先生原籍广东文昌,1921年生于福建厦门.1946年从协和大学历史系毕业,1948年从中山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就学期间,先后从师于著名学者傅衣凌、岑仲勉两位先生.先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雄厚的基础。毕业后,曾在福建省研究  相似文献   

15.
信息     
《中华遗产》2007,(1):150-151
“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举行报告会2006年11月30日,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52、53场主题报告会。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的演讲题目是《故宫与中国传统文化》。阿里巴巴公司董事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以民国代表性华侨著述的序、跋为切入点,分析阐述了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的背景和民国南洋华侨文献的出版特征,进而对民国公众认知中的"南洋观"进行了辨析。认为经济因素是民国南洋华侨研究热和出版热的内趋动力,经济话语贯穿南洋华侨研究文献始终。在"南洋作为常识"的出版热中,大众"南洋观"逐渐形成并呈现出流变性,即从我族中心主义转为基于经济互惠前提的平等合作、共存共荣的全新视角。目前呈散点分布状态的民国南洋华侨研究专题文献,亟待整合建构,由此发掘在大中国民族主义整一性视域下被遮蔽的辨证的"南洋"认知,有利于从源头破解历史上南洋华人与土著、中国与东南亚在各自的民族主义强势话语影响下形成的刻板成见,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史及华侨(华人)史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13年5月22日,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2013年度"华侨华人系列"讲座之二在北京大学历史系108会议室举行。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曹云华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下南洋: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吴小安教授主持,出席的嘉宾有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赵红英所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梁英明教授、印红标教授和外语学院  相似文献   

18.
1910年(清爱新觉罗溥仪宣统二年)6月5日,由著名南洋华侨实业家张振勋倡议、慈禧太后批准、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和南洋新兵督练陈琪筹办的南洋劝业会在今南京市丁家桥至三牌楼一带开幕。南  相似文献   

19.
周扬晚年的彻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扬同志在平反落实政策复出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温济泽同志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我当时是研究生院现实经济系的学生。每当研究生院有重大活动,周扬都要来给我们这些莘莘学子讲话或作报告。他在公众场合总是保持着一种绅士派头和学者风度,尤其是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不苟言笑的表情和一板一眼的话语,有一种震撼听众心灵的气势,使人感到他是一个做人和做学问都很严肃认真的人,令人久久难忘。省悟:困知勉行“文革”后的头几届研究生,差不多都是“文革”初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在“文革”中上过…  相似文献   

20.
正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游俊豪博士编著的《移民轨迹和离散论述:新马华人族群的重层脉络》一书,于2014年3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二战以来,所在地的国家论述和社会架构深刻地影响着华人的位置与处境,中国历经的变动更为悠长,断断续续地形塑了华人的认知与想象,从家乡到祖籍地的过渡牵涉华人的政治、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