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汤志彪 《历史研究》2019,(3):170-179
<正>关于"武王伐纣"的时间问题,除甲子日发生"牧野之战"这一点未有异议,伐纣的具体年代,至今争论不休。~① 1976年3月,陕西临潼出土了举世瞩目的利簋(《集成》~②4131),因其铭文涉及武王伐纣的具体过程而备受相关研究者关注。经学界讨论,利簋铭文大意为:周武王伐商,在甲子日早晨打败商纣王;辛未日驻扎管地,并赏赐"利","利"为此铸造了此青铜簋(即利簋)。因铭文出现"武王征商"、"甲子"、"岁"等字词,又有学者把"岁"理解为岁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宜候■簋铭文中"王卜于宜,入社南乡"之句的全新考订,结合滕虎簋"虎"字与前贤所释"虞"字结体基本一致之比较,以及对西周初地缘政治形势的分析,考证宜侯矢原封虎侯,不属吴君世系,其迁封之邑为邳县北之祖。  相似文献   

3.
文物1960年第2期载有訇簋及弭叔簋铭文(器铭照片及两种释文),中之訇簋铭文更关系到西周社会性质.因将所见数事录出,以供同志们参考.訇簋铭文有云:"今余令汝啇官,司邑人、先虎臣、后庸、西门夷、春夷、京夷、……"以全文证之,"先虎臣"是一种军旅,指作为先锋的虎臣.师?簋:"今余肇令汝率齐币、?、僰?、左右虎臣,征淮夷".虎臣既用来征伐,可见本是军旅之一种.以师?簋的左右虎臣和本铭的先虎臣相较,知左右是指左右两翼,先则无疑为先锋.又  相似文献   

4.
关于利簋的制作年代,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周武王时期说和周成王时期说。本文从"珷"字的性质、用字习惯以及"征"字的文化内涵等角度进行了重新考释,证明利簋的制作年代当为成王统治时期。  相似文献   

5.
王冰 《东南文化》2008,(3):50-55
本文通过对宜侯矢簋铭文中“王卜于宜,入社南乡”之旬的全新考订,结合滕虎簋“虎”字与前贤所释“虞”字结体基本一致之比较,以及对西周初地缘政治形势的分析,考证宜侯矢原封虎侯,不属吴君世系,其迁封之邑为邳县北之祖。  相似文献   

6.
《考古》2006年第9期发表了罗琨先生《利簋"岁鼎"析疑》一文(下简称"罗文"),针对我与何炳棣先生合写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基本思路质疑》一文对利簋的解释,提出批评。罗文首先从分析"岁"字入手,指出甲骨  相似文献   

7.
今日言中国史学史的,多视《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数语为不刊之论,从而总想于中国古史中寻找所谓“左史”、“右史”。其实,这是误信刘歆的讆言,在中国古时,并没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这回事。  相似文献   

8.
曹伯狄簋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伯狄簋出土于山东,1965年春运输北来,仅存残盖,经天津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抢救,幸而免于熔毁。天津市文化局顾德威同志持示铭文拓本,属为考证。五十年前山东曾出土曹公子戈一件,曹国彝器则向未发现,今得此簋,可补宋以来各家著录的空白。铭文虽稍有缺损,尚可通读(见图)。爰写释文及考证于后。 (?)伯狄作(?)(夙) (女凡)(风)公尊簋其万年眉寿子= 孙=永宝用亯 (?)字篆书从(東東),今作曹。《春秋名号归一图》云:"曹,姬姓,伯爵,文王之子  相似文献   

9.
叶县与北京保利博物馆所藏索氏劫簋与簋盖,属于"殷民六族"中的索氏族所有,作器者之名应释为"劫",而不是"结".该铜簋的年代为西周晚期.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班簋、叔夷钟和晋侯稣编钟的相关铭文,确认"■人"即"国人","■""■""■"实为同一字,俱为"国"字之初文。《班簋铭》中之"东或",应训为"东域",并非"东国"也。  相似文献   

11.
据前辈学者研究,《辽史》之"杨皙"即"杨绩",乃是一人两传。本文重点讨论《辽史.杨皙传》和《辽史.杨绩传》记载的歧异之处,如杨皙(绩)的籍贯问题,以及此人任山西路转运使、知兴中府、知涿州事和清宁以后所任诸职事的时间。最后综合上述考证结果,系统地梳理杨皙(绩)的履历。  相似文献   

12.
西周时代最早的一件铜器利簋铭文解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新发现的利簋,是目前所知的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最早的一件青铜器。它是一个带方座的两耳簋,簋的腹外与座壁均作兽面纹。腹内有铭文四行: 斌征商,住(唯)甲党(子) 朝,减(越)鼎,克旋(昏), 执(夙)又(有)商。辛未, 王才(在)器(阑)自(师), 易(锡)又(有)事利金。用乍(作)理(檀)公宝蹲(尊)彝。意译为: 周武王征伐商封①,甲子那天的早上 (太阳出来后到早饭前②),夺得了鼎③,打胜了昏(指商封④),推开了商王朝⑥  相似文献   

13.
臣谏簋铭文中的一些字,旧没有得到很好的释读,如"处于軝"后面一字,旧或误释作"从",或误释作""。本文根据不其簋、不其簋盖、引簋铭文等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而读为"同",意思是聚合,并讨论了甲骨文中与之用法相同的一些"同"字。"引又"下一字,或释作"■(忘)",或认为是"闻"字之省,或释作"长",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灷",旧或读为"■(媵)",或读为"告",或读为"朕",本文认为它可读作"遵"或"顺"、"训"。"灷皇辟侯"下一字,或释作"令",或释作"余",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侯令"下一字,或释作"■",或释作"!",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指出它仍是虚词。"■"下一字,或认为是"服"字稍残,或释作"■",或隶作"■",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又根据铭文文义,指出它应该是一个虚词,并且讨论了金文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  相似文献   

14.
孙启康 《江汉考古》2008,(1):121-125
本文通过对丹江口水库库区出土的《彊王之孙叔姜簋》、《子中濒儿盘》和《蔡侯剑》等春秋时期铜器铭文的释读与考证,认为"彊王"乃"羌戎之王";《■子中濒儿》应是"伊雒之戎"中的"戎"的首领,并曾是"钖穴"矿区的拥有者;《蔡侯干剑》上的蔡侯应是被楚文王俘虏并带回楚国囚禁达九年后,死于楚的蔡哀侯献舞。并根据出土文物和当地的采矿遗迹,结合文献考证,确定了古钖穴的具体地点;辨明了"钖穴"并非"锡穴";"彊王"和"■子"显然都与当时活动在这一带、并不时与楚国为敌的庸、麋、绞等"群蛮"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商纣王是殷人末代王者,据史书记载,纣王耳聪目明,材力过人,但他却不行正道,好酒淫乐,枉杀忠良,暴虐百姓,终落得个众叛亲离,身败名裂,为周武王所伐灭。1商周更迭是中国古史上的大事,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开篇即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2大抵如是。商纣王既为天下一人,又处身历史剧变时代,无疑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受到学界研究的关注。武王伐纣,史书昭昭,又有出土临潼"利簋"为证,其说不疑。今日学界对于商纣王的研究,多集中  相似文献   

16.
召伯虎簋铭文奇古难读,人物关系难以分清,诸家考释颇多分歧。这些分歧涉及器主及有关人物和历史事实。由於铭文内容对於西周史的研究有极重要的价值。不可不辨,因此,本文准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召怕虎簋铭文作新的考释。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下而是对铭文进行的考释。难五年正月已丑,雕(周)生又史(使)召来合(会)事余戏。 [考释]“五年”当指宣王五年 为便於铭文的通磐考释,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历史线索。 今本《竹书纪年》卷九截:“(历王)三年,淮夷侵洛,……十四年,犹狁侵宗周西。  相似文献   

17.
《文博》2020,(4)
中国国家博物馆近年来入藏的兽簋为应国器物,可能是从平顶山应国墓地流出。兽簋铭文中的"应侯"是指应侯见工,"兽"是应国公族成员,后者曾服事应侯爯和应侯见工两代应侯。在应侯见工统治时期,兽负责管理应国的走马和驭人,其职司与《周礼》校人相似。兽簋铭文中的走马、驭人属于诸侯国职官性质,填补了应国官制乃至西周诸侯国官制史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宜候矢簋铭文关键字词的释读、对器物造型、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的分析论证,证明簋铭所记确为成王东征后,过封虞候矢为宜候事,而作器者宜候矢即为矢令诸器中的作册矢,周武克商后封于夏墟之仲雍曾孙虞仲,曾与武王后已姜,亦即王姜同朝辅佐周成王。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铜器铭辞的译文和注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新发现的一批西周铜器,有的铭文很重要,如记述西周中期的租田易地等事和晚期的一篇判决书等是研究奴隶制社会后期的宝贵史料,我将在综论宝鸡市近年发现一文中探讨其重要历史价值。这里只就裘卫四器、(亻月关)簋等七篇铭文译出它们的语意并加注释,以便于了解其内容。考证很可能有错误,希广大读者加以指正。 1 卫簋原铭七行,七十三字。  相似文献   

20.
刘体智善斋旧藏"元年师兑簋"两件,《殷周金文集成》编号分别是4274、4275。通过比对字形,知4274之盖铭当为伪作。"三年师兑簋"本只有一件,归丁麟年,丁氏在未除锈前对器铭施拓,除锈后再施拓。罗振玉误以未除锈时之拓属另一器,《集成》将此之作为另一件三年师兑簋的拓片,编号4319。此二拓均有问题,权威金文著录书籍如《殷周金文集成》等当予存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