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些无款古书画,经前人误定时代、作者,或者有不同名称的,在鉴定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误定时代、作者有许多无款古书画,往往见到一些人在标签上或题跋中称之为某代某人所作。这究竟对不对,有待于我们去重复考察鉴别。一般  相似文献   

2.
胡健 《中原文物》2004,(1):77-80
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古书画复制、作伪与鉴定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西方美术史发展相比,中国古书画在作品的创作、流传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书画复制、作伪与鉴定是贯穿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3.
书画中作者本人的名款、题记、印章和他人的观款、题跋、收藏印鉴,对于我们鉴别古代书画真伪是非,其作用是仅次于书画本身中如笔法等的(我在上期本刊《谈古书画鉴别》一文中已述),它们之中,除法书上作者的名款也是属于法书本身之外,其它都是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书画作伪的历史颇为久远,可以上溯到晋、唐。宋代以后,随着官私竞相收藏之风的盛行,书画流通市场日趋活跃,经售书画作品逐渐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业。在书画流通市场上,作者知名度的大小,作品时代的早晚,艺术水平的高低和传世作品的多寡,决定了作品的经济价值。有的"铭心绝品"乃至"价值连城",吸引了博利之徒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制造名家书画赝品,以伪充真,骗人牟利。中国古代书画作伪以明代为甚,特别是明代中后期,作伪地区分布之广,作伪者之众,作伪方法和手段之多变,以及流传赝品数量之多,均远远超过以  相似文献   

5.
书画所用的纸、绢、绫,由于它们本身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各个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考察书画所用的纸、绢、绫,对于鉴定书画本身的真伪是非,也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这里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件书画作品创作出来之后,为了便于观赏和保存,还需对原件进行一些必要的加工。大约从晋、唐以来,就有了装裱法,并逐渐形成了种种不同的形制,又各有特定的名称,如横幅为“卷”(早时也称为“轴”,  相似文献   

7.
潘深亮 《收藏家》2003,(10):35-40
古书画鉴定,是一项复杂、艰难的科学研究工作,千百年来,假手利用摹、临,仿、造、代、改款,添款等一切作伪手段,仿造了数以万计的“乱真”赝品,造成真伪杂糅,难识庐山真面目的混乱局面。鉴定工作者要澄清这些是非,鉴定好这些作品的真伪,除了要有广博文史知识,熟悉书、画史,以及书画理论和美学知识外,还得对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画家、流派及其作品风格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辨伪疗法来,以明真象。为便于读者理解,笔者把这些规律和方法,归纳为五把钥匙,现详述如下:一、笔法、墨色和构图是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瓷器制造技术对世界的影响尤为深远。一般认为,远在新石器时代,我田的制陶工艺技术就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并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商代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器,据考证,瓷器制造技术成熟约在战国到两汉时期。此后工艺上不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画艺术的传世品,灿烂夺目,浩如烟海。其中,真迹、赝品杂揉掺交,错综难分,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鉴别其真伪,辨析准确的时代,品评艺术价值的高低。一般认为,书画作假的手段,不外乎改头换面、挖空涂改和对字画印章跋识著录的摹、临、仿造等等。这些方面,不少专家学者都有论著。本文仅就书画艺术本身及作者的师承关系,对鉴定所起的作用,谈一点粗浅看法。书画鉴别的关键问题,是书画本身和作  相似文献   

10.
黄鼎 《收藏家》2005,(3):49-53
有成语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它喻指有的人被某事物的某局部表象所迷惑。从而看不到该事物的整体与本质。实际上,俗语所说的“挂羊头卖狗肉”说得正是这一码子事。当前,在社会上的书画艺术品鉴藏活动中,就严重存在着一种现象:由于一些参与者不能正确对待来自非物质本体的所谓“出处”,  相似文献   

11.
商品经济、世风与书画作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新 《文物》1989,(10)
伪造他人书画作品究竟起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世说新语·巧艺》载:"钟会是荀济北(勗)从舅,二人情好不协。荀有宝剑,可直百万,常在母钟夫人许。会善书,学荀手迹,作书与母取剑,乃窃去不还。"钟会狡狯,和荀勗开了个小小玩笑,可说是文人们卖弄风流,但故事却说明三国时期已有伪造他人手迹的行为。至于摹仿复制前人作  相似文献   

12.
有成语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它喻指有的人被某事物的某局部表象所迷惑,从而看不到该事物的整体与本质。实际上,俗语所说的“挂羊头卖狗肉”说得正是这一码子事。当前,在社会上的书画艺术品鉴藏活动中,就严重存在着一种现象:由于一些参与者不能正确对待来自非物质本体的所谓“出处”,固而做出相悖于客观事物真相的错误判断从而倒致上当受骗悲剧的屡屡发生。或者说,在如今书画造假手段不断“更新”与多样化的现实背景下,若是书画鉴藏者工作思路单一、行为草率就极有可能酿成大错。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集珍藏古的风尚再次兴起。过去,人们陌生的修复古书画行业也渐渐为世人们所知。但是,古旧书画的修复,其专业性很强,过去只在博物馆的深宅大院里悄悄存在,所以究竟怎样修复,很多人还是不甚了解。 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对修复古书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知真情的外行从“修复”二字的表面来理解,常会有一种改头换面、旧物复新的浪漫感性认识。在书画装棱上修复和复原是差别极大的工作。要把破旧的字画修复到原来的状态是不可能的。修复,只是对旧书画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加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书画鉴定方法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古书画鉴定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西方美术史发展相比,中国美术史在作品的创作、流传上有自己的独特方式。书画仿造、作伪一直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独特景观。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展开很大程度依赖作品的鉴定,自古以来,鉴定便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点,甚至具有决定地位。在古代,鉴定家便是“美术史家”。鉴定和与之联系紧密的收藏是影响美术史的重要因素。鉴定学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基础,但恰恰是这个基础本身却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在现代科学仪器和方法尚未能运用于此领域的今天,书画鉴定仍承袭古人之方法,主要依靠个人的学识、经验和方法,通过目鉴来判定真伪,其结论往往因人而异。鉴定学方法的不确定性,使鉴定学和中国美术史研究面临严峻挑战。古书画鉴定方法的核心是它的科学性,要建立真正的鉴定学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而方法论必须具有科学性。建立起科学的鉴定体系,是古书画鉴定学的需要,也是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需要。一、古书画复制、仿造与鉴定渊源魏晋南北朝以前,绘画发展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但从鉴藏角度考察,真正需要鉴定的古画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在此以前,主要限于收藏活动,且魏晋前,绘画主要由无名画工承担,作品不署名款...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国的书画市场虽然发展很快,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大量的赝品书画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发展。如何鉴定书画作品的真伪,在鉴定书画真伪的过程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就成了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针对这个话题,我国著名的文物鉴定家史树青老先生有其独到的鉴定法门。  相似文献   

16.
古书画鉴定之学的形成与完善离不开鉴定名家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依据鉴定家的出身分四类阐述了九位鉴定家的研究方法,指出其积极意义,对从事古书画研究的人员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学习和研究书画鉴定的几点启示,即视觉上讲究一题两端,材抖运用上注重实物和文献资源,方法上选取风格、流传或名物制度,客观上注意四个参照系,从而展望了在古书画鉴定方面纳入新的科技手段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书画作伪,已有千年的历史,武夫鱼目,随处都是。书画鉴定,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书画的真伪、时代及艺术水平的高低,为文物博物馆工作和美术史的研究,打下有据的材料基础。许多人把书画鉴定看成十分玄妙、高不可攀的学问。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以日常生活为例。我们常在一起工作的同志,他随便写点什么,即使并未落款,一看笔迹,便知是谁写的。我们的熟人,虽然未见其人,只闻其声,便知他是何人。原因何在?主要是熟悉了此人写字的特点,发音的特点。古人书画,我们也能鉴定。正是此理。如果我们对于某个时代,某个书画家的作品看得比较多了,总  相似文献   

18.
“克隆”一词,大家都不陌生,词意也无需再作解释。现在笔者将其借用到我们设身处地的书画鉴定这个特定行业中来,纯粹是因为这个词所表达的原始意义与本文所要重点说明的内容在表象与本质上均有可比拟性。因此,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名家书画作伪活动的动机、炮制手段、操作程序、抛售策略乃至于仿制品  相似文献   

19.
睢成 《神州》2013,(14):233-233
本文主要讲述了传统的目鉴法和现代科技鉴定法两大类书画鉴定方法,重点分析了这两种方法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此起笔,逐层论述中国古书画中文本严重缺失,却由相关文献资料替代的现象,结果使古书画鉴定出现书画系统风格构建困难、鉴赏与鉴定混淆的困境。结尾落笔到对古书画鉴定方法的思考,认为对考古学方法的借鉴与运用,其效果取决于这些方法是否能够纳入到古书画的体系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