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前,在这一段时期,哈尔滨松花江段的鱼类特别多。原因是人类的活动,遗留在江中的食物越来越多(江水尚未出现大的污染)引来大量鱼类在这里觅食和繁殖。20世纪是哈尔滨市第一次出现的“全盛时期”,渔业生产也是第一次高潮。30年代前后几年里,鱼的价格非常便宜,手掌大的鲫鱼只卖到3分钱1斤,吃者甚少,产量过大,主要是人口少也有关系。一般情况,小鱼现抓现吃就可以,无需花钱去买。在松花江边,每当清晨散步时,就会看到江中数十条渔船在各自忙碌着。渔船不是太大,大约五六米长,不足两米宽,船头有平板,人可以站在上面撒网;中段是“水槽”,可供放养活鱼;后段有船舱,可供睡觉或休息;船尾底部可站一人摇櫓(用双桨摆船)。江中的所有渔船都是一个样子。一般,渔船上都是自家人,也有雇工或两家合作的,每条船上只需两个人,一前一后,船头的撒网,船尾的摇橹,相互配合作业,十分默契。多数是夫妻,丈夫在前台撒网,妻子在船尾摇橹、协助撒网和掌握方向(还有父子船和兄弟船)。天一放亮就起来打鱼。撒网是力气活,需要平衡能力,稍不留神会掉下去的(平台约1平方米),站在上面负责撒网、牵住网绳、拉网和拿鱼(放在水槽里)。然后要清理网中的杂物(如水草、树枝、小木头等等),还要把网整理成撒网前的形态。用的网是较大号的旋网,是打鱼专用的(在岸上很难撒出去),撒开成圆形,直径约1米(是用线绳编织后,再用鲜猪血浸泡过的),加上周边的铅坠儿,沾上水后很重,一个人的力量不够,撒出去不成圆或没有完全张开,捕鱼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看打鱼的很有意思:撒网时两个人都骤然紧张起来,摇橹的马上把船头调过来,船头对岸边方向,当撒的网从空中向下落的一刹那,后面摇橹的立即用“木钩子”(树叉做的)把网的一端(相当于船身长)勾住,使大部分散开的网落入江中,一少部分网边挂在船帮上。这样,在水下形成“网帘”。摇橹不再摇了,只掌舵使横着的船顺流而下,大约流过一二百米的时候(船头牵网绳的会明显感到有多少鱼碰上了网),这时,前后一起松开,使网全部扣入江中,形成一个“天罗地网”,把这些鱼罩住。这是因为鱼的本性是“顶流上”,当它们撞上网时仍不退却,后来的鱼也跟着顶流撞网,当鱼网完全收口时,鱼儿已经“难逃法网”了。  相似文献   

2.
李宁 《文史春秋》2009,(9):23-28
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它与俄国人的渊源,要从19世纪末算起。1896年,俄国轮船“英诺森”号溯松花江而上,来到今天的哈尔滨市呼兰区,与中国人做农副产品生意。同年,有一位叫德金的俄国商人,开着他的“劳动者”号轮船,也从松花江到达哈尔滨,与当地人做牲畜交易。  相似文献   

3.
李宁  何冠群 《纵横》2009,(8):32-34
哈尔滨与俄国人的渊源,要从19世纪末正式算起。1896年,俄国轮船“英诺森”号溯松花江而上,来到今哈尔滨市呼兰区,与中国人做农副产品生意;同年还有一位叫德金的俄国商人开着他的“劳动者”号轮船,也从松花江到达哈尔滨,与当地人做牲畜交易。德金有时在哈尔滨居住很长时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哈尔滨最早的俄国人。第二年,一支俄国筑路考察队也来到此地,为即将动工的中东铁路打前站。  相似文献   

4.
<正>二、进入中国:秋林洋行开遍东北各地秋林公司经营到19世纪末,其企业网络遍布俄国远东大小城镇。甚至在库页岛、勘察加半岛、科曼多尔群岛、白令海峡等偏远地带,都有营业机构,不  相似文献   

5.
钟楠 《黑龙江史志》2011,(17):25-27
<正>《哈尔滨档案》(Secretsand Spies:The Harbin Files)是一部家族寻根史类著作,讲述了一个哈尔滨的俄侨家族在上世纪30年代回到祖国后的悲惨命运。在大清洗运动中,家族五名成员悉数被捕,两人被"镇压",一人死于集中营,两人被判刑。罪名都是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电影起源于清代末期,光绪25年俄国人在香坊开了第一家俱乐部,也就是中东铁路俱乐部。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商会发行的特殊纸币——羌帖兑换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新知  王学文 《中国钱币》2007,(1):F0004-F0004
一 羌帖兑换券的发行背景 “羌帖”是相对于当时我国东北流通的“私帖”和“官帖”而言的,是我国东北和新疆地区民间对沙俄帝国在我国发行的卢布纸币的俗称。“羌帖”流人我国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19世纪中叶,沙俄帝国通过《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共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羌帖”就越过边界侵入我国东北。1868年,中国商人曾向官府报称:“近来该夷商人比前倍觉诡诈,  相似文献   

8.
自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外来人口骤增。据不完全统计,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有2万多犹太人来到哈尔滨。他们在哈尔滨从事的经济、文化活动,给哈尔滨的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哈尔滨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一、教育及研究机构 日本的民族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期,民族学或人类学的课程被正式纳入日本大学的正规教育体制,东京大学、东京都立大学和名古屋的南山大学率先开设了该课程,因而在日本的民族学或人类学界有“三大老铺大学”之称。随后,开设相关课程的学校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0.
昔日哈埠的旧警察除设有广为人知的交通警察、消防警察之外,还有鲜为后人所知的商警、卫生警、请愿警、步巡、马巡、水巡等警种。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史志》2008,(16):3-3
<正>~~  相似文献   

12.
李宁 《纵横》2009,(5):47-50
要是你在酒桌上看到一个东北口音并不浓重、拿起一杯啤酒一饮而尽的人,此人十有八九是哈尔滨人。  相似文献   

13.
俄人在近代哈尔滨开办各类学校中,哈尔滨法政大学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在现存汉语著述中对哈尔滨法政大学的记载和研究凤毛鸿爪。本文重在梳理法政大学发展脉络,还原法政大学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是国内较早接触布尔什维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地方。俄国布尔什维主义的传播使哈尔滨工人阶级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与洗礼,对黑龙江地区工人运动和党组织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鼠疫是一种古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与我国东北边境毗邻的外贝加尔地区是世界著名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之一,1860年代以来,50年间有记载的鼠疫爆发达60余次,所幸广阔的草原人烟稀少,未造成大规模流行。1910年夏季此地又发生零星鼠疫,9、10月间沿西伯利亚铁路(中国境内称东清铁路)传入我国境内满洲里,史称“东三省第一次肺鼠疫大流行”。  相似文献   

16.
<正>哈尔滨秋林公司,名贯中外。但了解它历史的人已经不是很多了。  相似文献   

17.
<正>哈尔滨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从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筑到1945年哈尔滨解放,在不到1个世纪的时间里完成了从渔村到都市的变迁。自1896年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的规模性新闻出版活动始于 19世纪末期,它对哈尔滨的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哈尔滨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哈尔滨文化、出版事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以冰雪文化名扬四海,然而,来到哈尔滨的大街小巷,除了冰雪之外,最让人感到新奇的也许还是那具有异国情调的马路和造型别致的建筑,它们为哈尔滨这个粗犷的北方城市平添了几分优雅。当你漫步其间,或步人大大小小的西式餐馆,就仿佛正置身于异国他乡。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东北作家群中,我所熟悉的白朗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哈尔滨报坛走上文坛的。她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尤其是她后半生的坎坷历经和饱受的磨难,更是令人思之痛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