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英红 《炎黄春秋》2014,(12):58-64
关于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在担任驻华大使期间对中美关系所起的作用,通常认为他是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执行人之一,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与中国共产党结怨,从而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恶化埋下了伏笔。实际上,抗战后期,美国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共是中国未来政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对中共也积累起比较正面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张敏卿 《文史春秋》2003,(10):10-13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前夕,国民党南京政府仓皇决定“迁都”广州。正当国民党感到万念俱灰之时,美国驻南京大使馆拒绝随同南迁的消息犹如晴空霹雳传出,震惊了世界。  相似文献   

3.
一、别了,司徒雷登1949年4月中旬,南京一带长江两岸炮声隆隆,不绝于耳。4月21日,百万雄师过大江,炮声沉寂下来。4月23日,南京城内的警察、宪兵都不见了,社会秩序混乱,工人、学生从警察局里弄来枪支武装了自己,日夜值班护厂护校,晚上可以断断续续听到零星的枪声。4月24日一大早,解放军先头部队开始进城,队伍像滚滚的铁流沿中山路自北而南列队行进,一眼望不到头,秩序井然,秋毫无犯。市民们涌在大街两旁观看,神情兴奋,窃窃议论,但气氛平静。国民党政府已“迁都”广州。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跟着去了广州,把参赞史巴耶夫留在南京…  相似文献   

4.
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以下简称司徒),1876年出生在中国杭州市,自称是个中国通。他曾在金陵神学院任教10年,又任燕京大学校长20年,并募得中美资本家大批捐款,为燕京大学聘请许多中外著名学者任教,主张学术自由,使燕京大学很快成为一  相似文献   

5.
胡海燕 《江淮文史》2010,(2):172-176
如今在中国,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的人可能大多是因为毛泽东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文章对他颇多讽刺挖苦:“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这篇文章,坐定了他帝国主义者的罪名,也使他在中国尘封了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6.
<正>1876年的一个夏日,一个名叫司徒雷登的美国男孩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座寓所中。此后,这位美国人在中国生活了整整五十年,他曾是传教士,曾是著名学府燕京大学的创办者,还曾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他在中国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却也因此而饱受争议。有人说,司徒雷登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争议的外国人。这样的观点,其实并非没有道理。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是通过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曾被选入中国内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这篇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写就的3600多字的文章中,真正涉及司徒雷登的只不过几百字,但司徒雷登却因此被定格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持久不衰的“名人”。  相似文献   

8.
司徒雷登1876年出生于中国杭州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1905年开始在中国传教,1919年至1946年创办并任燕京大学校务长达27年之久,在旧中国的知识界是个颇有名望、受人尊敬的人物。美国政府也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1946年7月,司徒雷登以70高龄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在3年的大使生涯中,他忠实地执行了美国政府的对华政  相似文献   

9.
傅履仁 《文史博览》2006,(11):11-15
其实与司徒雷登在华的漫漫50年历程相比,“大使”经历不过是其中短短两年。从传教士到教育家到外交家,司徒雷登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见证乃至经历了中国近代复杂多变而波云诡谲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林绪武 《历史研究》2015,(2):168-182
1949年1月21日,国民政府南迁广州并通知各国驻华使团一同前往,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率使馆大部分人员南迁,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却留在南京,其他西方国家使团纷纷仿效美国。4月中旬,周恩来派黄华去南京外事处工作,"可以作为燕京大学校友同司徒雷登进行私人接触,看看他有什么要求和愿望。"①25日,黄华到达南京。南京商谈,即是指1949年5月13日至7月25日期间,中国共产党代表黄华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进行的私人接触,5月13日、6月6日、6月28日、7月25日,两人共会面商谈四次。8月2日,司徒雷登飞离南京。  相似文献   

11.
司徒雷登生前身后在中国的命运,是历史的吊诡,也是历史的教训11月17日,司徒雷登,这位著名的民国时代美国驻华大使的骨灰安放在了杭州,下葬在一个叫半山安贤园的公墓里。这里  相似文献   

12.
我在1925年入燕京大学。当时校址在北京城东南角盔甲厂。校园不大,学生不多。我早上上课经常碰见校长司徒雷登,大家叫一声"早上好"之外,没有和他有更多的交往,对他的印象不深。 1926年发生三一八惨案,燕大一个姓魏的女生中弹身亡。在追悼会上,司徒雷登致悼词。他做出很激昂的样子,痛骂段祺瑞向徒手学生开枪惨无人道,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主席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何许人也?他是出生在中国杭州的美国人。后来作了传教士,又成了燕京大学校长,直到美国政府任命他为驻华大使。他的一生是跟中国的命运有密切的联系。作为燕京大学校长,对中国的教育事业是有贡献的,作为支持蒋介石在中国打内战的美国大使,在中国是不受欢迎的。l949年,国民党兵退台湾岛,大陆解放了。作为传教土,他本人不愿意走,作为美国驻华大使,他奉美国政府之命,暂时留在中国,他反正是没有走。中国大陆解放了,到处是欢乐的人群,游行的队伍发出震耳欲聋的口号声,司…  相似文献   

14.
杭州半山的安贤园墓地,寂静得只有虫呜鸟叫声。 6月的风轻轻拂过一块八成新的墓地,碑上刻着寥寥数字“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相似文献   

15.
《纵横》2007,(8)
2001年7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向社会公布,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景区(原燕京大学校园)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并在未名湖畔立下永久性纪念碑。当人们面对未名湖畔的湖光塔影和金碧辉煌的建筑,无不为当年燕园总  相似文献   

16.
夏自强  蔡公明 《纵横》2012,(11):8-14
有这样一位美国人,他出生于中国杭州,说一口地道的中文,在中国生活了50年;他子承父业在中国传教、教书,一手创办了与清华齐名的燕京大学,并且担任校长达28年之久;后来他在国共两党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他,就是司徒雷登。司徒雷登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相似文献   

17.
余闻 《文史春秋》2004,(2):36-36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仗着美国主子的援助,积极准备内战。为粉碎国民党内战阴谋,争取和平,继重庆谈判之后,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政府继续谈判。梅园新村17号、30号、35号,就是中共代表团的住址。  相似文献   

18.
周军 《文史精华》2009,(10):47-53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都是从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文章里,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的。在这篇历史瞬间的檄文里。真正涉及司徒雷登的只不过几百字.但他却因此被定格在“平素装作爱中国也爱美国”.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相似文献   

19.
宗道一 《文史精华》2006,(11):40-48
上世纪70年代初,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高潮时期。经过艰难努力,中国与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建立了外交关系。埃当时亲美且地理位置重要,因此中埃建交意义重大。中国首任驻埃大使、资深外交家俞沛文身负重任,精心培育中埃友谊,并与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交往甚密,期间有过种种轶闻趣事。详见《中国大使与外国皇帝》一文。  相似文献   

20.
欧阳军喜 《安徽史学》2010,(4):49-54,59
战后中国的"新革命运动"是由司徒雷登发起的,其目的是通过国民党政府内部的改革,把CC系的势力排除出去,让自由主义势力进入政府并掌握政权,以维持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对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由于"新革命运动"是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司徒雷登试图通过"新革命运动"挽救国民党统治的努力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