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长清 《史学月刊》2004,(12):12-13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刊登在《东方杂志》上的《农民问题与中国之将来》中写道: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是“一个难以索解的谜”,“把这个谜猜透了,中国的将来,也就决定一大半了”。①这话不无道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状况如何,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发展、政权的巩固、社会的稳定。中国经济史表明,大凡农业发展,近代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就繁荣,政权就巩固,社会就稳定;  相似文献   

2.
在21世纪的太阳从历史地平线跃起之际,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回顾、展望人民政协工作,把握发展走势,对于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开创新世纪政协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启示:人民政协50年实践证明其存在与发展的历史合理性与制度优越性。 1、天才的理论构想。人民政协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人民民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在实现其奋斗纲领中巩固和发展同盟军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及其…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从根本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核心 ,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新发展的经典文献。“南方谈话”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性课题所阐述的一系列纲领性的重要思想 ,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成为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 ,即“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犹如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和完成,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一样,农民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是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从这里开始,并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它是能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来研究资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理论上的深化更是其在实践中的提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必然归宿。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力量,又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终从必然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理论上的深化更是其在实践中的提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必然归宿。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力量,又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终从必然走向自由。  相似文献   

7.
薛冰莹 《神州》2012,(9):74
民族自决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自决权理论,为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想内容及其所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李抒望 《攀登》2001,20(6):10-13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它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标志着我们将实现又一次的思想大解放,使我们的国家取得新的历史性大发展、大进步、大繁荣。  相似文献   

9.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评价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层的哩论基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中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巩固和发展的动力,这是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巨大贡献,是马列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观点。这里,对《正处》中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思想作一探析。1.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出发,肯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批评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毛泽东这里所批评的既是国内“许多人”,也是指国际上以斯大林为代表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烛影斧声”与“金匮之盟”研究述评刘安志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位的有生之年,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的强硬措施加强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军事上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逐个消灭当时的分裂割据政权,为以后全国...  相似文献   

11.
王全德 《攀登》2001,20(7):1-3
章从三个方面对“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观点,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化的前进方向”,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上科学地回答了广义化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贷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将群众、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群众、政党关系之上。  相似文献   

12.
成玉玲 《史学月刊》2007,(7):123-125
“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作为古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而作为一项重要国家经济政策至迟在秦汉就得以确立。小农经济作为立国的经济基础,尤受重视。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不仅是汉代集权统治的社会基础,也是其政权巩固的重要基石。因此,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中央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本文着重从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方面做些探讨。一、在社会主义要以历史条件为转移问题上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什么历史条件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科学社会主…  相似文献   

14.
朱宏才 《攀登》2001,20(7):132-135
作认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探索,从时间上说开始于大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时期;1927至1928年间,党的一些卓越领导人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已做了初步的探索,但既不系统,也不全面,还没有完全摆脱“城市中心论”的阴影;而毛泽东同志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明了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这一思想指导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15.
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吴剑杰 《近代史研究》2001,1(2):258-28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思想理论战线“拨乱反正”的进行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展开,有的近代史研究开始对所谓传统观点,即“革”前17年间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得出的基本认识进行重新审视,初步提出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新思路。此后,赞同和运用这种新思路的研究日渐增多,至90年代,研究成果续有发表,这种新思路也发展成为一种新“范式”,以这种新“范式”构架中国近代史的学术作也有多种出版,其中由冯林先生主编,改革出版社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所称的1927至1937年的“南京时期”,是国民党政权的形成时期。其整套政治军事制度、思想文化体系及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格局,都是在这十年中逐步形成的,此一基本格局对以后的国民党政权有着直接影响。这一时期被国民党称作“艰苦建国的光辉十年”。因此,研究这段历史,对国民党史和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促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敏 《攀登》2011,(3):14-17
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同化力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相通和精神实质的一致,使二者有了融合的可能;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使二者的融合走向必然。二者的融合与促进是相伴而生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虽然它仅存在72天,但留给后人许多宝贵遗产。它所推崇的“公仆”思想,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一、公社“公仆”思想的历史渊源公社“公仆”思想渊源于法兰西的民族传统,更直接来源于法国的启蒙运动和1789年的大革命。巴黎公社继承了法国历史上的这一精神财富,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它新的内容,从而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公仆”这一概念首先源于“公”的概念。“公社”、“公民”、“公仆”都由此衍生出来。作为政权来说是“公社”,在这种政权下生活的自由人称为“公民”,为公…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新课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经久不衰,共产主义运动之所以生机勃勃,遍及全世界,就在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对于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等问题,没有因循惯例,按照常规,而是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来  相似文献   

20.
牛芳 《神州》2012,(24):122+12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出于巩固和维护新兴政权,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的需要。以山西省的发展为例,要想使山西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应该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为现代的发展观念;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