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学范 《纵横》2011,(8):19-22
与国民党政府正式决裂 我从庐山回到上海后,国民党加紧对我和劳动协会进行压迫。9月30日,吴开先、陆京士给我转来了陈立夫、谷正纲从南京发给他们的两封密电。陈立夫、谷正纲在28日发的密电中说:“劳协改组事应照牯岭商定办法扫除共产党员参加,并由劳协发表宣言公告社会。  相似文献   

2.
陈立夫是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立法院副院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孔孟学会理事长等职。花溪区政协委员张葆琛与陈立夫祖籍同处长江之南的太湖地区,陈立夫生于1900年,比张大5岁,陈立夫与张葆琛从小相交。陈立夫在任南京教育部长时,与张葆琛交往甚密。陈立夫于1949年随蒋介石飞往台湾。张葆琛1973年移居花溪奶牛场,1981年7月被选为花溪区政协常委。1996年与陈立夫恢复联系。是年3月,陈立夫寄来第一封  相似文献   

3.
陈小薰 《世纪》2023,(1):48-51
<正>我祖籍浙江湖州,太祖父陈容生和陈立夫先生的祖父陈延佑是亲兄弟。我的祖父陈其文、陈立夫的父亲陈其业和沪军都督陈其美都是其字辈,从辈分来说,陈立夫算是我的伯父。说来也巧,我与伯父陈立夫的生日时隔49年,在阳历年与农历中国年竟然都是同一天,阳历的1949年8月21日,农历的七月二十七。伯父于2001年2月8日在台湾逝世,已经有二十多年。他的音容笑貌依然让我印象深刻,我想说一说我眼中和心里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以此缅怀与追思。  相似文献   

4.
1934年11月的一天,浙江省警察局内的专线电话响了,那是从南京挂来的长途,指名要找局长何云。 何云拿起话筒,听到一个纯正的江浙口音在讲话:“你是何云先生吗?委员长侍从室打算调你到中枢任职,不知你意下如何?” 又惊又喜的何云,捧着话筒怔了一怔,赶紧表示同意。侍从室的权势和待遇,都是数一数二的,好多人削尖了脑袋也钻不进去,光是为了开开眼界,也应该去。 何云赶到南京,立即到委员长侍从室报到,出来见他的是时任侍从室主任的陈立夫。 “何先生,”陈立夫说,“我要告诉你的事,你对谁也不许讲。委员长侍从室已选中  相似文献   

5.
一、三青团的跋扈与小蒋的崛起 据我所知,国民党在广州时是有青年部的,到南京后就中断了。 抗日战争开始,一些青年争赴延安,国民党中的重要人物如陈诚、陈立夫等  相似文献   

6.
贾晓明 《纵横》2008,(10):9-12
……那天是阴天,公冕送我到码头。在我就要上船时,突然听见有人对我们打招呼。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穿着浅色中山装的男士。公冕告诉我说:他就是陈立夫。寒暄了一阵,陈立夫对公冕说:"我们对你说过几次了,你只要给他(指蒋介石)写封信,问题就解决了。"公冕只是笑了一笑.没做任何回答。陈立夫也没继续说什么。  相似文献   

7.
陈其美的政治生涯虽然不足十年,却是民国史上的风云人物。1927年,当年由他介绍加入同盟会、认识孙中山的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后,他的侄儿陈果夫、陈立夫也成为国民党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并列为四大家族。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初,国民党元老“中华孔孟学会”会长陈立夫先生应我的邀请,在他90多岁高龄之际,先后寄来一些照片和墨宝给我。在此期间,每逢元旦、春节,我都以晚辈的身份,给他寄去贺卡向他拜年,祝他老人家新年快乐,健康长寿。陈先生也是见信必亲自回复,并回赠贺卡给我,共贺新春,我俩结成了忘年之交。我能和陈立夫先生进行书信交往,还得从上辈老人的结识交往说起。我是南京人,父亲冯祥麟,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系,后经该校经济系主任雍家源博士的推荐,到国民政府审计署做事,时任审计署署长就是陈立夫的三叔陈其采。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从重庆…  相似文献   

9.
<正>1949年12月初的一天,陈立夫跑到成都北校场中央军校校长官邸去见蒋介石。蒋介石一见陈立夫就问道:"今天真奇怪,我召集的军事将领会议,大家都不来了,这是怎  相似文献   

10.
陈立夫追随蒋介石30年,是国民党内“CC系”的代表人物。但到了台湾以后,蒋介石一心扶植儿子蒋经国接掌党内大权,陈立夫成了蒋经国夺权路上的拦路虎。在蒋氏父子的排挤下,陈立夫1950年携全家定居美国。为了糊口,在朋友的资助下,陈立夫在新泽西州湖林镇买下了一个养鸡场,养了5000多只鸡。美国人养鸡,通常都是用机器定时传送饲料。而一开始,陈立夫无钱购置先进设备,只得采用人工方法喂鸡,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去镇上买饲料、卖鸡蛋,也是陈立夫的分内事。昔日呼风唤雨的国民党要人,如今竟然每天要为生计而忙碌,陈立夫…  相似文献   

11.
陈立夫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立夫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八年抗战期间,陈立夫担任近7年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在战争艰难岁月中,陈立夫在拟订战时教育政策、方针,迁播高校,增设、改进中国高等教育,推进中等教育、国民教育与社会教育,发展边疆教育和华侨教育,以及救济、培养与征召青年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使中国教育不仅没有因战争而停顿,相反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但是,陈立夫执掌教育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在教育部门维护蒋介石的专制独裁,实行思想统制,防共反共,抵制“赤化”,逆时代进步大潮。功过是非,历史会给予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陈果夫与陈立夫兄弟曾是国民党政权中权势显赫的人物,但到台湾后,却被蒋介石政权抛弃,政途黯淡。 1948年底,国内形势朝着不利于国民党的方向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完成了三大战役,随时准备渡过长江,直捣国民党政权中心南京。蒋介石政权临近灭亡,陈果夫的病情也一天天加重,亲友们都纷纷劝他以养病为由  相似文献   

13.
6月初,93岁的台湾孔孟学会陈立夫先生,把他手书的条幅寄赠湖州邮电局职工、业余微刻宁丁小路,答谢他以精湛的技艺和书画修养,为陈立夫先生完成了一方别致的印石。 这方2寸高的象牙色冻石上,刻有神形逼真的陈立夫先生近期玉照。肖像下方刻有96岁高龄书画家谭建丞写的《九如歌》。其余3面刻有元代大书画家、湖州人赵孟写的《吴兴赋》全文共千余字。印石上的螭虎印纽和底部陈立夫名章,都由丁小路一气呵成。整方印章及微刻格调高雅统一,气韵生动。这方珍品由来大陆探亲的陈夫人妹妹孙禄梁、妹夫俞世基先生在5月份带回台湾后,陈立夫先生在赞赏之…  相似文献   

14.
张珊珍 《百年潮》2006,(7):40-43
1935年冬,为进一步密切中苏关系,蒋介石暗地里派陈立夫秘密前往苏联.然而,到达欧洲的陈立夫迟迟接不到进入苏联的密令,滞留欧洲达4个月之久,以致引起外界种种猜测.迫于曝光的压力,陈立夫无功而返,赴苏之行半途而废.由于是一次绝密行动,迄今公开的史料中记录甚少,即便提及,也是语焉不详.近年出版的陈立夫个人回忆以及保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口述历史"档案,非常详细地记述了这次秘密之行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再现了那些已经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前尘往事.  相似文献   

15.
西安事变前后国共谈判史实订误──评陈立夫《成败之鉴》,兼评他对于苏基君的批评杨天石说明:1977年,陈立夫先生在其《参加抗战准备工作的回忆》一文中首次公布了周恩来致陈立夫、陈果夫函,以括弧注明;民国二、十四年九月收到。其后,沈云龙等著文认为,该函作...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省如皋市档案馆珍藏一份79年前发行的民国版《如皋日报》。虽然报纸泛黄,且多处破裂,但弥足珍贵之处在于"如皋日报"四个字,是由国民党元老、时任国民政府土地委员会主任委员陈立夫题写的,并盖有一枚陈立夫印章。陈立夫(1899—2001),浙陈立夫题写江省吴兴(现湖州市)人,名祖的《如皋日报》燕,号立夫。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要职。尤其作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国民政府迁台后移居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调查科的特务总部,设在南京道署街79号(以后改为赡园路132号)一所又深又大的旧式民房内.两扇大门日夜紧闭着,门外没有机关的招牌,门内靠着一块“调查工作人员训练班”蓝底白字的长条形牌子.调查科直接受陈立夫的指挥和监督.当时,陈立夫任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长.下设三处,第一处处长军统头子戴笠;第二处处长中统头子徐恩曾;第三处处长丁默村(中共叛徒,是上海反共刊物《社会新闻》的主编,曾根据中统查获的中共原始  相似文献   

18.
我有幸从2000 年起,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一员连续三年间三次到过祖国宝岛台湾,更有幸的是,第一次去台湾时,2000 年6月8 日,我拜访了国民党元老、时已101 岁的世纪老人陈立夫先生。据说,我是大陆最后一位见过陈立夫先生的人。对于那次会见,先生的音容笑貌如同昨日,尤其是他关于呼吁祖国统一,提出国共联手打击台独的主张言犹在耳,令我难忘! 说来是一种缘份。先生在大陆的侄子陈小薰先生乃北京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他为筹拍《陈英士》的电视剧,几年间奔波于上海—— —湖州——北京之 —间。我们是朋友,常有交往。他听说我要去台…  相似文献   

19.
1946年6—7月间,上海爆发反对宋子文财政措施的金融风潮,工厂罢工、商人罢市。蒋介石特派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陈立夫赴沪指挥军警特宪,策划反共并对付“民主同盟”等中间力量,以图平息沪市。7月5日,陈立夫在沪致函正在庐山休养的蒋介石,报告情况及处置办法。陈布雷代表蒋介石亲笔复函陈立夫指示工作方针,函中同时亦暴露出陈布雷身体状况严重衰弱及其不能见谅于蒋介石之苦衷,并涉及国民党对外宣传工作,颇具研究价值。现特选刊如后,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韩戍 《近代史研究》2016,(1):124-137
抗战期间,内迁贵阳的私立大夏大学因经济困难,不断向教育部申请改为国立。教育部部长陈立夫鉴于贵州缺乏综合性国立大学,出于合理分配全国高等教育资源的考虑,以大夏大学更名贵州大学作为允改国立的条件。大夏大学以校董会中的中央要员为后援,数次与教育部博弈,维持了私立身份并获得高额补助。在大夏大学改国立的风波中,无论是整顿教育手腕强硬的陈立夫,还是支持陈立夫的蒋介石,最后均向校方让步。在抗战中大多数资源掌控于国家、民间社会弱小的前提下,私立大学唯有寻求政治的支持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然而,此种政学结合又不可避免地会给国家的教育行政造成一定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