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降神者     
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来了一对非常陌生的男女,两人都上了年纪,穿着也很普通,但是父母显然很尊重他们,用一对平日里不常见的杯子为他们倒了茶,在我当时的感觉里。只有来了很重要的客人,父亲才会拿出这两个他收藏了很久的茶杯,可以说这两个茶杯就是客人尊贵身份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妈妈到书房拿东西,儿子赶紧将一本杂志合了起来,脸上一副慌张的神情……芳芳最近很苦恼,她儿子阳阳今年13岁了,正读初三,时常问她些问题,有时弄得她这个做妈妈的好尴尬,她也知道青春期的孩子会对自身和异性的身体变化充满了好奇,但是她也不知道该怎么来对他进行教育,轻了重了都不合适。不知什么时候,孩子有了变化,比如写作业喜欢把门反锁上;看电视时,银幕上出现接吻、拥抱的镜头,如果父母在场,他会把头转向一边,父母不在时,他却看得很上心。今年暑假的一个晚上,阳阳独自在书房学习,芳芳进去拿东西,见儿子赶紧将一本杂志合了起来,脸上一副慌…  相似文献   

3.
正疫情期间读《松漠纪闻》,发现一个叫冷山的地名,著者洪皓在这里住了十年,据他讲"冷山去宁江州百七十里",这是考证冷山的一条重要线索。考冷山必先考宁江州,于是又读了李健才先生《辽代宁江州考》,刘少江先生《伯都讷古城考》,很受启发。宁江州的价值有两点,一方面它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首战之地,记录了一个王朝的起点;另一方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主张父母跟孩子应该成为朋友关系,因此我这个当父亲的,跟女儿的关系一直很融洽,每次吃饭的时候,女儿都一边吃一边把学校发生的事讲给我听。有一天,读初中二年级的女儿有点神秘地说:"我发现我的同桌,跟那个长得很帅的班长在谈恋爱。"我听了心里不由得一惊。  相似文献   

5.
正书包重重扔在桌子上,毛毛一屁股在凳子上坐下:"妈,我今天特别气愤。我们班和三班一起上体育课,自由活动的时候,班里几个女生推着我走,而三班几个男生则架着潘凯澄,硬把我们往一起凑,更有无聊的人在一旁看笑话。潘凯澄跟他们班人说他喜欢我,但我对他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很生气,对他们吼,这世界上没有比你们更无聊的人。"我忙安慰:"喜欢没有错,不喜欢也没有错。你以前读五年级的时候也喜欢  相似文献   

6.
一切都因为那次镇江之行。那次秋游我和一位室友去镇江,正好我有同学在那里读大学,父母也欣然同意。在镇江玩的那一天时间里,我们去了金山寺,还有沈括的家——梦溪园,我们真的很开心,尽兴,很自由,我们拍了不少照片,我和那位男同学也有一张合照。然而就是这一张小小的照片,使我和父母闹了个大不愉快。去镇江后的第二个星期,周末我把照片带回家给父母看。母亲看到那张合照,脸色顿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说,父母应该用“合格”理念要求孩子?先请父母们看一件真实的事: 在日本,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 铃木上小学时,日本的升学竞争很激烈,所有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但铃木的爸爸对他成绩要求却不高,每门功课只要考60分就行了。“60分怎么行?”儿子不解地问。分数像座大山一样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  相似文献   

8.
小男孩很伤心,因为他第一次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就受到了嘲笑。刚开始读的时候还好,只是偶尔有一些不连贯,随着同学们的笑声渐起,他慌得更加厉害,读起来越发结结巴巴,丢字落句。起初同学们忍着,窃笑着,后来简直就变成了哄堂大笑,要不是老师的制止,他真不知道该怎样把剩下的课文读完。  相似文献   

9.
许多做父母的觉得孩子与自己不能交心,不知道孩子都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的甚至感到孩子好像陌生了,以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无从着手,家庭教育成了父母的一种负担和难事。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孩子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家长要用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来正确处理。但共性还是有的,下面几个方面就是每个父母都要注意的。一是用知识来充实自己。让孩子为父母的知识渊博而自豪,并佩服你、崇拜你,这样,一方面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家长的威信,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养成孩子爱读书的习惯。我的孩子小的时候很爱听故事,我就经常讲给他听,有一次他问我,你怎么知道这么多的故事?我告诉他这都是从书上读来的,你只要好好学习,以后也能自己看好多好多有趣的书。直到现在我的孩子一  相似文献   

10.
名人的母亲     
母亲是伟大的。很多名人的成功都与其母亲的精心培育密不可分。苏轼,其母亲是个明大义有才学的女子,读书作文、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且教育子女有方。苏轼幼年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写字,给他讲故事,逐步培养他读书的习惯。每当天刚微微发亮,他就起床,同母亲一起在清幽的竹林里散步、背诵诗文,回答母亲的提问。母亲不只关心指导他的学业,还很注重他的品德和气节的培养。有一天,母亲读了东汉史书上的《范滂传》,向苏轼详细  相似文献   

11.
爱的真谛     
吕爱军 《南京史志》2011,(13):14-15
河南罗山县23岁小伙杨锁被活活饿死在家中,一名曾帮过他的村民说:"给他饭吃他都想让你直接喂到嘴里。"杨锁8岁的时候,父母出门还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上学后杨锁不做作业,老师批评一下,父母就找到学校;年岁渐长,杨锁有时也试着干活,父母却阻拦,要他一边玩去……杨锁死后,村里人议论纷纷:"这孩子就是被父母给娇惯的,长这么大什么也不会干。""真没  相似文献   

12.
人生的光亮     
这件事情,是一位从事音乐工作的朋友对我说的。有一个小男孩在出生不到两个月的时候,便被医生宣布将终身失明。失去光明的小男孩,对音乐却情有独钟。1岁左右的时候,他就能随着音乐手舞足蹈。在他3岁生日时,父母用微薄的收入为他买了一台100元的电子琴。没过几天,他就掌握了电子琴的全部功能,弹起曲子来,得心应手。尽管家境非常贫困,明智的父母还是决定让他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他的父母省吃俭用,用积攒下来的800元钱,加上借来的300元钱,给他买了一台卡西欧  相似文献   

13.
年轻的时候,他们彼此喜欢,但他是个穷篾匠,拿不出彩礼娶她,她被父母逼着嫁给了村里的一个矿工。她是个守妇道的女子,既然嫁了便要一心一意地过日子,对他也不再有念想。丈夫在几里地外的一个矿井打工,她每天下地干活,中午还要去送饭。有时,丈夫晚上要加班,她就摸黑去送饭。夜路很黑,可没人敢欺负她,  相似文献   

14.
从前,在一个高寒山寨里,住着两个弟兄,哥哥叫腊门,弟弟叫腊迪。腊门长到十八岁、腊迪长到十二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了。父母只给他俩留下了一间破草房、一把砍刀、一张弩弓,还有妈妈陪嫁时的一对银手镯。弟兄俩只好吃糠咽菜,苦度日子。哥哥腊门是个好吃懒做的人。父母一死,他就把活路、家务事都推给腊迪一人去  相似文献   

15.
难当男子汉     
我是个独生子,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感召的结果,那年月政府提倡“一个不少,两个正好”。我的父母很明智,他们选择了“不少”,放弃了“正好”,把全部精力和财刀都投入到我这唯一的儿子身上。这在当时引起了我许多小伙伴的羡慕,因为在他们家里都还有兄弟姐妹,有人跟他们争糖吃,与他们分享父母的爱。那时我的父母就开始接送我上下学了,他们精心地呵护我这棵唯一的小苗。我嘴里总是嚼着巧克力,喝着桔子汁,生活很优裕。于是我成了第一批“小胖子”,体育成绩总不及格,因为我的动作太蠢笨。父母说:“没关系,只要学习好就行,将来上大学不用考体育。”他们不让我爬高、打闹、做危险的事,不让我跟别  相似文献   

16.
鼓励的作用     
儿子出生时,我和丈夫的工作都刚刚有点起色,为了不影响才打拼出来的事业,就把儿子交给老家的父母带。在儿子上小学两年级的时候,为使他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才把他接到城里来上学。由于长久分离和感情上的疏远,儿子跟我们很生分。特别是儿子的成绩很不理想,在班里排名常常是倒数十几名,渐渐地,我们对他越看越不顺眼,以至于经常训斥他。如此一来,儿子更木讷,更沉默了,与我们的感情也更加地疏远。我和丈夫都有点心灰意冷,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那么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去年暑假,我和丈夫的恩师从老家来我们这里作客。恩师从教已经四…  相似文献   

17.
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读中学时,父母希望他成为作家,让他在学校主修文学,老师评语为:“他勤奋用功,但过分拘泥,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造诣。”后来父母让他改学油画,在经过一段学习之后,老师的评语为:“他是绘画方面不可造就之才。”这该如何办呢?他的父母到学校请教老师。学校的化学教师说:“他做事一丝不苟,有钻劲和耐心,这对做好化学实验是极其可贵的品格。”建议让他学化学。从此以后他如痴如醉,成绩直线上升,一个个奇迹在他手下呈现出来。以后他在电化学、化学平衡条件以及化学反应速度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成…  相似文献   

18.
名 一生为名     
木兰 《中华遗产》2010,(10):112-117
名位诱人 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位同桌很不喜欢自己的名字。他叫“自强”,名字里自有父母望其自强不息的勉励之意。但同桌却觉得这个名字远不足以表达他的鸿鹄之志,执意要改一个更能匹配之名。  相似文献   

19.
陈援庵先生(1880—1971),以数十年的工作成绩,为中国史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我在1980年他一百周年诞辰的时候,撰文纪念,论述了他对于中国宗教史的研究开拓的新领域,对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所建立的基础。我在文中说到援庵先生对中国宗教史的研究的广泛。他对于火袄教、摩尼教、一赐乐业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的流传及其盛衰都有专门的论述。对于道教也写有专书。他所著《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  相似文献   

20.
上初二的时候,读到一篇文章:一个小男孩,晚上从住宿学校跑回了家,因为他想跟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们”。父母被小孩感动了,我也被小孩感动了,心里想着要是自己也能这么很“壮烈”地来一次,不知道爸妈心里会是多么高兴。心动不如行动。虽然学校在镇上,家在农村,回家的路将近二十里。但是在晚自习下课,已经是晚上九点的时候,我还是偷偷地溜出了学校,义无反顾地向家走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