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行浩气     
1942年5月,日军纠集重兵,从四面八方向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辽县麻田镇扑来。敌三万余人,而我方却只有一个警卫连,剩下的是庞大的总直机关人员。23日夜,彭德怀、左权等首长研究决定24日星夜组织突围。开完会已经很晚了,左权参谋长坐在油灯下,不禁想起了远在延安的贤妻爱女,似乎有很多话要对她们说,便拂纸提笔给刘志兰写信:“志兰,就江明同志回延安,再带给你几个字,我担心着你和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的恢复身体,闲暇时多去看看北北,想来她长得更高了,也该会叫爸爸了。有时总仿佛我们一家人在一块玩着,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是为了民族的独立,我们一家三口分了三个地方,让我们用共同的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吧……”。这是一封长信,也是左权给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  相似文献   

2.
刘歌 《纵横》2014,(11):34-38
你若问我还想不想延安、想不想回延安,我的回答是:我时时刻刻想延安,时时刻刻想回延安。延安是我儿时的家,延安是我心中的精神圣地。  相似文献   

3.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半个世纪前,诗人贺敬之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也哺育了整整几代人的成长. 当渭北高原上的麦梢开始泛黄,我也有了西出阳关的想法.说实话来到延安,你不要奢望看到江南易碎的青山绿水,你不能走马观花应酬自己.你得老老实实地去观看、去琢磨、去品味才对.走在延安的风情圣景里,你不必担心烦人的寻常叫卖,南来北往的客人,东奔西走的行者,打起了背包一路风尘,“回到延安”去的人们大多是为了抒情还愿,为了寻根收魂;走在延安,很少遇见人在景中游,心在境外飘的浮泛浅薄之辈;来到延安,一定要走进近现代历史铮铮作响的走廊里去瞻仰、回味.穿梭在陕北的山沟沟里,只见纯朴的陕北人,只见凝静的天和地,还有山村的纯净之美.  相似文献   

4.
人的一生中有几个八年呢?你能记住哪一个?别人我不知道,但是在我的生命中,最难忘的就是在延安参加抗战的八年。辗转到延安八岁进剧团1937年夏,我的父母接到任务,要假借“北平学生假期参观团”的名义,带一批热血青年奔赴延安。我随父母同行。出发的日子,同伴们上了火车,却久久不见发动,终于传来消息——卢沟桥出事!那天正是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  相似文献   

5.
在延安的整风中再次相会1942年的深秋,延安整风运动进入高潮阶段,正在延安民族学院当教育处长的乌兰夫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他到中央党校去学习。孰料,乌兰夫进入党校后,便成了重点审查对象。在学习会上,大家要他老实交代;他为什么把党有深厚工作基础的新三师丢给了胡宗南·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为什么自己只身回了延安……乌兰夫为自己申辩说:新三师西调和我回延安是执行党中央的决定。有人指着他的鼻子质问道:“你不要往上推,你拿出中央的决定来让我们看看!”当时党中央发给他的电报,为了保密看完后便立即销毁了,现在他上哪…  相似文献   

6.
朱子奇 《百年潮》2012,(9):35-36
正在我一生中,曾多次见到毛主席,其中6次近距离的接触,这使我终生难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时年17岁的我,参加了湖南学生救亡团。不久,党组织指示我回到故乡湖南汝城县,在县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一天,县委宣传部部长朱琦对我说:你去延安吧,那里是全国抗日的希望!我带着党组织的介绍信和不久前刚完成的处女作《怒吼吧,醒狮!》奔赴延安。经过长沙时,我在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徐特立同志。  相似文献   

7.
郭化若与孙子兵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年潮》1999,(5)
郭化若将军,是我的老上司。他可以说是八路军、解放军中第一位孙子兵法专家。还在延安时代,有一次郭化若在毛泽东住的窑洞里遇上从重庆回延安的周恩来,周对郭说:“你写的孙子的文章蛮好  相似文献   

8.
1948年5月,党中央从延安迁至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面对三大战役胜利结束,解放全中国已指日可待。一天晚饭后,邓颖超大姐和我们几个人在山坡散步。她忽然转身问我:“小于呀,北平解放后,你打算干什么啊?”我虽然1937年就同姐姐于若木(陈云同志的夫人)从北平到了延安,共同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此时已有10年党龄,但我一直也没忘记自己儿时的梦———当一名教育工作者。想到这儿,我认真地回道:“我想从事幼儿教育工作。”邓大姐笑了,夸奖说:“这个工作好啊,培养人才就要从幼儿开始。小于,你可是咱们第一个幼儿教育‘志愿军’呀!”1949年2月,我随…  相似文献   

9.
陈祖涛 《百年潮》2006,(1):15-21
和周恩来同机去苏联 1938年,在八路军驻武汉和驻西安办事处的安排下,我和叔叔陈俊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当时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终于和阔别多年的父亲陈昌浩生活在一起了.在延安,我们和刘少奇家是邻居,我和他的儿子刘允斌、女儿刘爱琴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但1939年的夏天,突然一连几天他们都不见了踪影,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两人去苏联了.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情绪波动也很大.没过多久,大概是七八月份的一天晚上,父亲对我说:"明天蒋介石派一架飞机来,送周恩来同志去苏联治病.我的胃病犯了,和他一起去苏联治病.要是小飞机,我就一人走,要是大飞机,我就把你也带走,到了苏联,你就又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们在一块了."  相似文献   

10.
我于1909年出生,今年七十七岁。老家住在清镇县王庄乡茅草坝。我在延安时,陶铸也在延安。他有个独生女儿陶斯亮,那时只有三岁。后来,陶铸到东北去工作,他爱人曾志的工作太忙,中央总部就把带斯亮的任务交给了我。不久曾志同志也走了,她临走时对我说“老杨同志,我们这次去,有可能牺牲,如果万一回不来,这孩子就当做你的,你把他带大吧!教育他好好干革命。”我说:“首长放心走,我一定把他当自己的孩子来养好,保证完成任务。’港志走后,开始组织上就把娃娃送到中央托儿所去带,可是小斯亮总不习惯,哭得很。领导上不放心,我也不…  相似文献   

11.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奔腾!这首优美激扬的歌曲,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曾响彻延安,传遍各抗日根据地,甚或传到“国统区”和海外,成  相似文献   

12.
林鹏 《湖南文史》2011,(7):47-49
那是1973年,我在山西省人事局任职,一位老首长对我说:“咱们晋察冀有个有名的战斗英雄,叫樊金堂……去延安学习,以后到了东北,现在在辽宁。他挨了好几回整,目前下放某地,想回山西来,你帮个忙,把他调回来吧。”我说:“行。”  相似文献   

13.
延安岁月,奠定了我人生历程的第一块基石。在延安这块丘壑起伏的黄土圣地上,我接受了最初的革命启蒙教育。时光流逝了半个多世纪,但每当我回忆起少年时代在延安保小学习生活的情景,往事仍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保小——革命后代的摇篮 “保小”,全名叫“陕甘宁边区保育院小学”,简称叫“延安保小”。党中央进驻延安后,非常关心干部子弟的教育。当时处于战争时期,边区  相似文献   

14.
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党代表谭余保见到陈毅,特以致歉的口吻说:“陈毅同志,那次你到武功山来,我这样对待你,实在是个大误会,真对不起你啊!”陈毅嗬嗬大笑地说:“你这个谭余保,还在提那个事,这有什么,都是为了党嘛,在当时那样的环境里,你们怀疑我,那也是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15.
一、向领袖“叫板” 1938年1月,梁漱溟作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就对他说:梁先生,我们早就见过面,民国七年(1918)我在北京大学,那时你是大学讲师,我是图书管理员。梁漱溟称赞毛泽东好记性。  相似文献   

16.
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党代表谭余保见到了陈毅,特以致歉的口吻说:“陈毅同志,那次你到武功山来,我那样对待你,实在是个大误会,真对不起你啊!”陈毅嗬嗬大笑地说:“你这个谭余保,还在提那个事,这有什么,都是为了党嘛,在当时那样的环境里,你们怀疑我,那也是很自然的。” 两双大手,紧紧地、久久地握着,似乎都在说:同志,我理解你。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陈毅险些被谭余保当作叛徒杀掉。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于蓝 《纵横》2014,(3):54-55
我知道陈荒煤同志是在1938年,他率领移动剧团到延安演出。那时,我也刚到延安不久。他和张听等同志都参加了演出,我的印象很深。  相似文献   

18.
史洛明 《纵横》2011,(8):27-28
徐则浩同志: 你好!接到你的信很高兴,老朋友又联系上了。 来信问:“刘大年同志曾对我讲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毛主席在延安时给史洛明同志题的,对此我印象很深。现在小报上转载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对吗?”  相似文献   

19.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张治中生前在回忆1946年国共谈判时曾提到过一件鲜为人知的史实——“在这里,我特别提起这次在延安的情形。到延安和离延安,毛先生都亲为接送。记得到了那一晚,中共特别举行盛大的欢迎晚会,大家表情上都充分流露对和平的热情。会上我曾说了一番话,……末后还说了一句话:你们将来写历史的时候,不要忘记张治中三到延安这一笔!引起全场的鼓掌欢笑。我说完下来,毛先生还和我  相似文献   

20.
那是1973年,我在山西省人事局任职,一位老首长对我说:咱们晋察冀有个有名的战斗英雄,叫樊金堂……去延安学习,以后到了东北,现在在辽宁。他挨了好几回整,目前下放某地,想回山西来,你帮个忙,把他调回来吧。我说:行。会上研究通过,然后发个函,不久,这人就带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