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清朝在开拓西域的过程中,鉴于敦煌重要的中转站作用,对敦煌进行了积极经营。通过建城、移民、屯田,敦煌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与此同时,雍正三年(1725)在敦煌设立沙州所,雍正四年(1726)改设沙州卫。随着西域地区的统一,敦煌已由边地变为内地,卫所建置已不合时宜。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式设立敦煌县。清朝设立行政建置的举措,对敦煌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敦煌(沙州)地处嘉峪关西边,西接新疆之哈密,南连青海之柴达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清朝为加强嘉峪关外地区的控制,从雍正初年开始经营敦煌等地.从雍正初年到乾隆中期,清朝在敦煌先后设置了沙州所、沙州卫、敦煌县,并从甘肃各地招募了贫民前来屯垦.  相似文献   

3.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对敦煌进行了大规模移民,并进行了农田开垦和水利设施修建,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推动,为敦煌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乾隆年间,敦煌地区的农业发展已蔚为可观。有清一代,敦煌一直是关西地区重要的产粮基地,不仅为封建国家上缴了田赋,也为当地驻军提供了兵粮,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期东北农耕区的恢复和扩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东北是满清贵族的发祥地,清朝定鼎北京以后,有意识地迁移各族人民出关耕垦,促进了东北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顺洽元年到雍正末年的清代前期,南部传统农耕地区种植业得到恢复发展,北部渔猎畜牧地区也相继建立了不少农垦据点。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攘匈奴取得河西,相继设置河西四郡,作为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郡,从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投降汉,西汉就开始向敦煌地区移民实边,最初是军队戍卒屯田移民,继之是迁徙中原贫民到敦煌,更为持续的是将犯罪的高官和文士迁徙到敦煌,实现了从贫民移民到文化移民的转变,奠定了敦煌文化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在河西、陇右的精锐被调往内地平叛,吐蕃乘虚而入,自东向西不断蚕食河西走廊,凉、甘、肃、瓜等州的部分人口被迫向西逃亡,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一度成为他们避难的目的地.部分学者据此认为该地区的人口在陷蕃前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然而,通过对敦煌文书和相关史籍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河西地区军事形势的不断恶化,敦煌在不久之后也开始受到吐蕃的直接威胁,当地的大量非军事人口被迫加入逃亡的队伍,向西逃往相对安全的伊、西、庭州等地.因此,敦煌的人口数量到陷蕃之时不仅没有增加,较之天宝年间还出现了明显的萎缩.  相似文献   

7.
清末都江人王立云所《都江纪要》一虽仅四千余言,然其所述史事不但时间跨度长,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都江纪要》详尽地记述了从清朝雍正九年到同治十一年间整个都江地区的政治、经济、化、军事、历史、地理、民族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堪称一部都江地方史的百科全书。是我们研究水族地区社会发展史不可或缺的珍贵献。  相似文献   

8.
清末明初沿海沿江地区的人口迅速增长,根据台湾历史学家李国祁的研究,上海1828至1934年间人口增长的高峰是1910年至1930年,其增长率为49.97%。无疑,在这类城市中,由移民带来的人口迅速增长使得这类城市人口高度城市化,并由此引发了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不过,扬州的情况则有所不同。一、近代扬州城市人口的变迁 清朝初年,扬州经过“屠城十日”的浩劫,城市人口锐减。清王朝统治稳定后,人口增长较快,至嘉  相似文献   

9.
清朝朝鲜边民迁入延边地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初期因战争被掳至满洲贵族庄园劳作的包衣;第二个阶段是封禁期间非法越境,以狩猎、挖参、垦荒为主的朝鲜边民;第三个阶段是1860年因朝鲜北部自然灾害而大规模迁入,这一时期的大规模迁入使移民数量迅速增大,究竟是"刷还"还是入籍,使清廷和朝鲜政府陷入两难。沙俄的入侵引发严重的东疆危机,清朝部分具有远见卓识的大臣看到了处理朝鲜垦民问题的新对策。垦民聚集使封禁政策名存实亡,清政府顺应时势开始移民实边,对朝鲜移民规划入籍,从而拉开了朝鲜移民开发延边地区的序幕。这段历史中,朝鲜边民在各个时期的作用不同,封禁时期朝鲜边民的犯越一方面盗取我国境内名贵药材、猎物等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开垦土地,试种水田,成为近代延边经济开拓者。本文以朝鲜边民对延边地区开发为主线,对清朝封禁政策和朝鲜边民犯越做了一个细致的阐述,从推动延边地区近代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朝鲜边民的作用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0.
清代前中期陕甘地区的人口西迁是在清朝势力不断向西北推进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西迁人口主要有官方移民、民间自发移民和绿营兵丁及其眷属三种类型组成,官方组织陕甘人口西迁的主要动力先后经历过三次大的转折,因时而异的移民管理体系为移民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至嘉庆末,迁入安西地区的陕甘移民及其后裔约10万人,迁入新疆地区的陕甘移民及其后裔可能接近或超过55万人,其中大约有六成左右的西迁人口不在官方户口统计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1.
清代乾嘉年间 ,汉民的越界移垦及京旗回屯 ,使第二松花江中部平原出现了广大的农耕区 ,形成了西部蒙古族畜牧、东部女真族渔猎、中部农业经营为主的分布局面。清后期的大规模放垦使农耕区急剧扩展 ,至清末不仅包括了中西部广大的松嫩平原 ,而且开始向边远的三江平原及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扩展 ,渔猎、畜牧地区大幅度减少。大量的汉族移民成为农业开发的决定因素 ,农耕区的形成与扩展和移民的趋向一致 ,进程同步。  相似文献   

12.
雍正时期,清朝和安南围绕清开化府边界大小赌咒河所在位置产生争执,并由此引发雍正"安南勘界案"。在处理"安南勘界案"的过程中,高其倬、鄂尔泰等边疆大吏表现出强烈的"疆土意识",然雍正皇帝一面秉持"天下体系"和"华夷秩序",将马伯汛以外至铅厂山小河四十里土地拱手让予安南,一面却在派杭奕禄等使臣前往安南宣读赐地诏书的"礼仪之争"中寸步不让。清朝在处理雍正"安南勘界案"的"争"与"不争"之间,处处体现出清朝的"天下体系"和"华夷秩序"传统观念对整个事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入清以后由于监控蒙古和防御沙俄的需要,呼伦贝尔地区成了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清朝先后两次向这里移民,第一次在雍正年间,第二次于光绪末年。两次移民对呼伦贝尔地区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本所探讨的虽然只是清代呼伦贝尔地区的移民,但其中所反映出的人地关系问题,于今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客家人只是到了近代才进人大量的海外移民时期。刘佐泉说:“对于客家人来说,除了西方殖民者的武力掠夺人口的‘猪仔’、‘契约华工’、‘赊欠单工’外,还有宋末元初闽粤两地抗元失败和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广东西路‘土客’大械斗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移居海外的。”他在此所列举的关于客家人的海外移民史实便忽略了清朝前期。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奏折档案等文献的记载,对《哈密至准噶尔路程》的作者及成书问题进行专题探讨,认为《哈密至准噶尔路程》的作者并非前人所言之雍正间使臣,而应是康熙三十六年年底至五十四年间出使准噶尔的清朝使臣。《哈密至准噶尔路程》不同于一般的行程日记,是该使臣记录的沿途军事情报。《哈密至准噶尔路程》成书,对清康熙末年拟定平准作战计划和绘制《皇舆全览图》西域部分,以及其后《西陲纪略》的编写,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雍正帝即位之初,承袭了康熙帝在土司地区安静为主避免生事的政策。后来雍正帝为了追求良好的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对于土司看法发生转变,在推行保甲制度的过程中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同时,清朝以汛塘划地设点,扼制道路,形成治安网络。在推行保甲、汛塘以控制地方社会的过程中,雍正君臣将未能直接控制的湖广、云贵等南方地区土司作为严重问题提出,土司所在地区的争杀抢掠显现出来,成为清政府缉盗的对象,雍正君臣还将改土归流作为处置土司的有力措施。雍正三年,云贵总督高其倬在贵州省贵阳府广顺州仲家族村寨建立营房,长寨的建房增置防汛引起土司抵抗,长寨事件是引起后来改土归流的导火索。改土归流后行保甲、设汛塘可证其初衷在此,清朝通过设置保甲、汛塘,有效地控制了地方社会。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康乾盛世的结束,清朝国力开始下降,社会问题逐渐凸显,其中随着八旗人口的增长,八旗兵丁的生计问题便成了当时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清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嘉庆年间进行了一次开发吉林,同时也是开发东北的旗人移民运动,其中移民屯田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然而在众多的移民屯田中双城堡的屯田可谓是成功的典范,然而双城堡屯田的成功又与其领导者富俊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清朝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统一天山南北后,为填补新疆战后出现的人口空缺,从乾隆二十六年(1761)始,对迁居的内地移民,包括普通户民、商民、遣犯等制定了相应的落籍政策,迁徙新疆的不同移民群体陆续转换了移民身份,顺利落籍新疆。这些应时应势落籍新疆的移民不仅充实了新疆户籍人口,而且促进了新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从1983年起,国家对这一地区采取了"开发性移民"措施,即将中部地区部分贫困人口移往河西走廊地区和中部引黄灌区的"甘肃省两西移民活动"。本文,分析了甘肃省两西地区开发性移民的机制及效益;借助系统动力学(Ssytem Dynamics)方法,建立了移民对策的仿真模型,通过模型的运行,制定了未来16年间的6种移民方案,这些方案为两酉地区的移民安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缤纷的民间娱乐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杨 《丝绸之路》2006,(9):56-56
从汉代开始,敦煌地区逐渐汇集了许多内地的戍卒、商人和移民。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形形色色的娱乐活动,而这些娱乐活动,一代代流传,有的已经失传,有的则经过不断地演变保留了下来。保留下来的,在演变的过程中,也可能面目全非,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了。但敦煌地区的民间娱乐活动,在敦煌壁画和敦煌写本中,都有形象和字的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