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初察罕脑儿卫置废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察罕脑儿卫是明初设立的蒙古军卫,应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缘的旧察罕脑儿城(即今陕西靖边县北与内蒙交界处的白城子——统万城遗址)。它与官山卫(今内蒙古卓资县北灰腾梁)一样都是洪武朝为安置降明的蒙古人而设立的羁縻军卫。本文对其建置沿革、与官山卫的关系、废置原因进行了考证,进而明确了明人在洪武朝对河套地区实施控制的主要方式。这对理解明初河套地区明蒙古关系以及当时的北边边防措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元代在敦煌地区设立沙州路总管府,并以瓜州为其属州;同时派诸王进行出镇,建立起统治敦煌的军政管理体系。豳王出伯、豳王南忽里及喃答失太子曾出镇包括沙州、瓜州在内的河西西部地区,此后属于外王系的阿剌忒纳失里也曾短暂出镇沙州。由于出伯家族出现支系化趋势,豳王又衍生出一等王肃王封号和二等王西宁王封号。由此,出伯家族由原来以豳王王号出镇肃州、瓜州、沙州、哈密等地,变成以不同王号分镇不同区域:豳王出镇肃州,肃王以及威武西宁王先后出镇哈密,西宁王出镇沙州。自天历二年(1329)起到元末明初,西宁王系诸王忽答里迷失、速来蛮、牙罕沙、速丹沙以及阿鲁哥失里先后袭西宁王位,出镇沙州地区。  相似文献   

3.
西夏沙州守将昔里钤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姓氏、族属、世系家谱以及生平事迹等方面,对西夏沙州守将昔里钤部这个历史人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敦煌文书与正史记载相结合,首先论证了沙州寿昌县几番废置的历史背景和缘由,认为寿昌县的废置与唐的整个西域形势息息相关,且二者又可彼此参照,印证出该时期各民族在西域纷争的历史;其次论证了唐前期对西域石城、播仙二镇地区的经营统治情况,认为在唐前期至建中初年的一百多年里,该地区除几度短时间沦陷于吐蕃和藩属于吐谷浑政权外,大部分时间在唐沙州寿昌县的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5.
明代后期,原居于松花江下游的部分海西女真——塔山左卫、塔鲁木卫及弗提卫的一支,辗转南迁至辽河上游与松花江中上游之间,重新集结组成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四部,统称之日扈伦四部,或名海西四部。四部的族属问题,哈达、乌拉、辉发等三部,是由女真族首领所领导的女真族部落,对于这一点,历史记载是清楚的,今人看法似亦无异议;唯独叶赫部之族属,究为女真,抑为蒙族,迄无定论,多数人似又倾向蒙族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夜黑国始祖蒙古人,姓土默忒,所居地名曰张,灭胡笼国内纳喇姓部,遂居其地,因姓纳喇。”一九七九年新版《辞海》“叶赫部”条下:“首领本蒙古人,依附乌拉部,成为‘海西四部’之一。”一个说始祖为蒙古人,一个说首领本蒙古人,虽然都没有直接谈到部众的族属,但是按上述说法,叶赫部的族属至少可有如下  相似文献   

6.
明代初期建州女真的社会形态蒋维忠建州女真在元代居住在今黑龙江依兰县,是沿松花江和牡丹江的女真人斡朵里部和胡里改部。元末,两部分别南迁。明初,明廷先后在胡里改设置建州卫,在斡朵里部设置建州左卫。其后,两部迁徙纷繁,到明正统五年(1440年),都迁到浑河...  相似文献   

7.
栋鄂部研究     
栋鄂部是建州女真的一个部。栋鄂部产生于今桓仁县境内并在桓仁发展壮大。栋鄂,也被写作东峨、东古、东果、董额、董古,这些写法皆源于冬古河。冬古河之名,最早见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九月,明廷敕谕建州左卫都督凡察"安插尔等于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同李满住居处"①的敕文中。栋鄂氏人先人,原居图们江上的瓦尔喀(今珲春)地方。其族源原是北宋宗室赵氏的后裔。金朝时被掳至北境,以"久处变为土著"②,成了女真人。正统五年,随建州左卫西迁而到达明廷为之规定的范围之内,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为姓,称栋鄂氏。随着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称栋鄂部。栋鄂部属于建州女真,是建州左卫的一个部。栋鄂部之名源于栋鄂河。栋鄂河即今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龙江。后来成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的强部。  相似文献   

8.
兵备道是明代重要的地方管理制度。为了对付“江贼”“矿贼”和倭寇的侵扰,加强地方屯田、水利等事务的管理,明廷在弘治至嘉靖年间相继设立凤阳、九江、太仓、应天和徽饶五个兵备道,其辖区范围均兼及安庆、徽州地区。兵备道对该地区的管辖单元,也有一个从卫逐渐转变为府的过程。隆庆六年,出于统一事权的考虑,明廷设立徽宁兵备道,将安庆、徽州地区的府卫纳入同一兵备道管理之下,并维持在南直隶的辖区范围内,不再跨省。后因地方形势的变化,为使兵备道在军事上占据有利位置,明廷又对徽宁兵备道进行了几次分化和调整。兵备道的分合演变,显示出其在安庆、徽州地区地方治理的重要性,并为清代安徽省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清朝在开拓西域的过程中,鉴于敦煌重要的中转站作用,对敦煌进行了积极经营。通过建城、移民、屯田,敦煌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与此同时,雍正三年(1725)在敦煌设立沙州所,雍正四年(1726)改设沙州卫。随着西域地区的统一,敦煌已由边地变为内地,卫所建置已不合时宜。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式设立敦煌县。清朝设立行政建置的举措,对敦煌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前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族属,在《太祖武皇帝实录》等清代官书中明确地载为系建州左卫首领孟特穆的直系后裔,太祖的曾祖父福满记为督都,并被追封为兴祖直皇帝。然而这位在清代大名鼎鼎的督都福满之讳。却未像预想的那样为明朝、朝鲜的官书、民间史籍所记,似乎没有领导过建州左卫的经历。明季程开认为“奴儿哈赤,王杲之奴”,这未免持有贬意,以图重振大明国威;茅瑞徵的“奴儿哈赤,佟姓,故建州枝部也”,似客观叙述。在女真人内部,“九部联军”于1593年合攻太祖之时,乌拉部酋长布占泰曾讥讽太祖“以无名常胡之子崛起为酋长,合并…  相似文献   

11.
从顺事朝鲜到游离于明廷与朝鲜之间 ,猛哥帖木儿与朝鲜的关系也从和睦走向分裂。在明朝全面经营女真地区以前 ,猛哥帖木儿接受朝鲜赐与的印信官职 ,并通过互市、朝贡等方式密切双方关系。明设建州卫后 ,猛哥帖木儿兼受明与朝鲜的官职 ,但关系的重心已转移到明廷方面 ,这使朝鲜通过招抚猛哥帖木儿等部进而向北扩充领土的意图受到遏制。对此 ,朝鲜一面极力笼络猛哥帖木儿 ;一面又恐其壮大 ,不时地予以经济上的压制和军事上的打击。加之建州卫、毛怜卫及建州左卫所部女真人常常寇掠朝鲜边境 ,致使双方关系不断恶化 ,以破裂而告终  相似文献   

12.
察罕帖木儿的族属、生年与汉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察罕帖木儿的族属、生年与汉姓党宝海察罕帖木儿是在元朝后期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迅速崛起的地方军阀。这样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的民族身份长期以来众说不一,出生年代不明,对其汉姓亦乏讨论。笔者读书于以上问题偶有所得,略书于此。《元史》卷一四一《察罕帖木儿传》:...  相似文献   

13.
明初以降,明廷对岷州的民政治理经历了岷卫兼管、岷州建州、巩昌分辖的数次争论与转变,最终于嘉靖年间形成以抚民同知专管民政的治理格局,即岷州厅之雏形。洪武初年,明廷在整合藏边番族部落的基础上建立了岷州卫,藏区的番族部落也深深地嵌入岷州卫的军事与里甲系统,并引致地域社会番汉共处、军民杂居态势的形成。随着明中后期岷州卫军政控制的弱化,当地番汉、军民混杂的局面渐趋紊乱。嘉靖年间,各方官员就"岷州建州"与"巩昌分辖"产生争论,最终明廷基于行政成本、品级对等与番民社会的考量,增置岷州抚民同知管辖民政并促使当地形成卫所与州县系统分辖军民的州卫共治格局。面对蒙古部落移牧甘青,明廷放缓了岷州的"州县化"进程,同时立足于边地社会局势"以番固藩"",华夏边缘"借此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4.
广卫路这名字,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明代。当年朱元璋平定天下,在每个通都大邑都设立卫所(即驻防军队)戍守。广州的左卫右卫在今吉祥路与广卫路交界处。吉祥路在开辟为马路前,分为三段,北段为莲塘街,中段为洛城街,南段为卫边街(意即在左右卫的旁边)。左右卫这种驻防制度,清雍正年间便裁撤了,但卫边街这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15.
明朝在洪武五年冯胜西征之后并没有立即实现对甘肃的完全控制,而是采取从青海到甘肃、先易后难、渐次推进的方式,直到洪武二十六年以后才最终确立在整个河西走廊的统治。洪武朝西北经略举措包含了军卫置废、军政中心转移的复杂变动,遵循了防御体制从重将镇边向塞王守边转换的总体思路。在明蒙争夺西北的博弈中,武靖卫、高昌卫、岐山卫、西平卫、岐宁卫、凉州土卫等一系列废置番卫成为特定时期和条件下明朝拓展疆土的前沿。洪武朝后期,随着河西走廊卫所的全面设立,明朝完全掌控了整个甘肃地区,这改变了自唐代吐蕃控制陇右之后的民族分布状态,再度形成了陇右内地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明初,在黔蜀边界设立永宁卫、乌撒卫,分别与永宁宣抚司、乌撒土府同城而治,卫所隶黔,土司隶蜀。明后期,永宁和乌撒地区出现了疆土纷争、土官日益骄纵不法、土司拖欠协济粮饷、黔蜀矛盾突显等问题。地方官将其归因于两地"司卫同城分隶"之旧制,不断有官员提出将永宁宣抚司和乌撒府改隶贵州的建议,但均未得行。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隶事关多方利益,牵涉重大,明廷难以轻易决断;此外,祖制不可违也是未能实现改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关于达靼的族属,最早提到它的是北宋初的宋白。《资治通鉴》卷二五三广明元年(880年)七月:“李琢、赫连铎进攻蔚州,李国昌战败,部众皆溃,独与克用及宗族北入达靼。”胡注引宋白曰:“达靼者,本东北方之夷,盖靺鞨之部也。贞元、元和之后,奚、契丹渐盛,多为攻动,部众分散,或投属契丹、或依于渤海,渐流徙于阴山。其  相似文献   

18.
五、清代反击沙俄侵略的土地放垦(一)清朝的建立努尔哈赤出身于建州左卫贵族家庭.1583年,明廷任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今吉林省和龙东南的图们江附近)指挥使.用11年时间,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为中心,统一了建州女真族各部.继而,开始了统一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的活动,使自己的势力扩大到黑龙江和松花江的中下游,东至大海,取代了明朝的统治.1615年,努尔哈赤定  相似文献   

19.
清乾隆年间,迁居伏尔加河流域已有百余年的土尔扈特部众东归,清廷以分散安置为原则,对土尔扈特部众进行了安置,其中直属其首领渥巴锡的部众,被指地安置于天山北部的斋尔地方。但寒冷的侵袭、病魔的肆虐、物资的匮乏和农牧不旺,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出另行选址迁移。时任伊犁将军的舒赫德经派人勘查,将渥巴锡部众尽数移至天山南部的珠尔都斯草原,完成了土尔扈特部众万里东归后的一次大动迁。  相似文献   

20.
敦煌(沙州)地处嘉峪关西边,西接新疆之哈密,南连青海之柴达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清朝为加强嘉峪关外地区的控制,从雍正初年开始经营敦煌等地.从雍正初年到乾隆中期,清朝在敦煌先后设置了沙州所、沙州卫、敦煌县,并从甘肃各地招募了贫民前来屯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